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除了讀書人稅賦優免的特權,改用銀錢補充,也算是在雷霆萬鈞的改革刀刃之下,大明朝廷對士紳階層的一些補償。
倪元璐說完退下,隨即“轟”的一聲,殿中掀起了劇烈的討論。
打一個巴掌,給一個棗,殿中都是人精,自然明白隆武陛下和內閣的用意的心思,但問題的,不管他們同意不同意,從陛下堅決的態度看,這個巴掌肯定是要挨了,此時此刻,倒不如“迂回救助”,就“棗”的大小,向內閣,向陛下多討要一些好處。
……
立刻,有御史站出,對養廉銀的設置和數目大小,提出質疑。為什么七品每月只有五兩,總督卻有四百兩,另外,內閣的各位大學士呢?他們的養廉銀是多少?
也有人懷疑,這么多的銀錢支出,大明戶部能拿的出來嗎?
御座的朱慈烺不說話。
倪元璐高聲解釋,今日只是擬定了初步的方案,還沒有定案,數字都還可以調整,至于內閣閣員養廉銀的大小,因為現在的內閣五輔,除了首輔蔣德璟之外,其他四人都擔著尚書,尚書是二品,自然是按照在京二品的待遇執行。
至于養廉銀的發放,則是和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進度相配合的,比如說,河南先實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那么,河南籍的官員,生員,都可以領到養廉銀了。
反之,如果一處地方不實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官員依然享受著家中田產的優免,那么,他就不能領受養廉銀。
……
眾臣討論的激烈,但袁繼咸卻依然跪在地,高聲道:“讀書人不納糧不當差,是千百年的成例,也是讀書人從古至今的體面和威嚴,這不是區區養廉銀所能換回的,請陛下恪守祖制,優免讀書人,以為國家保存元氣,免的國家動蕩,天下不安。”
此聲一出,殿中立刻又安靜。
“袁閣老累了,扶袁閣老回府休息吧。”
良久,隆武陛下的聲音從御座飄來。
袁繼咸還是不能回轉,朱慈烺的耐心終于是耗盡了。
兩個殿前的錦衣衛立刻殿,架起袁繼咸,將他拖離大殿。
“陛下,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傷害讀書人,乃是千古第一弊端,不可實施啊~~”
袁繼咸臨走前,依然還在大叫。
朱慈烺面色凝重,眼中有惋惜,也有決然。
……
袁繼咸被拖下,隆武帝堅決的態度更加清楚的展現,又有養廉銀的計劃,雖然仍然有很多官員內心里不愿意接受,不愿意被改革,但一體納糧,一體當差,還是被通過了。
和過去改革一樣,先取一省作為試點。
堵胤錫現在為河南巡撫,加河南經過十年的賊亂,士紳階級被李自成張獻忠沖擊的不剩多少了,阻力較小,于是就取河南作為試點。
……
“周王兄。”
隨后,朱慈烺目光看向周王:“宗室對朝廷大政,可有什么看法?”
周王急忙站出,從袖中取出紙卷,當殿念誦。
原來,不止是士紳的優免,王室宗親的免賦特權,也被取消了。
自從宗室改革,放開各行各業的限制,親王郡王以下的各種輔國鎮國,全部變成榮譽職,可以享受無息貸款,但卻不能再從朝廷領取宗俸以來,宗室特權就已經被削減了很多。
雖然各地宗室都有反對,桂林的靖江王還曾經造反,但都被朝廷嚴厲的彈壓。
秦王、蜀王在前,靖江王在后,意識到圣心決定,錦衣衛嚴密監視,挽回無望,且處罰嚴厲,絲毫情面都不給之后,各地宗室漸漸都消停了,不管內心多么的不情愿,都只能要往太祖陵寢,灑淚告訴,然后默默接受朝廷的條款,從皇家錢莊借取銀兩,自謀生路,漸漸融入各行各業。
攤丁入畝之策,宗室的田地一并納入,都需要分攤原本的人頭稅。這一次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宗室和在職的官員一樣,都可以免當差,而他們的土地,也和士紳一樣,沒有了優免的特權,以后得按章納稅了。
