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大體來說漢唐時代的和親,不管皇室還是民間,相對是比較寬松的。
一直到了唐朝中后期,這種控制才相對嚴格一些,比如規(guī)定,非常駐戶口的番人原則上是不能在當?shù)厝⑵薜摹?br />
即便是有唐朝綠卡的胡人娶了漢女,也不能帶回番地。
邊境就更嚴,自從無憂城之變后簡單的解釋一下,所謂的無憂城之變就是吐蕃嫁了個女子到唐朝的維州,生了兩個兒子,長大之后開關(guān)獻城與吐蕃,然后吐蕃改維州為無憂城。古龍的陸小鳳里鳳舞九天一節(jié)大概就是影射這段故事。
因此從這種叛變發(fā)生后,這種涉外的婚姻管制就開始變的十分嚴厲。
像是到了宋朝,也有個典故,那就是慶歷增幣。
遼要和親,宋回答,要女人沒有,寧肯給錢。
所以大家不要說鼻涕宋了,說他是什么弱宋,大慫,至少在這方面,他做的比漢唐可高多了。
到了元朝,關(guān)于這方面的制度的話,咱們以張教主為例,如果娶的是趙敏,那他就是自動入了蒙古籍從蒙。
如果娶小昭的話,那色目就降一個等級從夫。
娶周止若,沒問題。
娶殷離,那時雖然沒問題,但現(xiàn)在的話,就有大問題了,大家就都可以去舉報他近親結(jié)婚。
娶殷楊氏,那他可就真要后悔了,因為不管在蝦米時代,都要算通奸。
到了明朝,重哥也蔫壞,不許留在中原漢地的蒙古,色目人族內(nèi)自行婚配,只許與漢人通婚
這樣看上去好像互不吃虧,而且實際上娶胡姬的也不少比如明末守寧武關(guān)的周遇吉,老婆就是蒙古人。
但肯嫁女兒去放羊的,卻不多,至于清朝,就更過分了,只許旗人娶漢女,不許旗女嫁漢人,真的是十分的不厚道。
好了,說完這幾種特殊情況,咱們來繼續(xù)說這古時娶親納采的禮儀吧。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奠雁了。
在按六禮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納征下聘以外,其余五禮均需男方使者執(zhí)雁為禮送與女家。
因為雁是侯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并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擇偶。
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征陰陽和順,也象征新娘的忠貞專一。
切記,一定要是活雁,而且事后還要放生的,不然不吉利。
當然,即便是在古代,大雁也不容易入手,所以可以用鵝,也可以是雉鳥代替,別的禮物就不多說了。
過了納采,接下來就是問名。
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字。
取回庚貼后,卜吉合字,卜吉兇。
庚貼里的花活可就多了,比如生肖就有講究,例如,女性忌諱屬虎,屬羊。
當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時沒有身份識別系統(tǒng)。
女方事先請術(shù)士改庚帖,可算是家常便飯。
比如虎有上山虎,下山虎之分,大體可以改作牛或兔。
所以說女性年齡實在難猜,也別問,問就是你猜。
像是清稗類鈔里有一則笑話,有個女的虛改庚帖,“任杭州太守時,妻受四品封。叔子卒后十余年,諸子將為母稱七十觴,先期營辦,恭人笑止之云:某日,非吾真生辰也。”
所以真的是可怕啊,娶得這么個太太,實在是人生一大不幸。
對于生肖的話,作者菌在這抄了一首生肖歌,可以請大家欣賞:
子鼠見羊萬年愁,不叫白馬見青牛,虎見巳蛇如刀割,兔子見龍不長久,酉雞不與犬相見,亥豬不可見猿猴。
此外別的還有很多說頭,太過麻煩了,作者菌就不一一列舉了,繼續(xù)流程吧。
