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類別名稱中所說,枕中記更注重彰顯人之本性與人之行修取舍的觀念理義。
兩者在對待仕途官場的態度上,枕中記所要傳達的批判色彩略多于南柯太守傳。
作者菌覺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首先在唐朝時期,一直處于文化中堅地位的儒學受到質疑。
儒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革新,但其主張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本質理念依舊不變,但因其思想桎梏,而又過于肯定廟堂之高而否定江湖之遠進而遭到了唐朝時期大部分文人們的反感。
而繼承了魏晉時期的道家思想,卻正好與唐朝時期崇尚自由多元的文化風貌相吻合,這也就更加動搖了儒學的哲學地位。
像是枕中記在這一點上體現的尤其具體。
文之初盧生嘆息“士之生世,當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適乎”。
這代表了儒家正統的以修身治國為己任的思想認識。
而呂翁者則是一位“得神仙術”的道士,毫無疑問,代表的是道家崇尚自然自由的思想本質。
兩人之間對話中的矛盾沖突,無疑正是兩種不同哲學思想之間的爭執不下。
最后誰能更得作者垂青,則在一夢之后終見分曉。
儒家或者道家兩者優劣若要求得一個結果,通過夢境所設計的巧妙場景,不僅使這一爭執得到了最終戲劇性的判別,亦為作者最后的觀點提供了足夠令人信服的證據。
所謂黃粱一夢,盧生游夢仙枕上一場寵辱興衰過后,主人家的黍米竟還未熟。
此時,君君臣臣黍離之悲似乎都顯得有些荒唐而諷刺。
大夢之中,盧生一生早已完結,誠惶誠恐,廟堂之高高不勝寒,他反而在夢中懷念起江湖之遠時的種種自由快意。
處廟堂之高而思江湖之遠,作者以這一夢,來喚醒著眾生迷夢中那場關于功名利祿的又一場夢幻泡影。
比之南柯太守傳單純對道家思想的宣揚,枕中記兩種哲學思索的同臺較量,似乎在對仕途功名的批判態度上更有說服力。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對道家思想深深癡迷的李商隱發出這樣的慨嘆,而在枕中記中,道翁亦有“人生之適,正如夢寐是矣”之說。
盧生在莊生曉夢迷蝴蝶的一場春秋大夢后,亦是如“望帝春心托杜鵑”一般,在精神思想上獲得了一次新的涅盤重生。
“夫寵辱之道,窮達之運,得喪之理,生死之情,盡知之矣”。
其實在這場儒道兩家思想的較量之下,并未有絲毫孰優孰劣的爭執不下,至少在作者黃粱一夢的啟迪之后,我們看到的是,在面對人生的不同境遇時,我們都需要不同的哲學思想來使自我的靈魂世界得到不同層次的升華。
正所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道家思想正是獨善其身之術,而儒學觀點卻是兼濟天下之理。
儒道二家思想,正是在枕中記的這一夢中,皆能因此而大放異彩。
還有就是以奇夢嘆世之逝。
的確,如果深究周秦行紀嘆世之諸多憾事的故事主旨,與曹植所撰寫洛神賦在表達方式和思想內涵上都有著相對的一致性。
周秦行紀中,主角牛僧孺因迷途而誤入一處莊園中夜宿,卻在莊園的晚宴上,與名垂千古的眾位神仙妃子得以一見。
其中,漢文帝之母薄太后,漢時王
嬙昭君,漢高祖戚夫人,唐朝楊玉環,齊潘淑妃,石崇寵姬綠珠等佳人都紛紛到場。
夜宴上,佳人賦詩,才子題句,詩中感嘆君王寵辱無常,盛衰更迭,進而發出紅顏命如紙薄不堪為繼之感。
作者在期間,以佳人暗喻朝代更替區區數百年竟只彈指之間,史書上幾筆,草草了結的卻是一群人的悲歡聚散苦難安。