周王現在是宗人府的宗人令,對于隆武陛下的政策,一向都是支持,這一次也不例外,周王也就各地親王郡王名下田地的情況,進行說明,最后表態支持“一體納糧,一體當差”。
接著,年輕的永王也站出,表態支持。
和周王不同,永王沒有就藩,名下還沒有土地,不過他的表態,依然很重要。
在士紳改革的同時,宗室也沒有逃脫。
又或者說,宗室都沒有埋怨,你士紳又有什么好說的呢?要知道,你們士紳還有“養廉銀”的補償,宗室可是一點補償都沒有,
而且和士紳不同,宗室不試點,立刻執行。
也就是說,全國各地親王郡王名下的原本免賦的田地,今年就得交稅了。
“陛下英明~~”
群臣心思復雜,對于宗室特權被削除,他們既有兔死狐悲的哀婉,也有隔岸觀火的暢快,又有埋怨宗室逆來順受,絲毫不知道反對的惆悵,如果宗室不同意隆武陛下的改革,全面反對,他們這些士紳的壓力,說不得能小一些。
……
朝議結束后不久,宮中傳出消息,袁繼咸致仕,范景文外放為南京右都御史。
袁繼咸今年剛六十出頭,還是盛年,遠沒有到致仕的時候,但卻被陛下強令致仕。
另一個大學士范景文,因為推動一體納糧一體當差不積極,則是被甩到了南京,擔任閑職,估計很快也會被致仕。
內閣閣員,大學士,宰輔一級的官員,只是因為對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抗拒,就被隆武帝罷黜了。
下面的官員就更不必說了。
這一下,那些反對的中低層官員,就沒有人敢再吱聲了。
袁繼咸是內閣大學士,還能落一個“致仕”,如果是他們反對,肯定立刻就會被罷職,一旦被罷職,沒有了官身,在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改革之中,不但他們家中的田產也繳納賦稅,就是他們自己,也不再享受免除徭役的優待,說不得得親自挑土擔石……
而在袁繼咸和范景文離開內閣的同時,原左都御史錢謙益進入內閣,成為大學士,另一個大學士則是由山東總督路振飛遷任。
兩人進,兩人出,隆武帝強力推行“一體納糧一體當差”的心志,天下皆知。
“一體納糧一體當差,乃是千古第一惡政,一旦推出,必為天下人反對!”
雖然被致仕,但袁繼咸心志不改,看法不變,離開京師前,他嘆息著對送行的同僚和學生說。
……
乾清宮。
朱慈烺正在沉思。
他不想送走袁繼咸和范景文,但卻不得不送走,就學識和風骨來說,袁繼咸和范景文都是明末清初的一流,這些年擔任閣員,也是勞苦功高,辛苦多多,大明朝能有現在的安定,他們兩人都是有功勞的,但過了一個山,面對一條河的時候,如果不能轉圜思想,依然抱著爬山的態度和作法,你就非是在河水里栽倒不可。
袁繼咸和范景文跟不改革的步伐,那就只能被拋下。
“陛下,海州大捷!”
御馬監于海捧著軍報疾步走了進來,一臉喜色。
“快拿來!”
雖然不意外,完全在意料之中,但朱慈烺眼中的喜悅,還是藏不住。
“賴陛下洪威,大軍一日強攻,日落前,拿下牛莊驛,多鐸**,海州之敵亦被我全殲!”
……
海州。
不等各式火炮發射時的硝煙散盡,明軍陣中就響起了“咚咚咚咚”的劇烈戰鼓之聲,隨即,早已經在盾車之后等待了許久的大明精銳步兵,舉起手中的武器,齊聲高喊:“殺,殺,殺!”三聲之后,全軍出動,向已經被大明巨炮轟擊的七零八落,城墻倒塌,幾處墩臺更已經是完全消失不見的建虜陣地壓去。
建虜士兵不是被炸死,就被震的吐血,或者是震暈,面對如山如岳一般壓過來的明軍大陣,已經是失去了抵抗的能力和信心,漢軍旗趁機反正,除了在壕溝處稍有抵擋,有八旗兵拼死力戰之后,其他地方很快就被明軍突破,隨即,建虜全線崩潰……、
城中。
各路明軍蜂擁進城,建虜守軍被殺的潰不成軍,不過依然有八旗兵在頑固,巷戰仍然在進行中。
精武營楊軒的第三鎮,是最先突入城中的大明精銳,楊軒進入城中后,立刻率兵向多鐸的“臨時王府”殺去。
王府大門緊閉,殘余的建虜兵困守府中,正在作最后的頑抗。
“攻進去,殺!”
