殷清風從東宮離開時,并沒有回山莊,而是去了龍首原。因為,他接了個大活兒給李淵造個窩兒。
殷清風要建的宮殿依然要在龍首原上選址,其實選址這活兒最適合呂才來干了。
隋初,以周易建設新都,認為龍首山川原秀麗,宜建都邑。大明宮恰處于龍首原的“龍頭”處。
但殷清風就沒弄明白,大明宮的位置明明是最好的,為嘛當初不直接在那個位置上建皇宮,而要在全龍首原最低洼的地方建一個太極宮。
大明宮的位置建太極宮,然后整體長安城向東移不久完了嗎?
他這個想法,是源于現代他去過西安時的感受。可等他設身處地的站在長安城了,才發現當初挺傻的。
就像故宮要對應天上的紫微星一樣,大興城也是如此。
根據天上星宿的位置,最為尊貴的紫微宮也就是北極星宮居于北天中央,長安城的宮城就對應著紫微星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征環繞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征向北環拱的群星。
除了要對應天上的星辰外,大興城的街數、坊數的設計也都有所依憑。皇城之南四坊,以象四時南北九坊,取則周禮九逵之制皇城兩側外城南北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閏等。
從空中俯視長安城,就能看出城內東西走向的六條土崗很像易經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屬陽,稱九,自上而下也就是從北向南,依次稱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
九,是極數也是吉數。
周易認為:初九是潛龍,勿用。九二高坡是“見龍在田”,因此只能“置宮室,以當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這里,正可以體現文武百官健強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于是宮城與皇城分別被布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
九五卻最尊貴,所謂“九五至尊”,屬“飛龍”之位,不欲常人居之,便在這條高崗的中軸線部位,東西對稱地建筑了兩座規模宏偉的寺觀,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觀,東面是佛教的興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鎮壓住這個地方的帝王之氣。
中唐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這條“九五”高坡上,被人借機誣陷為“宅據岡原,不召自來,其心可見”。
其實唐代住在這條高崗上的名臣也很不少,比如張說、韓愈、李宗閔、楊國忠、李晟、柳公權。
他在現代去西安的時候,西安好多地方因為城市建設,很多地勢高的地方已經被削平,已經不能完全的體現唐時長安城所處的地形地貌。
以狗脊嶺為例,狗脊嶺在唐之后被稱為古跡嶺。長五百五十米、寬兩百四十米、高四百一十五米與大明宮的高度相差無幾。可是它從明清開始,就被陸續的鏟低、鏟平,完全沒有“嶺”的影子了。
去掉風水學的說法,大興城至所以要選在現在這個位置,主要是受地形的約束。
發源于秦嶺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河流,將龍首原南面的平原,切割成為東南、西北向的長條形,其中,灞、浐、潏河之間的這塊平原最為開闊,也最適合建城。
即使是這樣,像四百一十五米高的狗脊嶺、四百六十七米高的樂游原也不得不被囊括在城墻內。
而且選在這個位置建城,不但可以便利的從東西兩面引水入城、解決城市用水問題,同時也可以依靠龍首原將都城與渭河遠遠隔開,免受洪水淹沒都城的危險。
或許是因為現代的高樓大廈的原因,原本站在龍首山的最高端府含元殿向南眺望,可以整個長安城盡收眼底。但他去觀看含元殿遺址的時候,真的是非常的失望,完全沒有想象中的那種帝王之相。
大明宮中軸線上正南門的丹鳳門是李治時期才修建的。其他如:興安門、福建門、望仙門和延政門,也是這個時期修建的,所以,殷清風現在要去龍首原,必須要繞行。
