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的死讓劉琦的心情也不那么爽。
劉琦認真審視了一下這個江東帥哥,這才幾年啊,江東十郡就被他給拿下了。這要是再給他幾年,豈不是能跟自己掰手腕了?
若歷史上的他沒有這么早死去呢?
劉備還有機會借荊州,奪益州,成鼎立之一足?
可惜了,可惜他還是太驕傲了!目前十七歲的孫權可沒后面建吳稱帝的那份權謀之術,也沒有機會象歷史上一樣據長江天險,慢慢成長了。
因為劉備已經立足秣陵了,縱然江東水師在周瑜的調教下立漸強大,縱然江東兵多將廣
可上了岸能扛得住劉備的青州虎狼之師嗎?
管不了,也輪不到他管!
只是可惜一下這個小兄弟的命運罷了,可惜了這么一個大將之才,可惜了那如花似玉的兄弟媳婦兒
就這樣吧,不管以后面對劉備還是孫權,至少不會象面對孫策一樣,有些不忍的情緒在里面吧?
世界這么熱鬧,怎么能少我大劉琦一份?
劉琦可不是劉備,明明要奪人家的益州,還假惺惺地說什么“同為漢室親,不忍奪之!”最后還搭上了能改變其命運的大才龐統。
劉琦只是直接讓徐庶派人送了一封信給劉璋:
漢室衰危,琦欲扶之。叔,愿降否?
看到劉琦的信后,軟弱的劉璋氣得吐血,當著滿堂文武大罵:“劉琦小兒,安敢欺我?”
逐舉兵嚴防北方和東部關隘。
任你兵強馬壯,如何能越我重重天險!
劉璋的舉動擺明了要與劉琦一戰,看來不打疼他,估計是不會降了!
光靠徐庶手中那幾萬人馬想要攻破蜀中天險,怕是很難了,劉琦不得不再一次大規模調動部隊。
關羽又有最新戰報傳回來,張遼的五千龍騎兵在東北那旮旯轉了一圈又一圈,讓東北老林里那幫蠻人高句麗、夫余、沃沮、摟邑民族看到那面黑色的龍旗就顫抖。
搞得人家都不能好好地生活了。
放個羊要被搶,好的馬匹也要搶,本來就因為冬天時間長好不容易種出來的那點糧食還是要被搶。
你還讓不讓人活了?
無奈的四部首領只好紛紛獻上降表,只求能夠讓族人好好地活下去。
這是個麻煩事,東北的富饒在后世才會體現出來,什么此大倉、大油田現在都是用不著的。
這就相當雞脅了。
沒有大量的人口去開發,北大荒不可能變成北大倉的。
可是,你不要,別的小民族又會占著不放!
全殺掉?
你不守就還是會有人來占據這里,你不要有人要!
那腫么搞?
荀彧的意思是殺光或者驅逐,然后派少量的駐軍巡守就好了。
那么問題又來了,人都沒了守來還有什么意思?守軍也要糧草吧?難道又玩軍屯?
諸葛亮則勸劉琦效仿對待五溪蠻族的辦法,融合東北四族。
可融合異族需要大量的漢民為根本才能施行。現在這情況哪來人口去融合異族?再說那貧脊的老山林也沒人愿意去啊!
劉琦最后大手一揮,給張遼一道密書。
接受投降!
但是,必須象鮮卑和烏桓一樣無條件接受劉琦的觸合理念。
民族可以存在,軍隊不能有,青壯必須無條件接受劉琦大軍的兵役抽調。
不從者滅其族!