后作者賦詩云“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云階拜洞仙。共道人間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卻是真正道出了作者心之真意,佳人如云煙,而盛世亦不比云煙更長,時序無盡,而人生卻只須臾。
最后的結局亦耐人尋味,牛僧孺回到大安,里人卻云此去十余里乃薄太后之廟,牛僧孺再次回訪,卻只剩荒廟廢址。
昨昔暢繁華,竟卻似云煙散去,真可謂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此處嘆世之逝,正如洛神賦中,曹植夢中一見美人之面,卻終于失卻于茫茫人海。
前人宋玉做高唐賦描述夢中巫山仙子與楚王之事,正與此傳奇中牛僧孺所夢所遇相似。
而表達思想卻因歷史時代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此時,正是唐朝最為興盛之時,然盛唐之前并非未有盛世王朝,反而長盛之后的長衰,數次更迭起伏之后,盛唐之景象,也會使其時一些博古通今之人有恍若夢境之感,進而生出盛極必衰的惆悵之情。
而觀此文中,由楊玉環已為作古之人便可推究,此文必是安史之亂后所做。
由此,作者亦更能體會這大起大落之后的心境起伏。
而這也正是此文又與前人單純于夢中偶遇佳人之文的不同之處。借佳人旦暮即逝,卻是抒發作者盛衰須臾的嘆世之感。
以及以奇夢游古之跡。
需要說明,此類紀夢之傳奇,在文風氣象上與屈原楚辭中夢幻游仙的作品類同。秦夢記亦是其中之一。
其文記述作者沈亞之于夢中暢游秦國,與秦國弄玉公主結秦晉之好,更在秦國天下建功立業名利在握,奈何弄玉早夭,而沈亞之亦因追悼過戚請辭歸鄉。
一夢過后,卻不知今夕何夕。
此類傳奇正傳達出作者一時內心綺念,不知如何抒發,就以此夢游之行而一抒內心之不可抑制之情。
文中主角沈亞之正是作者本人,故事中作者先與容貌絕世,才藝無雙的弄玉公主共結連理,后又得暢游秦時各類風土人情,欲別秦國之時,又得見秦時舞者擊膊髀之舞,更有題詩曰“金鳳銜紅舊繡衣,幾度宮中同看舞。人間春日正歡樂,日暮東風何處去,”
此類傳奇與屈原楚辭主旨類似,作者亦在文中惋嘆著自己無法在現實世界實現的政治理想與抱負。
開篇中,秦王問以治國之道,而沈亞之以“昆彭、齊桓對”,秦王大悅,“使佐西乞伐河西,亞之帥將卒前,攻下五成,還報,公大悅”,此后加官晉爵自不在話下。
作者不惜筆力于此處情節幾番渲染,不僅體現了作者向往中的政治格局,即慕昆彭、齊桓之道,更展現了作者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可如漢時班超,為家國棄筆從戎。
此外,這類傳奇亦沒有過于深邃的諷諫明道之意。
縱觀全文,作者或對現世有諸多不快,現實仕途又或與作者所思所感過于出入,進而在夢中幻入到自我理想的境界里一番暢游。
這既帶有作者對先代向往盛世的追思懷念,亦有秦時明月漢時關的歷史興衰之感,時移而景未換,讀者在此時亦產生了究竟何處才是夢境的慨嘆。
此外,在唐傳奇紀夢中,還有一部分為情節發展而設置紀夢情節的傳奇。
例如在謝小娥傳中,謝小娥在夢中與被強盜殺害的父親丈夫相見,并得到了兩則關于殺親仇人姓名的字謎。
而正是由這字謎的解開,才引出了后續一系列波瀾起伏曲折離奇的情節。
而在柳毅傳的姊妹篇靈應傳中,周寶亦是在夢中與龍女九娘子見面,進而引出了故事的主線劇情。
可以說,除了能夠直接表達作者對現世的思索與勸諫外,傳奇中,夢亦充當著連接故事情節線索的作用,它既是整個劇情結構轉折起伏的關節,也是使故事情節靈活多變的關鍵因素。
同時受到中國傳統夢文化的影響,唐傳奇中的夢常帶有十分明顯的象征意味。