楊軒長刀一指,親自指揮對王府的攻擊。
“殺!”
明軍向府中投擲手炸雷,用圓木撞擊府門,又攀爬院墻,只很快的時間,就突破了建虜對府門的防守,殺入府中之后,楊軒親自砍殺,抓到一個建虜之后,立刻喝問:“多鐸在哪?”
“后,后院……”那建虜是多鐸的親信白甲兵,曾經是八旗最精銳的勇士,但現在,他已經被明軍殺的魂飛魄散,快是要崩潰了。
楊軒抬頭往后院看,然后他就看見后院冒起了黑煙,心中不禁一驚,急忙帶兵往后院殺。
一進后院,迎面沖來的就是幾個歇斯底里、好像已經是陷入瘋狂的建虜白甲兵,他們嘶吼著,不顧一切的沖來,沖在前方的精武營用盾牌擋住,長槍連刺,將他們全部戳翻在地。
也就在這時,楊軒忽然看見,后院的二樓窗口,一個臉色蒼白,身帶傷的年輕建虜正站在那里,表情似哭似笑,而在他的腳下,熊熊火焰已經在漸漸燃起。
原來,這個小木樓的一樓,早已經堆滿了干柴,遇火即燃。
是多鐸!
雖然沒有打過照面,但楊軒立刻知道,樓的人就是多鐸。
眼見無路可走,多鐸要**。
“哈哈哈哈~~~”
當大火燃起,將整個二樓都包裹之時,多鐸忽然仰天大笑起來,好像是在說,想要我的頭?哈哈,不可能,連尸骨都休想拿著去邀功。
火勢越來越大,越來越猛,很快就將多鐸吞沒……
愛新覺羅·多鐸,努爾哈赤的十五子,多爾袞的弟弟,也是他最大的臂助,死。
……
牛莊驛攻破,海州城中的建虜亦被全殲,除了多鐸之外,建虜的幾個主要將領,固山貝子愛新覺羅·屯齊和鑲黃旗都統譚泰都戰死,鑲白旗副都統卓洛下落不明,耿仲明乞降,但不被接受,驚恐之下,耿仲明試圖自盡,但卻下不了手,反倒是被他手下的兩個親信抓住機會,將他綁縛,隨即交給王師。
另一個大漢奸馬光遠深知罪孽深重,一旦被明軍抓獲,必然是凌遲,于是投河而死。
漢軍正黃旗都統劉之源率部臨陣倒戈,算是留住了性命。
駐守牛莊驛和海州的原本一共有兩萬建虜,其中八千漢軍旗在大戰打響之前,就開始陸陸續續的反正大明,紅夷大炮轟鳴之前,城中漢軍旗只有五千人不到了,等到炮擊停止,大戰開始后,劉之源率部三千人陣前倒戈,向建虜發起攻擊,算是立了功勞,兩千科爾沁蒙古騎兵倒是始終和一萬建虜站在一起,但最后全部被殲滅,一萬真建虜,最后也只剩下投降的兩千老弱。
攻破海州和牛莊驛,就等于是打通了去往遼陽沈陽的門戶,又殺了這么多的建虜,算是徹底終究了建虜殘余的精銳。
克復沈陽,指日可待。
“萬勝,萬勝,萬勝~”
戰后,明軍在城外列陣,呼喊勝利之聲,震蕩原野。
孫傳庭的主力大軍和高斗樞率領的遼南兵馬在海州城下會師,
李定國,吳三桂,佟翰邦,虎大威,劉肇基,黃得功,劉良佐,馬科,姜鑲,高杰,劉耀仁,陳永福,王汝成,李過,閻應元,楊軒等總兵或者是副將,或在追擊中,或在清理戰場,或正立馬旗下,跟隨在孫傳庭或者是高斗樞的身邊,聽到勝利的歡呼,眾將都是開懷大笑。
“修整半日,全軍直取遼陽!”
孫傳庭下令。
海州距離遼陽,不過一百余里,距離沈陽,不過三百里,天氣也正好,正是直搗黃龍,一舉殲滅建虜的大好時機。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