在雙方合過字后,如果覺得可以,那就進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納吉。
男方問名、合字后,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
也要行奠雁禮,也是下正式婚書。
有一整套簽字等等程序,現(xiàn)在大概算是登記以及婚前財產(chǎn)公正程序。
然后是第四步,納征,也叫納幣。
通俗一點來講的話,就是送聘禮。
各個朝代的價碼是不太一樣的,比如早期,用帛淄,然后金,銀,不一而足。
南宋夢梁錄嫁娶里記載:上戶金一兩,銀五兩,彩緞六表里,雜用絹四十匹。
中戶金五錢,銀四兩,彩緞四表里,雜用絹三十匹。
下戶銀三兩,彩緞三表里,雜用絹一十五匹。
近代就更不用說,大家想必都有耳聞,順便說說大陸老電影里的一個細節(jié),一個路上前方,n大多會向他要一個鞋樣子,代表這門親事就算定了。
這其實和古風(fēng)有點關(guān)系,古人男方會送絲線這些玩意,女方回禮就是鞋襪這些,象征和諧的意思。
而反過來看**的老電影的話,則大多送一方手帕什么的。
不是作者菌羅唆,其實這是不吉利的。
因為送鞋底,一來有好口彩,二來實用,跑的快,跳的高,還很舒適,即便是閃都比別人閃的帥。
手帕呢,揮舞投誠?捂?zhèn)冢垦獣z囑?怎么看怎么不吉利。
好了,既然送過了財禮,那下來就是請期了。
也就是算好良辰吉日,就準備娶新媳婦過門。
然后即是最重要的一步。
親迎,簡而言之就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
因為唐朝的婚姻習(xí)俗大多繼承于北朝。
而在北朝,迎親時,夫家在新郎的帶領(lǐng)下一行人來到新娘家的門口,到了之后便齊聲高喊:“新婦子”
這時候,新娘子家往往是緊閉大門,那意思是要給新郎點顏色看,這媳婦可不是好娶的。
于是夫家?guī)资踔辽习倏谧泳蛧梢蝗υ诖箝T外叫喚,直到把門催開,迎接新娘上車。
在唐朝,這被稱為“催妝”。
在唐朝早些時候,迎親往往是在黃昏,一直到中唐以后才有人把時間改在清晨。
在接完新娘后,事情還沒算完,女方往往集中一大批人,擋在道上,不讓新郎的車子過去,想過去也行,留下買路財,謂之“障車”。
在酉陽雜俎中記載了唐朝時新增加的婚俗:
“近代婚禮,當迎婦,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戶上。”
“婦上車,婿騎而環(huán)車三匝。女嫁之明日,其家作黍臛。女將上車,以蔽膝覆面。”
“婦入門,舅姑以下悉從便門出,更從門入,言當躝新婦跡。又婦入門,先拜豬枳及灶。”
“娶婦。夫婦并拜,或共結(jié)鏡紐。又娶婦之家,弄新婦,臘月娶婦,不見姑。”
即結(jié)婚前男方必須以粟米三升填石臼,以一張席子蓋住井口,以枲麻三斤塞上窗戶,以箭三支放在新房門口。
接到新娘子后,新娘子上車時,得擋上膝蓋,搭上蓋頭,新娘子上車后,新郎需要騎馬圍著車繞三圈。
新娘子初入婆家,先拜灶臺,以示將來成為操持家務(wù)的好手。
男方的父母等親屬則從便門出,然后再從正門入,為的是踩新娘子的腳印,以沾喜運。
而且新郎親迎,古代是要御車至女家,儐相贊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諸親。
里頭禮節(jié)一套,然后迎新娘出來上車,新郎御輪三周,先歸。
新娘乘后車,女家親屬數(shù)人伴送,稱“送親”。
注意新娘所乘之馬車,一般都由女方自備,事后三月要由男方送回,謂之“反馬”。
也就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三個月試用期過了,才能正式上崗。
不是n還可以退貨,這點最符合中國文化的的核心精神。好!!!!
