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我們再看看看皇宮貴族這一階層,太史丞傅奕曾大膽的上疏皇帝“謗”佛,說什么。
“西域之法,無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誘愚蠢,追既往之罪,窺將來之福,口誦梵言,以圖偷免。”
“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至漢明帝始立胡神。然西域桑門,自傳其教,實乃夷犯中國。”
“言禮本應事親事君,而佛背親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繼體悖所親,若遵無父無君之教,正所謂非孝者無親。”
因此,太史丞傅奕,不僅不信佛,還“謗”佛,專揀佛的壞處說,更是直接了當的提出“佛教有害”的言論。
由此可見:說我中華眾生愚蠢,非真。我看這做惡的勢利的,權貴的,一個個的既不愚,也不蠢。
說毀謗真言,這倒不假。幾乎是人人詆毀,個個誹謗。
無量無邊的佛法,在我中華大唐社會最底層的尚未解決最基本生存問題的人員中,是沒有市場。
而在小富小康,手上有幾個錢的人員中,也沒有市場,在上層貴族官僚中,更沒有市場,因為大家都不信,這就沒轍了啊。
比較要到一個完全沒有市場的地方去推廣自己的產品,真的是很難啊
我們大家看西游記,一般都誤以為,取經的難度是在西天路上,總以為唐僧歷經種種磨難是最大的難度,但其實不是的,取經的難度總共有兩個方面。
首先佛教在大唐是沒有市場,其次才是路上的困難。
從上面如來佛的話中,可以十分明確地看出:他并不擔心路上的困難有多大,而擔心的是這個地方根本沒有市場。
此外,我們再來看看,任何都是作者智慧幻想情感知識的結晶,是作者寫的,中的人物和故事是作者定的,它的一切都由作者做主,這是無可厚非的。
可是當為大眾普及時,作者的話未必能讓所有讀者心服,讀者更樂于和普通的其他讀者們交流和討論。
所以,既是作者的,也是大眾的,的探究和討論也分為兩面,其一是意識的,思維的,作者的,其二是物質的,表象的,讀者的。
這第一種探究方式是對文學作品科學和嚴謹的解讀,剖析其思想內涵和社會意義,是一種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抽像,研究者們是完全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和領悟所要表達的意義。
可以說眾多的文學研究專家和學者正是這樣一種研究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專家視角”或是“學術視角”,說直接一些,這種研究成果就是一種學術。
而第二種研究方式,就是屬于表象的讀者的討論,合情合理,充滿趣味。但可能卻背離了作者的本心,作者可能并沒想到很多讀者討論出的結果。
比如很多論壇喜歡討論金庸先生的武俠,喜歡研究和討論中的人物和武功,由此得出的結論有的是金庸先生想到的,有的是金庸先生根本沒有想到的,但讀者的探究卻甚是合理。
所以本就是更多的屬于大眾,所以這第二種研究方式可以稱之為“平民視角”或是“草根視角”,這種討論和研究是快樂的,希望專家們讓我們保留這份快樂的權利,不要用“誤讀”加以斥責。
而回到西游記中,我們先用“專家視角”大致看一下。
是作者思想和情懷的藝術表現,吳承恩先生受王陽明心學思想影響很大,整部西游,作者著力描寫一個“心”字。
作者稱悟空為“心猿”,稱白龍馬為“意馬”,稱真假悟空為“二心”。
書中有詩“猿猴道體假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齊天非假論,官封弼馬豈知音馬猿合作心意,緊縛拴牢莫外尋。萬相歸真從一理,如來同契住雙林。”
這首詩的深意很值得研究,還有,孫悟空的授業恩師菩提祖師,菩提這個名字本就是指本心,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即是本心悟道,老吳以菩提為悟空師名,應有此意。
菩提的洞府是“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和“三星”都是“心”字,而又有“靈臺清明”和“方寸大亂”的成語,故“靈臺”和“方寸”也是指心。
所以悟空的師父應是其本心,當然在中不可能這么說,否則就亂了,那就成了佛經不是了,這應是作者心中的一點情懷寄在書中。
菩提祖師既會說道又會說佛,而悟空確實是前半生為道,后半生為佛,亦道亦佛,半道半佛,不合其本心嗎?