歷史上的大明宮可以看做是一座四進的大院子。
第一進:從丹鳳門進去后,御道首先要跨越四米寬兩米深的龍首渠,渠上有四個下馬橋。過了下馬橋,是左右金吾仗院,里面住著金吾衛。他們的職責是每天在宮城和京城內巡視、宵禁后有權扣押坊間之形跡可疑者、隨侍帝駕、可憑魚符出入大明宮各處行警衛職,包括內庭。
左右金吾仗院再往北,就是第二進的城墻。
城墻的左右是光苑門和昭訓門。在這兩個門中間不是城門,而是兩個門闕:東觀和西觀。
從門闕進去,右邊是東朝堂,左邊是西朝堂。顧名思義,就是百官與宰相們議政的地方。
西朝堂北面是三重子母闕的棲鳳閣,東朝堂北面同樣是三重子母闕形式的翔鸞閣。左翔鸞而右棲鳳再加上東西兩觀,共同構成了天子三出闕。
再往北,是一道低墻,左邊是昭慶門右邊是光耀門,兩門中間是一道長長的臺階。上了臺階,便是含元殿。
含元殿屬于大明宮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長安城的標志建筑,建成于龍朔三年,毀于僖宗光啟二年。
含元殿主要的功用是舉行國家儀式、大朝儀、皇帝上尊號、改元大赦等。除了用做禮儀,含元殿使用很少。
所謂“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寫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
在這一進里,集中著百官的辦公地點:京兆尹院、門下省、弘文館、待制院、集賢院、中書省、御史北臺、樞密院、宣徽院、殿內中省、命婦院,以及常朝的宣政殿。
在往里走,便是后妃們住的地方了。
七巧樓、思政殿、延英殿、望仙臺、溫室殿、宣徽殿、浴堂殿、綾綺殿、蓬萊殿、含涼殿、長安殿、太和殿、玄元皇帝廟、三清殿、昭德寺
對于大明宮里的建筑,前半部分他只想改動含元殿,其他的還是由閻立德去做吧。宣政殿以北的部分,也就是帝、后、妃、嬪住的地方才是他的重點改動部分。
含元殿的殿基保留很完整。
從含元殿的遺址來看,殿基高于坡下十五米,主殿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有副階,坐落于三層大臺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鸞、棲鳳二閣,殿兩側為鐘鼓二樓。
殿、閣、樓之間有飛廊相連,成“凹”字形。這體現了周、漢以來“闕”制的發展。這種“闕”制影響了歷代宮闕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門。
含元殿兩側翔鸞、棲鳳二閣之下有倚靠臺壁盤旋而上的的龍尾道。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組合大殿高閣。人眼觀之,有種“如日之升”、“如在霄漢”的感覺。
但殷清風覺得氣勢還不夠。
經過兩天的堪輿后,他拿出了新的方案。
首先,先將含元殿的位置墊高四十米,要超過最南端樂游原的高度,再將含元殿的兩側墊高九十米。
經過墊高之后,要形成兩山夾一殿的外觀。要給人一種:一殿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除了營造氣勢外,這兩座山的背面還要安裝上水塔。有了這兩座水塔之后,整個宮殿群就可以使用上“自來水”了。
因為墊高,他打算把頤和園里萬壽山商佛香閣的基座挪過來,再配上故宮里的太和殿。
不管是百官還是外邦使臣,在走進丹鳳門后,他們就要一直仰望著含元殿,就要立刻升起敬畏之心。
太和殿的形制與唐朝宮殿最大的區別在于殿頂。太和殿是重檐廡殿頂,唐朝宮殿是單檐廡殿式,這多了一層檐,威嚴氣息就更加濃重了。
除了單檐和重檐,殿頂上的脊獸也是區別。
脊獸是由吻獸或鴟吻發展而來的,位于殿宇屋頂上的正脊和垂脊上。
宋朝的三禮圖說吻獸起源于西周,同樣是宋朝時期編撰的唐會要中說,漢代的柏梁殿上“魚虬尾似鴟”一類的東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
最初的吻獸并非龍型,就像復原的大明宮的殿頂一樣,只是兩個由瓦當頭堆砌而成的簡單翹起。
至唐朝中葉和末期,吻獸下部是張口銜脊的獸頭,上部則仍與鴟尾相似。