同時,古時還有催妝詩,障車等等說頭。
比如,唐朝時云陽公主出嫁,男方儐相是陸暢,作的催妝詩是。
“云安公主貴,出嫁五侯家。天母親調(diào)粉,日兄憐賜花。催鋪百子帳,待障七香車。借問妝成未,東方欲曉霞”。
宮女們因為覺得陸暢操吳音,才思敏捷,都愿跟他開玩笑,宮中才女宋若蘭、宋若昭作詩道
“十二層樓倚碧空,鳳鸞相對立梧桐。雙成走報監(jiān)門衛(wèi),莫使吳歈吳地的歌曲入漢宮。”
陸酬曰:“粉面仙郎選圣朝,偶逢秦女學(xué)吹簫。須教翡翠聞王母,不奈烏鳶噪鵲橋。”
古代就這么風(fēng)雅,儐相公然和伴娘中的ns**。
現(xiàn)在不行,無厘頭的成分居多試看。
誤區(qū)一,拜堂亂拜,現(xiàn)在說得夫妻對拜,說得是兩個人頭碰頭,大大這可不是梁山泊上鴛鴦盜結(jié)義啊,古禮,女的先拜,男方回禮,如是者四,這才是王道,夫道,正道。
此外說說拜堂地點誤區(qū),所謂青廬結(jié)拜,其實是北朝禮俗,在唐朝的時候經(jīng)過變革,才改在堂上。
世說新語里記載漢朝時,曹操與袁紹去劫了別人的青廬,攪鬧婚禮,其實是劫外國人的婚禮,類似于今天中國人沖進教堂去搶個洋妞。
誤區(qū)二,亂穿衣服。
現(xiàn)如今,國人習(xí)慣亂穿,中式婚禮,旗袍配唐裝,天啊,難道是紅白喜事一起辦?。
沒見過正宗的中式婚禮著裝嗎,鳳冠霞帔,這種高級貨怎么也比民國四馬路的職業(yè)標準套裝強的多。
西式婚禮,戴錯花環(huán)一不是野戰(zhàn)排,二不是參加奧運會,三不是至尊寶,戴錯位置,形勢,到底是為什么。
還有戴錯戒指訂婚,結(jié)婚都搞不清楚,穿錯婚紗明明是新媳婦,偏穿老姑娘出嫁的顏色。
誤區(qū)三,新房交杯酒,又稱合巹。
古語有“合巹而醑”,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zhí)一片各執(zhí)一片以醑。由此類推,葫蘆娃一定要禁播。
男方要記住,喝完之后,要把杯子倒過來,取陰陽和順之意。
不然這輩子就要被老婆欺負了。
還有鞋子要放好,不能被老婆鞋子踩到,
衣服也不能被壓到等等。
當然新婚之夜最重要的是,驗紅,先抄一首小令,代言男人之苦:
今夜盛排席宴,
準擬尋芳一片
春去已多時,
問甚紅深紅淺
不見,不見,
還你一方白絹。
婚禮禮儀中,入洞房之后,還有若干注意事項。
其一,卻扇,古時,新婦多用扇遮臉,需待交拜后去之。
稱為“卻扇”,和前面說過的催妝詩一樣,男方也要做卻扇詩。抄一首:
不須面上渾妝卻,留著雙眉待畫人。
城上風(fēng)生蠟炬寒,錦帷開處露翔鸞。
巳知秦女升仙態(tài),休把圓輕隔牡丹。
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
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只須放桂花。
當然,要是卻扇之后,發(fā)現(xiàn)是鐘無鹽再世,那你也只有把希望寄托在驗紅了,頂好是貨不對版,可以退貨。
其二,合髻,也稱作“結(jié)發(fā)”,象征夫妻和睦,永結(jié)同心。“結(jié)發(fā)”的具體操作方式歷代不同。秦漢時的“結(jié)發(fā)”,就是新郎親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時所結(jié)的許婚之纓,即系頭發(fā)的彩帶,重新梳理頭發(fā)后再為之系上。
隋唐以后的“結(jié)發(fā)”,是男女雙方各剪下少許頭發(fā),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馬上交給新娘保存起來。
唐代女詩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絲發(fā)。覓問無人處,綰作同心結(jié)”。
世人常用“結(jié)發(fā)”、“合髻”作為夫妻結(jié)合的代稱,甚至特指為“原配”亦稱“元配”夫婦。
還有一種輔助措施,叫做上頭,指是在出嫁前一天晚上,由娘家人梳頭。
記得好像港產(chǎn)b老片里,經(jīng)常有這樣情節(jié),一邊梳一邊唱一梳梳到頭,牽手到白頭,二梳梳到尾,舉案又齊眉
當然港劇里有這樣的橋段,代表這段婚禮一定不成功,大多在第二天婚禮上,不是n聲響起,就是車禍血癌,有情人注定不能成眷屬
此外,還有若干禁忌,比如,揭蓋頭,一定要用秤桿,用手不行的,龍鳳花燭,一定要成雙,而且終夕不能熄滅,經(jīng)常看見影視劇這樣的情節(jié),新郎甲一口吹滅了蠟燭,擁新娘進入帳中,這在古人說來,就叫野合,是十分不妥的。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