在“專家視角”的研究中,主要就是對“心”的研究。
可見,這種“專家視角”的研究很深奧,也略微有點枯燥,我們普通讀者畢竟學術功底甚淺,如此的研究西游,恐怕樂趣會減去不少,適合我們平民讀者的,那當然是“草根視角”。
網上有很多網友對西游記的感悟和看法,都是屬于這種方式,表像的,主觀的,但又是非常有意思的。
不同的切入點不同,就會得出很多不同的結論,有從情感上分析的,有從政治上分析的,還有從管理學,社交學上分析的,總之是花樣百出,非常有趣。
我后面所寫的東西全部都是“草根視角”,也只是一家之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討論。
再其次,西游記和封神演義的關系。
在明清時期,有很多部神魔問世,封神演義和西游記無疑是其中影響最大的兩部。
由于影響深遠,且有許多人物形像橫跨兩書,最重要的是封神中有很多改自西游記的詩詞,這使得現在有很多朋友喜歡將兩部拿到一起來研究討論,硬生生的把封神當成西游的前傳,這顯然是不科學的。
不過這其實是很荒謬的,兩部書并沒有任何的關聯,我在這里提一些,希望大家可以參詳一下。
比如但凡兩部能夠聯系到一起來研究和考證,一定要具備以下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1,兩書的人物過度自然,故事傳承緊密。
可很明顯,封神對西游來說不具備這個條件,雖然說有些人物,比如老君,觀音,燃燈這些人物在兩書中都有出現,但那些是神話公眾人物,每個作家都有權利放到作品當中。
而西游中其它的人物和故事呢,絲毫和封神沒有一點自然的傳承,簡直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神話架構和故事情節。
比如兩書里,哪吒重生,金吒木吒的師父,孔雀明王的身份和性別,李靖寶塔的來源,鄧辛張陶等雷將在兩書中姓名等等描寫皆完全不同。
可以說封神中的情節和人物與西游沒有很自然的過渡關系,它不滿足這第一個條件。
當然,僅滿足這第一個條件也是不行的,大家都知道有人寫了倚天屠龍記后傳,叫九陰九陽,人物和故事都傳承的很好,請問用九陰九陽的東西來研究倚天屠龍記科學嗎?
另外,我們古代那些名著都是有“正牌”的后傳的,像續西游記,反三國志,水滸后傳,這些個無論在人物上,還是故事情節上都和原作傳承的非常自然,故事過渡的很好。
可是有誰承認這些“續作”和原作的關系呢?
有研究者聯合續西游記和西游記來考證西游嗎?
最終,這些都被認為是偽作。相比封神,它們在人物和劇情上和原作更為貼近,連它們都不能用來考證原作,何況封神呢
所以除了故事人物要有明顯傳承外,還要有第二個條件。
2,兩書必需是一個作者。
這點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神雕俠侶才能和射雕英雄傳聯合起來研究,而西游記就不能和續西游記聯合起來研究。
大家想像一下,一個作者寫了一部,里面的秘密伏筆人物身份劇情變化都是作者定下的。
這些東西怎么能讓后人后世的說了算呢?
