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說了這么多,其實不管如何,中國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歷史都非常悠久。
像是前文說過的,商周時期的武王伐紂,茶葉就已作為貢品。
到了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
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
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
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
隋朝,全民普遍飲茶
。唐代,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茶”,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
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
至于清朝,曲藝進入茶館,茶葉對外貿易發展。
茶文化是伴隨商品經濟的出現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誕生的。
歷史上的茶文化注重文化意識形態,以雅為主,著重于表現詩詞書畫、品茗歌舞。
茶文化在形成和發展中,融合了儒家思想,道家和釋家的哲學色澤,并演變為各民族的禮俗,成為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化模式。
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
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茶的價值是茶文化核心的意識進一步確立,國際交往日益頻繁。新時期茶文化傳播方式形式,呈大型化、現代化、社會化和國際化趨勢。
其內涵迅速膨脹,影響擴大,為世人矚目。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
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藏族、土家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哈薩克族、錫伯族、保安族、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諾族、撒拉族、白族、肯米族和裕固族等茶與喜慶婚禮,也充分展示茶文化的民族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
中國地區廣闊,茶類花色繁多,飲茶習俗各異,加之各地歷史、文化、生活及經濟差異,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
在經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其獨特的自身優勢和豐富的內涵,也形成獨具特色的都市茶文化。
例如上海自1994年起,已連續舉辦四屆國際茶文化節,顯示出都市茶文化的特點與魅力。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文相結合,中國茶文化是各國茶文化的搖籃。
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在英國,飲茶成為生活一部分,是英國人表現紳士風格的一種禮儀,也是英國女王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和重大社會活動中必需的儀程。
眾所周知,日本茶道源于中國,日本茶道具有濃郁的日本民族風情,并形成獨特的茶道體系、流派和禮儀。
中國茶的歷史及其發展,不僅僅是形成簡單的一種飲食文化的過程,而同樣映射出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質。
由此可見,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對社會文明進步與經濟發展作用很大。
在二十一世紀經濟快速發展的時候,如何進一步弘揚茶文化,發揮茶文化在大茶業中的積極作用,也是值得考慮的重要問題。
所以總結一下,現在說起茶的發現,人們會自然地想到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然而把茶作為飲料、作為一種精神享受,真正有歷史記載的還應該從西漢算起,王褒僮約中“烹茶盡具”、武陽買茶和記載,充分證明了當時飲茶風俗的形成和茶葉市場的存在。
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述了巴蜀地共的很多共梧甚至把茶作為貢品。
魏晉南北朝時一些有識之士“以茶養謙”巳成風氣,如晉吳興太守陸納已養成只招待茶水的習慣,客來敬茶這也許是最好的例證。
唐代是歷史上比較興旺的朝代,陸羽茶徑系統總結了唐代及其發前的茶葉生產、飲用的經驗,也提出了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
陸羽及其同時代的一些文人,都非常重視飲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規范,而且非常講究飲茶用具和煮茶的藝術,可以說中國的茶道、茶藝從此產生。
當時比屋皆飲的民間茶俗,乃至豪華隆重的皇室宮廷茶宴,以及文人的茶詩詞與茶書畫,都是茶文化形成與發展的集中表現。
到了宋代,茶葉生產進一步發展,飲茶更加普及,作為貢品的建州龍團鳳餅更是花樣翻新。
宋徽宗皇帝趙佶著大觀茶論,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親自寫茶書的皇帝。
跟隨其后的不少文人雅士也紛紛寫詩作茶畫。
同時飲茶藝術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點茶”技藝進一步規范,“斗茶”之風盛行,佛門茶事興旺,飲茶技藝也隨著佛教的傳播而迅速走也國門傳至海內外。
到了明清時代散葉茶迅速發展,多茶類的結構逐步形成,飲茶方法也從點茶發展成泡茶,而且泡茶用具也越來越講究,工藝精巧的紫砂壺、蓋碗瓷器茶具等也應運而生。
客來敬茶、以茶待客風氣更為普及,都市茶館林立,利用茶館休閑、談生意已是平常事,茶館文化教育得到發展。
至于中華茶文化的內涵、形式和社會功能的話。
1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改造自然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世界人類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意義十分深遠。
茶文化是中華文化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內涵極其豐富,包含著茶葉生產消費及其對人的精神生活產生影響的各個方面。
