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前文,所以說,龍女的形象來源于佛經,這一點先賢已有論述,作者菌在此無需贅言。
而眾所周知,在中國傳統文化里,也有神龍信仰。
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對于龍女的崇拜,而最典型的例子,就莫過于西游記里的觀音菩薩身邊的童男童女,一位是善財童子,也就是孫悟空他們請菩薩收服的紅孩兒,而另一位,就是我們所說的小龍女了。
因為觀世音菩薩是民間最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因此她身邊的童男童女也同樣受人尊敬,所以孫悟空才對牛魔王和鐵扇公主說替他兒子找了個好差事,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個情節。
所以民間關于觀世音救苦救難的傳說非常豐富,關于龍女的傳說也很多,這一點反映在了很多的作品里。
例如搜神記、唐宋傳奇全譯、聊齋志異等等。
作者菌看過很多學者關于比較漢譯佛典和唐傳奇龍女故事的聯系和區別的文章,都很有收獲。
這些文章都希望找出唐代龍女中所包含的佛經的影子或者印記,來讓讀者透過龍女這個小窗口了解佛教文化對中原固有文化的沖擊和吸收,從而對今后的學習產生一些啟發,帶來一些收獲。
現狀的話,大家都知道,不管是佛教還是佛經,都起源于印度,而中國和印度作為兩個相互毗鄰的國度,它們有著較為相似的文化和傳統,反映在方面,兩國在創作和作品上也有著顯而易見的聯系。
然而因為彼此在地域、氣候、宗教、人文等各方面的不盡相同,這些聯系中自然也透露出一些差異。
不過佛教作為聯結中國和印度文化宗教的典型個體,在印度佛教經文和中國佛教故事內部有著非常深刻的聯系與區別。
其中龍女故事就是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部分。
和眾多某一類型的故事一樣,中國中的龍女故事也有兩個體系。
這兩個體系即不是完全獨立也不是徹底分離的,這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系統。
這兩個系統分別是書面中的龍女故事和民間口頭中的龍女故事。
要知道龍女是中國民眾鐘愛的女性,她的故事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大家喜聞樂見的傳說。
也正因為如此,學術界早已有不少著名學者致力于研究龍女故事。
他們所關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龍女故事母題與類型的劃分;二、龍女故事的來源;三、龍女故事所包含的文化內容。
各位前賢在這三個方面的研究中已然做出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其代表學者主要有季羨林、丁乃通、劉守華、閻云翔、薛克翹、張曉蘭等等。
作者菌下面可以給大家回顧一下這幾位大學者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幫助大家簡單的了解一下關于這方面的事情,如果大家不嫌棄的話,可以繼續看下去。
首先是季羨林先生對龍女和龍女故事的來源問題曾經發表過自己的看法。
他說:“雖然唐代的傳奇文從主要方面來說繼承和發揚的仍然是六朝以來的中國固有的傳統,但是印度的影響卻隨處可見,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龍王和龍女的故事。”
美籍學者丁乃通在其著作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一書中,運用國際民間文藝界通行的分類方法,將幾十則龍女故事分為三種類型、感恩的龍子龍女;、樂人和龍王;、煮海寶。
其中煮海寶是丁先生較之于之前的研究而新增的一種類型。
他對這種新增龍女故事類型的主要情節進行了非常詳盡的描述分析,并且列舉了一些具體故事進行印證。
在劉守華的論文中印龍女報恩故事之比較中,他認為佛經中的龍女故事,最典型的就是經律異相卷四三從僧抵律第三十二卷中摘編的商人驅牛以贖龍女得金奉親這一篇。
這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龍女報恩故事。
故事中的龍女由于受到了凡人的恩惠,得以保全性命,因此贈予救命恩人餅龍金。
這餅龍金是截斷之后還會再生長出來,一生一世都用不完的寶貝。
商人用這些龍金來孝敬父母,供養家人,從此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
載有本篇故事的摩訶僧抵律,譯成于東晉義熙十四年公元年二月末。
因此研究者指出“寫龍女報恩,今所見始于此篇。因此這篇故事在中國故事史上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印度的龍王龍女有著一系列非常鮮明的特征龍是住在水里的動物,它并非獨自生活,它有著自己的家屬親眷。
其龍宮富麗堂皇,珍寶遍地,每一樣寶貝都是人間寶物無法比擬的。
龍族的主要職責是管理,行云降雨是龍的天職。
除此之外,它們還有一項本領,就是可以幻化成為人形。
然而這種變化并不能持續太久,它們大多數時間依舊是以龍的形象示人的。
龍的地位很低,甚至比人的地位還要低,它們是因為上輩子做了壞事,因此托身龍族。
身為龍的它們,每一天都要遭受身有逆鱗和熱沙縛身等幾種苦事。
龍女故事進入中國的過程是曲折而漫長的。
不僅如此,其角色設置、人物形象性格、故事情節發展都較之過去的印度故事有著非常大的變化。
這些佛經故事流入中國社會之后,逐漸走下了佛教的神壇,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了,因此這些龍王龍女故事也被世俗化中國化了。
漢譯佛典和唐傳奇龍女故事最典型的一個差異就是龍女身份地位的變化,她由印度佛經中地位卑微,身份低下的畜類一躍而成為貌美如花、賢良淑德、并且還具備許多種能力的女仙了。