金國出現龍形吻,龍頭吞脊,龍尾向內卷曲,稱“龍吻”。元朝時,尾部逐漸改為向外卷曲,背部出現劍柄。
明朝以后,龍吻逐漸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龍。
明清官式建筑中將吻都作成龍頭形,上部內彎后又向外卷曲,身上塑龍鱗,身內塑龍爪,并塑有一條小龍,吻背上插著劍把,吻側突出一個小獸頭,這樣的正脊被稱做吻獸。
在吻獸不停變化的時候,脊獸也相應的出現了。
脊獸又叫蹲獸或走獸。
在最高等級的建筑中,走獸的排列次序是:最前為仙人,然后是龍、鳳、獅子、麒麟、天馬、海馬、魚、獬、猴。房屋主人的級別越低,走獸的數目也相應減少。
增加一層殿檐,李世民應該能接受,畢竟他見過滋味樓的門樓,但脊獸的內容就不確定了。他打算先做一個模型出來看他是否認可。認可了就加上去,不認可就撤下。
改動完含元殿,接下來就是最重要的部分了。
圓明園一直是中國人的痛。
他想花心思把它在大唐重現。
“圓明園”,這一名稱是由玄燁命名的。對這個“圓明”胤禛解釋“圓明”二字的含義是:圓而入神,君子之時中也明而普照,達人之睿智也。圓”是指個人品德圓滿無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業績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這可以說是封建時代統治階級標榜明君賢相的理想標準。
他覺得這個名字不錯,就算他再討厭滿清韃子,也打算借用一下。
圓明園面積有三百五十多公頃,宣政殿北面的面積比這還大。
圓明園的建筑面積有二十萬平方米和一百五十余景,他可以做得比它還大還多。
綺春園和長春園的景致他不可能一一重現,他只要根據他對圓明園和蘇州園林的了解,因地制宜的標識出可以在這里建造某些建筑就可以了,具體該建什么又是什么樣的建筑風格,還得閻立德去做。
他的重點是西洋樓景區。
諧奇趣、線法橋、萬花陣、養雀籠、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和線法墻等,與中國古代元素相悖很大的建筑風格才是他熟知的。
再現圓明園時,他不需要耗時很久。因為,他不需開采、運輸和雕琢漢白玉等石材,建筑物中需要使用石材的地方他用水泥加瓷磚來代替就可以了。瓷器總是中國的吧。
的時候,他去過幾次圓明園。除了激憤和感慨國人遭受的屈辱外,他沒有其他想法,直到他偶然觀看了一部叫做圓明園的電影。
再之后,他看了很多關于圓明園的資料,又去過圓明園兩回。他有時就在想,那個沒有毀于戰亂的它到底是個什么樣子,生活在里面的人,又是如何的對它癡迷。
在大明宮里重現圓明園,不但可以實現他的夢想,還有另兩個含義。
史書上記載某個昏君,都說他如何大興土木,不是建離宮就是建園林。他把地球史上最美的園林呈獻出來,以后這里的主人,想要再超越它的可能性就極低了。
既然不用花心思在這上面,就花些心思在治理國家上面吧。
第二個含義是,為工匠正名。
“工”字早在殷墟甲骨卜辭中就已經出現,指當時管理工匠的官吏。周官與春秋左傳記載周王朝與諸侯都設有掌管營造的機構一司空。
后來,歷代沿行并發展了這個制度,在中央機構內設有將作大匠、少府監或工部,管理宮室、壇廟、陵墓、城防及水利等工程的設計施工。
至于承應具體工作的專職官吏,周官考工記中稱作“匠人”,唐朝稱為“將作大匠”,古建筑以木構為主,木工掌作則稱為“都料匠”。而實際上從事設計繪圖,主持工程施工的正是這些名工巧匠。
“庶人在官”,沒有政治地位,所以他們很少被列人史籍,揚名于后世。
如果不是年代更近,與紫禁城息息相關的雷氏家族又如何被人熟知?史書上更多記載的是治世的文臣和力挽狂瀾開疆拓土的武將,誰記得那些工匠,哪怕是將作大匠?
將作監不同于工部。將作監就是一幫工匠的集中地,而工部是政治機構的一種。負責的內容也不同。
他未來是帝婿,現在已經因永業集團而備受矚目,再加上他要發展商業,必須要讓世人知道、了解和尊敬工匠這一個職業。
若干年后,史書上會如何記載他?最少大明宮的設計人員的名單里得有他吧。一代帝婿是工匠?那誰還敢瞧不起工匠?畢竟,建筑工匠也是工匠的一個分類嘛。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