2茶文化教育的表現及存形式,既有物質形態的,也有精神形態的。
表現為物質形態的,諸如茶的歷史文物、遺跡、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和茶藝表演等等。
表現為精神形態的,諸如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等等。
3由于茶文化的內涵極其豐富,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因此中華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發揮的社會功能和作用也必然是多方面的。
傳統的茶文化與人們社會生活的關系,向來就是非常密切的,無論是歷史文人生活中的“琴棋書畫酒詩茶”。
還是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都是不可缺少的。
茶文化發展至現代,茶的社會功能更加突出,歸納其重要方面大致有21項: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示禮、以茶代酒、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為模、以茶養性、以茶為媒、以茶祭祀、以茶作禪、以茶作詩、以茶作畫、以茶歌舞、以茶獻藝、以茶旅游、以茶做菜、以茶為食、以茶設宴、以茶健身、以茶制藥。
以茶會友:客來敬茶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朋友相見,飲茶敘事,新切祥和。
以茶聯誼:各種聯誼活動,采用茶話會的形式,既莊重又生動活潑。
以茶示禮:親友相見、人際交往,無論是多么莊重的高級會談或是重要會議,每人清茶一杯,顯示了一種尊敬的禮儀。
現代社會以工為禮品者顯得高尚。
以茶代酒:從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現代人際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實在是高尚之舉。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潔,是反對鋪張浪費,提倡清廉的重要舉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國當代茶人著名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國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為模:以茶的奉獻精神為模,倡導做一個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養性:從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養性,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
以茶為媒:中國歷史上茶與婚姻關系密切,以茶聯姻、婚嫁用茶的傳統流傳至今已成習俗。
以茶祭祀:中國民間的喪祭活動,很多仍流傳用茶作祭品的習慣。
以茶作禪:自古就有“茶禪一味”之說,寺院茶道的禪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儀式。
以茶作詩:歷代詩人作茶詩者很多,內容廣泛,形式多樣。
以茶作畫:歷代描繪茶會、烹茶、飲茶等內容的書畫較多,藝術價值較高。
以茶歌舞:以采茶、飲茶等內容的歌舞較多,生動活潑。
以茶獻藝:各種流派的茶藝表演具有欣賞價值,不少茶類、地區、民族的飲茶習俗,藝術化以后,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以茶旅游:茶鄉旅游是現代旅游業中的特色旅游項目,游名山、觀名寺、飲名茶三位一體,很受歡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數民族地區都有以鮮茶做菜的習俗,茶文化活動頻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譜也是豐富多彩的。
以茶為食:將茶添加于食品飲料中食用,逐漸流行起來,茶葉口香糖、茶葉蛋糕、茶葉面條、茶酒等都已被人們接受。
以茶設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飲茶與吃小點心結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歡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對人體健康具有多種功效,飲茶健身是很多飲茶愛好者的切身體會。
以茶制藥:將茶葉中具有藥效功能的物質分離提取出來,制成防病治病的藥物,這是茶對人類健康的新貢獻。
綜合上述茶的主要社會功能,可以認為,茶對社會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很大的其影響歸納起來有如下幾點:
1以茶會友,以茶聯誼,客來敬茶,以茶示禮,提倡“和主貴陽市”,雙月刊一步增進友誼,調節社會人際關系。
2以茶代酒、以茶倡廉,提倡茶德和茶人精神,以茶養性,能擔提高人們的思想水平,促進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
3經茶主媒、以茶祭祀、茶禪結合,發揮茶的媒介作用和精神寄托作用。
4以茶作詩作畫,以茶歌舞,經茶獻藝,茶鄉旅游,倡導高雅的藝術享受,美化人們和生活。
5經茶做菜,以茶曾食,以茶設宴,提倡茶為國飲,豐富人們的飲食生活。
6飲茶健身,以茶制藥,發揮茶的保健功效,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7弘揚茶文化,促進社會進步和21世紀茶業的發展。
弘揚茶文化的總體目的是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作出作出貢獻。
具體到茶行業本身,弘揚茶文化應該是促進茶業事業的發展。
因此在即將進入21世紀的時候,弘揚中華茶文化,其目標是:促進茶葉消費增長,有益人類心身健康,推動精神文明建設。
圍繞這個目標,當前及下個世紀初應該開展的工作主要是下列幾個方面:
1挖掘和整理茶葉史料,建立中華茶文化寶庫。
幾千年的茶葉發展史,歷代茶人著書立說,積累下來的茶葉歷史資料是很多的,包括茶書、茶詩詞、茶書法、茶畫、茶歌茶舞、茶的歷史文獻、地方志中有關茶的記載等,內容非常廣泛。
如能下力氣花工夫把它們整理出來,這將是中華茶文化教育的重要寶庫,也是弘揚茶文化必需做好的一項重要工作。
2發現和保護中華茶文化教育的歷史遺跡,發展茶文化旅游事業
中國茶區遼闊、歷史悠久,各地有待挖掘和保護的與茶有關的歷史遺跡很多。如摩崖石刻、建筑、古墓、器具、碑、亭、井、園、樹等,凡有保存價值的,都應力求保護好、管理好。
而且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配套發展茶文化旅游事業,既可擴大宣傳,又可增加經濟收入。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