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聞禮心中雖然有許多疑惑,但殷清風不是他的血脈子孫,有些話是問不出口的。
他贊許了幾句茶葉后,問道:“老夫聽聞中山王在清風那里求學,不知清風現在治哪本書經?”
殷清風回道:“侄孫勉強熟讀論語、中庸、孟子和禮記,其他經書尚未開始研習。”
殷聞禮暗自點頭。殷清風能在這歲數已經熟讀這四部典籍,治學的功底也算不錯了,教導中山王啟蒙足夠了。
“那,可容老夫考校一番?”
自從穿越后,殷清風發現自己的記憶力相當好,可以達到傳說中的過目不忘的境界了。但要他和別人一問一答的回答書本里的內容,他覺得有點傻。
“侄孫以為,一個人最怕是讀死書和死。
讀死書可以解釋為:時不知道變通,認為書上怎么說就是什么。畢竟,有些書只是撰寫者的一家之言,不能太過認真的而死則是只知道,別的什么也不會。
學習和傳授最好的結果,就是忘掉所學后剩下的內容。因為,那些曾經學過的知識已經融入到身心當中了。所以,如果叔祖若問起述而第七、文王世子等,侄孫恐怕難以一一作答。”
殷聞禮暗中發愣。殷清風這個說法雖不算聞所未聞,可這個道理不應該是他這個歲數能領悟的啊。他背后有名師?沒聽說長安周圍有什么在野的名士啊。
“難道這就是“上智不教而成”?”
他真的很想知道殷清風是怎么形成這個想法的,但因為顧慮什么,他換了一個話題問道:“清風能有這番見識也算不出。既然你這么說了,可否告訴老夫,通過研習論語清風得到了圣人的哪些教誨?”
殷清風回道:“侄孫以為,論語主要講述六個內容。
一曰教學,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二曰德,如克己復禮為仁三曰修身養性,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四曰禮樂,如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五曰治國,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六曰品性,如“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如果再要細分,則學而第一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為政第二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子張第十九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于孔子的敬仰贊頌堯曰第二十主要記錄古代圣賢的言論和孔子對于為政的論述。”
殷聞禮越聽心里越發癢,他很想問問殷清風對于每句話的理解是怎么樣的。
論語在唐之前有三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魯論語有二十篇、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魯論語相同,但是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
古文論語二十一篇,也沒有問王和知道兩篇,但是把堯曰篇的“子張問”另分為一篇,于是有了兩個子張篇。篇次也和齊論魯論不一樣,文字不同的計四百多字。
論語的前十篇記孔子答定公、哀公之問,皆稱“孔子對曰”,以表示尊君。答大夫之問則稱“子曰”,表示有別于君。而后十篇中的先進、顏淵等篇,答大夫之問也皆作“孔子對曰”。
論語中的“子”,是指老師的意思。像顏回,他雖然被尊奉,但由于早死,沒來得及收徒,所以不能稱為“顏子”。
在讀到論語時,看到“子曰”的字樣時,千萬別以為這個“子”是特指孔子,像有若、曾參、冉求、閔損亦稱有子,曾子,冉子和閔子。
所以,后人懷疑前十篇是有子和曾子等門人所記孔子的言行,而后十篇則是后人所續記。
正是這個原因,殷清風剛才說“論語主要講述六個內容”,而不是“孔子講述了六個內容。”
因為各家藏書不同,像論語這樣的儒家典籍,也不是每家都一樣。但殷聞禮更多的是關注殷清風對論語掌握的程度。
現在殷清風給了他一個非常滿意的答案。
“你再講述一下讀孟子之所得。”
孟子是戰國中期孟子晚年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一起編著的。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受業于孔丘之孫子思的門人。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后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隱含著終始交替的意蘊。所以,五德始終說之先河始于思孟學派開。
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丘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后世人說朱程理學害人,同時把責任推到孔丘的身上。如果他們的說法成立的話,源頭也在子思的身上而不在其祖父孔丘身上。
在先秦典籍中,明確把思、孟作為學派看待的應該是戰國后期的韓非子,他在顯學篇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故孔、墨之后,儒分為八,墨分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
子張是孔子門下最著名學生之一。由他而演化出來的儒學思想被認定為八儒學派之首。墨家思想直接傳承于其派別的主張。
子思之儒重五行思想。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明確指出:“子思作中庸。”
顏氏之儒:這一學派未有典籍傳世,主要被其后人掌握。所以,顏氏之儒只有名而無實際影響。或許,正是他的學術思想只被他的后人掌握,家族傳承才未斷絕。
孔子弟子中姓漆雕的共有三人,他們是:漆雕開、漆雕哆、漆雕徒父。后人認為,漆雕氏之儒的創始人是漆雕開。其學派主張是:人性既非本善也非本惡,而是有善有惡。
人們對仲良究竟是誰一直沒有結論,但仲良氏之儒從人和人性的角度解釋禮、認為禮的背后站立的一定是人性的精神,這個主張卻是被傳承了下來。
孫氏之儒既荀子之儒。
荀子繼承孔子治學傳統,提出了孟子的性善、首創“人之性惡,其善者偽”的性惡論和“明于天下之分”的樸素唯物論,倡言禮法兼治、王霸并用,義利兼顧之說。
這同思孟學派迥然異趣,和被奉為儒家正宗的孔孟之道亦格格不入但荀子其人其學及其學生李斯、韓非均在歷史上產生過重大的作用和影響。
樂正氏有可能是與孟子同時的樂正克,也可能是指曾子的弟子樂正子春。
樂正氏之儒的思想以孝為主,并且把孝道落實到日常中的一言一行,把孝具體化以后能通時常的行為相結合,使從學者有所信仰,從而達到行為和精神上雙重的良善。
細讀這些學派的思想主張,要是單純的去說儒學害人,只能說這個人的想法太淺薄了。
殷清風“來”唐之前,沒有家學淵源,也對這些典籍不感興趣,他和大多數人一樣誤解了儒學。
如果非要說儒學有錯,也是儒學的繼承人犯了錯。他們不應該只把儒學當做唯一,也沒有意識到理論只是理論,在真正的治理國家時還要與時代相結合起來。
中國古代文化總源頭,也是儒學的根源易經里提到“損卦有云: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皆行益卦有云: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皆行。”