佛經中凡人與龍女成婚,被看做是凡人降尊就卑,一般都很難有完美的結局;然而中國龍女故事中,凡間男子若能與龍女結合,則意味著巨大的榮耀與幸運,并且能夠白頭偕老。
第二個差異是龍女形象被極大的美化了。
她不再是佛經中丑陋可怕的怪物,而是一位擁有著沉魚落雁之貌的不可多得的年輕女子。
第三個差異是龍女故事不再是單一的施恩報恩故事形態,而是轉變敷生出各種各樣的故事形態。
例如唐傳奇震澤洞回是龍女獻珠故事,湘中怨是龍女婚戀故事,靈應傳是龍女復仇故事。
對于龍在中國的起源問題,一直以來都有著很多種不同說法。
在這些說法中,以聞一多先生提出的“圖騰合并說”影響最大。
聞一多先生認為“龍圖騰是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兼并與融合其它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而形成的。
圖騰本身帶有很強的宗教色彩,加之中國古人本相信天人合一,故此龍意象發展到隋唐時期其含義已基本成熟,即一種通天神獸或是能帶來吉祥的瑞獸。
佛經中出現的龍與我國舊有的龍并不樣。印度龍名字叫做那伽,是蛇的一種。
佛經中的龍既是畜生又是佛教徒,是世尊的大護法。龍屬于畜類,為了修成人身,龍王和龍女都篤行佛法。
在印度佛經中,龍女普遍展現出來的是龍的形象兇猛殘暴,丑陋可怕。
這里的龍女是畜類的一種,和神仙沒有任何關系。
然而唐李疇編的太平廣記的傳奇中的龍女卻一改印度文化中龍女粗暴可怕的模樣,成為一個年輕貌美、言辭得體、舉止優雅、能力非凡的仙女。
可以看出,此時唐傳奇中的龍女形象完全符合當時人們特別是士人階層的審美要求,是他們想象中完美女子的形象。
而民間口頭龍女故事中的龍女則更加貼近生活,她們的性格直爽,語言平民化,但是卻有著凡間女子望塵莫及的神奇能力,幫助大家解決了很多實際困難,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和推崇。
在唐傳奇龍女作品中,靈應傳中的龍女九娘子是一位個性鮮明的典范人物。
她熱愛生活,忠于丈夫,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歡的事。
即使因此違背父母親人的意愿她也在所不惜。
她恪守婦女的倫理道德,更像是一位在儒家教育熏陶下成長起來的貴族女子。
當然,除了以上提及的龍女故事之外,在我國民間還有許多形態各異的龍女故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如下幾篇漢族的張打鶴鶉李釣魚、藏族的奴隸與龍女、苗族的木匠和龍女、土家族的張百中、壯族的老三與土司、以及朝鮮族的水宮公主和農夫等等。
在薛克翹先生的論文關于中國龍王龍女故事的補充意見中,薛先生引用了季羨林和閻云翔兩位學者的論著。
季羨林先生在其論著印度研究集刊中闡釋了龍和龍女兩位典型人物的來由,并且列舉了一些具體的龍女故事作為證明,其原文如下“龍這個東西,中國古代也有的。有名的典故“葉公好龍”可以為證。”
“但是龍究竟是一個什么東西呢誰也沒有看到過,誰也說不清。”
“但是自從佛教傳入以后,中譯佛經里面的“龍字實際上是梵文的翻譯的意思是“蛇。”
“因此,我們也就可以說,佛教傳入以后,“龍”的涵義變了。佛經里,以及唐代傳奇文里的“龍王”就是梵文、或的翻譯。”
“這東西不是本國產的,而是由印度輸入的。”
“龍王和龍女的故事在唐代特別流行,例如柳宗元的謫龍說、沈亞之的湘中怨以及震澤龍女傳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李朝威的柳毅傳。”
“不管這些故事多么像是中國本土的故事,多么充滿了極具中國特色的人情味,但是從這種故事的本質來說,它們總還是印度貨色。”
因此薛克翹先生認為,盡管龍是中國本土的產物,但是在印度佛經故事傳入中國以后,印度古代關于那伽的傳說也傳入了中土,并且對中國傳統的本土龍形象產生了非常明顯的影響。
就像前文所說,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些較為粗淺的龍和龍女故事形成之后,唐朝終于出現了一篇相當成熟的龍女故事,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柳毅傳。
這篇作品代表著龍女故事的一個新高度。
盡管在宋代的太平廣記圓中也有諸多關于龍的故事,還有一篇朱蛇記也是和龍有關的故事,然而此時的故事,無論從人物的設置、情節的起伏、語言的雅致、主角形象性格的塑造上,都無法和柳毅傳相提并論。
年,閻云翔先生的碩士論文論印度那伽故事對中國龍王龍女故事的影響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作出了一番更為詳盡全面的深入探討。
此文注意到了中外學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且盡可能多的占有資料,有條不紊地論述了印度那伽故事對中國龍王龍女故事的影響。
中國史上有著一個數量相當龐大的龍王龍女系列故事。
在這些故事中,唐代的傳奇最為優秀,也為后世龍王龍女故事創作提供了典范。
在張曉蘭的漫話龍女故事的緣起與流變這篇論文中,她從以下幾個方面談到了龍女故事的來源和變化一、神話傳說和原始圖騰中的龍;二、佛經中的龍女;三、六朝志怪和唐傳奇中的龍女;四、宋元明清的龍女故事;五、民間口頭中的龍女故事。
對于龍的定義,她選用了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對龍的解釋。她認為伴隨著中印文化交流,原本屬于中國本土的龍圖騰崇拜被引入印度,經由印度佛教的再造,而產生了龍以及和龍有關的一切。
更值得一提的則是,龍王龍女故事首先見于佛教經文之中。
后來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長足發展,大量佛經被翻譯成為漢語,其中自然包括龍的故事。
在印度佛經中,龍女故事是特別引人注目的故事之一。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