比如你寫了一部,里面塑造了一個正人君子的形像,但我隨即也寫了一部,情節大翻新,但里面延用了你中的那個好人,但我把他重新塑造成了一個陰險小人。
請問,我能否說“某某中的那個君子,其實是一個陰險小人,有我的書為證。”這顯然是笑話。
如果人人都有權對別人的內容進行修改,而后反過來指導分析原的話,那可就天下大亂了。
所以封神和西游不是一個系統,故事更沒有明顯的傳承關系。至于兩書中有很多相似的詩,這很正常,中國古典浩如煙海,很少有詩詞全是作者原創,有很多都是摘抄修改前人中的詩詞。
封神抄襲西游的也有很多,比如火云洞,北海就是抄襲西游中的武當山,方寸山,還有哪吒上天時的一段天宮描寫也是抄悟空上天時看到的,另外在人物上,準提抄菩提,接引抄如來,孔宣抄唐僧,這些都是直接抄襲,是根本不能作為證據的。
假如抄詩就可以定身份的話,我們大家都可以寫,隨意把前人中的人物的詩抄一遍,難道前人中人物的身份就是你中的人物,這顯然笑話。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雖然我們是“草根視角”,但這并不等于可以胡說,我們要有證據支撐觀點,要充分尊重的作者,如果胡亂惡搞的話就和日本改編我們名著的漫畫差不多了雖然我不排斥它,但從情感上講,我確實不喜歡這樣,希望各位動漫愛好者諒解。
希望大家好好想想,兩書聯合確實不科學,它們都是優秀的,分開來談,分開來研究,豈不是更有意思。
所以我對西游記的理解和探究是不摻雜封神演義相關內容的。
三,西游記的作者問題。
關于這一點,大家可能覺得很荒繆,認為西游記的作者不就是吳承恩嗎?這有什么好懷疑的。
可事實上,作者菌要說,西游記的作者到底是不是吳承恩,這在學界有很多爭論,各種說法都有,有人認為是吳承恩,有人認為是邱處機,還有其它各種各樣的說法。
比如西游記的文法和吳承恩其它的著作,比如禹鼎志文法大相徑庭,根本不像出自一人之手。
西游記如此長篇,作者必然寫上多年,根據吳承恩的生平來看,吳承恩沒有時間來寫作西游記。
他青少年時忙于科舉,壯年時忙于著述禹鼎志,據其序言,是下了很多年的決心,并且“日與懶戰”才寫出來的。
而且說他胸中的塊壘已消,再也沒有創作此類雜記的愿望了,更不要說創作洋洋八十萬言的西游記了。
吳承恩對佛道有了解但肯定不會很深,但西游記中所蘊含的道家丹派的東西實在是太專業了,姹女,黃婆,金公,木母,這樣的詞語太多了。
有不少道士就說西游記蘊含丹派的修煉**,如果不是對全真丹派有很深的了解,應該不會達到這個地步。
而且西游記中直接引用了十余首金丹派全真南宗開山祖師紫陽真人張伯端的詩詞,其中幾首竟然出自悟空之口。
這若不是有意為之,實在不會是這么巧合。
假如是吳承恩這樣一個儒家知識分子寫的神魔,作者可能對佛道理論會有所了解,但不會太過精深。
假如里面丹派術語只是作者信手拈頭,為增色倒也無可厚非,但里面的詩詞也是丹派的詩詞就不太像是巧合了,分明是有意為之。
再加上書的回目名稱,諸如“心猿識得丹頭,姹女還歸本性”還有很多類似的回目,吳承恩一介書生,干嗎起這樣怪怪的回目名稱
這些就更加不像是一本普通神話該有的樣子了。
當然,作者菌是不太贊成把西游記當成是金丹證道的,但是種種跡像表明,它的作者應是一位極其熟悉道教金丹派的人物,甚至可能是一個全真丹派道士。
因為西游中的“三教合一”思想很濃厚,孫悟空是一個三教合一的角色,而教授他本領的師父不管是誰,也是一個三教合一的角色,這本身就表明了作者的傾向,他完全可以把菩提塑造成一個純粹是道士或和尚,中悟空對車遲國王說的話也可以應證這一點。
要知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正是丹派祖師張紫陽所極力推崇的,而西游記書中偏偏有那么多丹派術語和張紫陽本人的詩詞,其關聯可見一斑。
……
……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