大東北地區及烏桓原來占據的地方合在一起統設興州,調善于與異族交往的閻柔為興州刺史,隨行官員在并州尋田豐調配。
張遼領軍暫駐興州,配合閻柔穩定局勢。
關羽大軍及太史慈水師開始進攻三韓。
古代朝鮮半島南部有三個小部族,它們是馬韓,辰韓、弁韓,合稱三韓。當時朝鮮半島北部為漢四郡衛滿朝鮮被漢朝所滅,設立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臨屯郡,史稱漢四郡。
大韓民國之韓即來自于朝鮮王國的末代國號大韓帝國,而大韓帝國的國號便來自于古代的三韓聯盟。現在的朝鮮民族的成員均稱自己為“三韓子孫”,這一點和華人自稱“炎黃子孫”的緣由相似。
三韓是公元前2世紀末至公元后4世紀左右朝鮮半島南部三個部落聯盟,包括馬韓,辰韓和弁韓。其中馬韓是三韓中最強大的,被三韓擁立為“辰王”,定都目支國,統領三韓之地。
三韓在西漢時便與中國有密切交往,其中,辰韓因語言、稱謂、器物等與秦朝相似而被稱為“秦韓”。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曾提到:“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此系“韓國”這一名稱的最早記錄。
公元前后,朝鮮民族進入“前三國”時代,
三韓所在的具體位置存在爭議。不同時期,三韓的邊界也不斷的變化。朝鮮民族古代官方史料三國史記記載馬韓位于朝鮮半島西南部,后被百濟占領。
根據后漢書記載,辰韓位于新羅的位置。弁韓位于朝鮮半島西南部,后被百濟占領。
馬韓是三韓中最大的一個,由54個城邦構成,大致位于全羅道,忠清道和京畿道,后來百濟吞并馬韓。
辰韓主要位于洛東江以東,由12個城邦組成。其中的一個城邦后來吸收了其它城邦發展成新羅。
弁韓由12個城邦組成,發展成伽倻后被新羅吸收。弁韓位于洛東江以南和以西。
古代朝鮮半島南部居民的主要構成成員即是韓人。韓有三種,即馬韓,辰韓和弁韓。辰國是朝鮮民族古代文化發祥地之一,它的居民主要由韓人組成。辰可能是一個更為古老,松散的部落聯合體,不是國家形態。
韓民族在其形成過程中,以韓人為絕對主體,后吸收中國東遷至韓半島南部的漢人移民和日本列島西渡至韓半島的倭人,形成韓民族。
三韓對中國的朝貢均由漢四郡中樂浪郡負責接收。
真番郡治霅縣與其余無考的七縣為開辰國北部所置。三國志魏志馬韓傳云:“從事吳林以樂浪本統三韓,分割辰韓八國以與樂浪。”韓國學者李丙燾認為,此處“辰韓八國”可能就是真番郡南部沒入辰國的八縣,包括霅縣。
昭始元五年前82年,罷真番郡,以北部七縣入樂浪郡,隸屬于南部都尉。霅縣及其南部無考的七縣可能于此時沒于辰國,后入馬韓。建安中,割據遼東的公孫康分樂浪郡屯有縣以南地置帶方郡,轄帶方、列口、長岑、昭明、含資、提奚、海冥七縣,即西漢時真番郡北部故地。
三韓與漢四郡有著廣泛的貿易往來,故而朝鮮半島南部各地也都有漢朝的錢幣出土。
高句麗崛起之前,三韓的貿易伙伴主要是朝鮮半島北部的漢四郡。雙方最初是政治貿易關系。三韓通過朝貢得到漢朝的冊封和政治保障,并且輸入文化。每個城邦的統治者會得到一個印章代表其與樂浪郡進行貿易的權利。據三國志記載,曹魏之后,樂浪開始向三韓普通平民發放印章,印章失去了先前的意義。
朝鮮民族早期沒有自己的文字,后來借用表漢字標記本民族語言。韓國的國名中就含有“韓”字。“韓”后來演變為朝鮮民族的別名。三韓是現在朝鮮民族的直系祖先,而朝鮮王國的末代國號大韓帝國則來自于三韓,“大韓帝國”也是大韓民國的國名得來的原因。
“三韓”一詞最早在中國的典籍后漢書東夷列傳中出現。后漢書曰三韓之地“皆古之辰國也”。辰韓沿用了辰國的“辰”字。弁韓的另一個稱呼“弁辰”也使用“辰”這個字。另外馬韓的統治者在一段時間稱自己為辰王表示對整個三韓的統治。
先水一下,等會兒修改,正在加班干活。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