先人在占夢之時,就已有許多約定俗成的法則,一些夢征為吉,另一些夢征則為兇。
它反映的不僅只是獨立個體內心世界的變化莫測,更體現著整個社會世俗制度下,獨具特點的群體心理文化特征。
象征性在整個領域都有著其獨特的存在意識,而在唐傳奇的夢現象中,這種象征意味也體現的十分具體,它所指向的正是整個唐朝社會背景下,人們與社會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表現。
一是儒釋道思想的社會影響,因為唐朝時期豐富多元而又兼容并包的文化發展理念,是唐傳奇如此獨特文化內涵形成所必須的背景和土壤。
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有一種被完全打開了的境界,無論是隨著盛唐經濟的迅速發展西域文化紛紛涌入,還是由于通訊條件和信息傳遞方式的便捷,使得文化信息的傳播變得遠程快捷,這些都從根本上促進了這一多元文化的孕育和發展。
隨著人們眼界的不斷開闊,小國慕名前來學習交流,如這時期日本遣派的遣唐使,吐蕃等西域小國在文化上的友好交往,朝鮮以及諸多小國的拜訪學習都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化發展的多元。
唐人對外來文化亦能夠虛心聽取和接受,并對各種新奇文化習俗都抱有足夠此時的唐朝文化更像一塊巨大的吸鐵石,不斷吸收過濾著各種不同的的好奇心。
文化風俗,以達到完善自我文化的目的。
如鑒真東渡日本,使中日之間的佛教文化,音樂農業等生產發展模式相互融合補充。
而玄奘西行,除了帶來大量大乘佛學的精髓典籍,更是寫下了大唐西域記這本記錄西域各國的地理列傳,對西域諸國的人情風貌進行了詳盡的記錄和描述,大大拓寬了當時人們的視野,亦促進了中原與西域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
而此時,中國三大主流文化,儒釋道亦是得以兼容并包,各取所長。
這點在唐傳奇的紀夢中表現的尤為突出。
比如在南柯太守傳枕中記櫻桃青衣這幾篇中就有具體體現。
這幾篇傳奇在表達主旨上,超越了其他紀夢傳奇只單純以體現夢的神秘主義和幻想主義為目的,他們在描寫神秘主義表象的同時,也是在透過夢境那層虛幻的面紗透露著背后對真實世界的折射和剖析。
夢幻主義中所透露出的宗教文化涵義對傳奇紀夢影響深遠。
在南柯太守傳中,淳于棼夢中于槐安國盛衰榮辱半生,卻最終發現自己竟是于院中槐樹螻蟻窩中幻夢了一場。
人與螻蟻之間,正如莊子與蝴蝶之間,原本沒有具體聯系的兩者,竟因為夢境的緣故,而有了“虛”“實”難辨的種種混淆羈絆,晦暗難明之際卻又透過這神秘的幻想主義描摹,以象征主義手法揭示出了作者對人生世界的哲學思索,即盛衰只在須臾,現實與夢幻其實只在人的意識之中才有所區分。
而他們在本質上其實并無差別。
這又正與佛學思想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觀點不謀而合。
佛學中對夢的認識分為兩種觀點,一者認為夢為虛幻,正如上則箴言所說;而還有一者則認為夢本身為實,毗婆沙論在卷三十七就舉出“夢為實有”之說法,論中亦說到“若夢非實,便違契經。”
既認為夢為實有,故認為對所夢之一切,應負起責任。
此章后續亦有關于夢為實體的五種自性之說。
在夢文化中,由儒學觀點里,關于夢的吉兇象征意義,再到道家佛學思想之下關于夢的哲學含義,都對當時整個社會人群的思想意識起到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直接體現便是唐傳奇中,紀夢方式所映射出對現世社會的深邃理解。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