與時俱進才是治國之道治學之道。
孟氏之儒在“八儒”里排第四。殷清風不知道這個排名是怎么得出來的,但殷聞禮想知道他對孟子的理解,他就必須要拿出讓他信服的結論來。
“孟儒是孔儒的延續和發展。與論語相比,孟子更完整地闡述了儒家的思想,他的思想對后世的治國以及人們的處身立世,都有極大的影響。
所以,侄孫以為,求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殷聞禮皺了皺眉頭。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
他的不以為然也是有根由的。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有十一篇,東漢末年的經學家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認為孟子的前七篇為真,后四篇為偽篇。或許是這個原因,東漢以后,這四篇便相繼失佚了。
盡管漢書文藝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
經書是指儒經,即儒家經典著作。
子書是指諸子所撰寫之書。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載:諸子計有一百八十九家,除去漢代的四十九家外,先秦諸子還有一百四十家之多,各家“以成其言”。
傳書,是記載歷史傳記的書籍。
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
到五代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后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人的必讀之書了。
現在還是唐初,孟子的地位并不高,要不是殷清風說他讀過孟子,他或許都不會提到這本書。
“閱讀孟子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個是時間順序,一個是思想主張。
孟子游歷諸侯的經歷大致為:在鄒國游歷年齡約在四十歲左右、第一次到齊國時是齊威王執政、到宋國是宋偃王、在滕國是滕文公、到魏國是梁惠王、第二次到齊國是齊宣王、離開齊國后告老還家,著孟子。
孟子體現了孟子的思想,而這種思想不是在書房內沉思和玄想而得,而是在游說諸侯的實踐中的宣揚和主張,是對一個個具體事例的回應。
想要讀懂孟子,要結合他所在的時代,這樣才能“知人論世”。”
殷聞禮又暗許的點頭。這樣才是治學的思路。就像殷清風說的那樣,不能讀死書。
“孟子的思想較為豐富,有所謂三辯之學,即人禽之辨、王霸之辯和義利之辨。
人禽之辨:如孟子滕文公上中“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王霸之辯:王指三代圣王之王道,霸指春秋五霸的治國之道。
孟子以王道與霸道相對,認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為王道霸道以武力壓服別人,不能使之心悅誠服。
所以,他提倡王道,反對霸道。
如:鄒與魯閧:鄒國與魯國爭斗,鄒國有三十多“有司”被打死,而百姓卻在一旁見死不救,所以,穆公向孟子請教其中的原因。
孟子認為,不能以官吏甚至君主代表國家,國家的主體是民眾而非君主和官吏。百姓的冷漠責任在官吏。鄒國的官吏平時缺乏仁愛之心,對百姓的死活不管不問,現在算是得到了報應。
解決民眾“愛國”的問題,要依靠“行仁政”。只有造福于民才能得到民眾的擁戴。
除了立人之本在教育的人禽之辨和民本和仁政的王霸之辯外,義利之辨才是立國立心之根本。
義原指人義、情義。儒學的“義”重在群體利益,“利”重在個體利益。諸子各家對義利問題均有不同的詮釋,而儒家對其尤為看重。
儒家學派以重義輕利為先見,孔子強調:“不義而且富貴,于我浮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荀子則以為:“榮辱之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孟子開篇即講“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到了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凡人之性,莫不善義,然而不能義者,利敗之也。故君子終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由此可以見得,人的義和利雖是密不可分的,但卻有孰先孰后、孰主孰輔之分。
有人認為“舍義取利”造成很多人談“利”色變,以為“利”就是利欲熏心、唯利是圖,以至于以“義”為榮,以“利”為恥。這實際上是對“舍利取義”主張的片面理解。
事實上,儒家所言“輕利”,并非不重視利,而是反對“見利忘義”、“因利害義”、“保利棄義”。
孔子在論語里仁里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在論語述而還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這實質上是承認私利為人之所欲,對于符合義的私利應該肯定。
關于人的利欲問題,孟子的觀點也是符合人性的。
梁惠王同孟子見面時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的回答是:“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說的“何必曰利”并非說“利”不重要,他強調的是“仁義”更重要,仁義是利益的前提。
因此,儒家的重義輕利,其主旨絕非輕利,更不是反對利,而是主張在合乎義的前提下,去取得正當的、更大的、長遠的利益。
義與利,有其相互矛盾的一面,但這種矛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而是可以通過融合而達致統一。”
包括所有人都在沉思殷清風對利義之辯的解讀,這時,殷清風接著說道:“對于初學者,直接對他們將這三辯或許他們難以理解,作為傳授者可以將孟子細化為七點主張。
一、重民: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二、德治: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三、仁政:
“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四、道義:
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五、任賢:
“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
六、修德: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七、篤行:
“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許久許久,殷聞禮問出了所有人的疑問:“何人傳授與你?”
殷清風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