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我竟然是白骨精 第一百七十六章

作者/我乃女王大人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像是《三國志傳》以《花關索傳》為藍本,寫出了關索認父故事。

    而在《三國志平話》和《三分事略》中敘述諸葛亮南征時,只有“關索詐敗”一句,沒有完整的情節。

    此后在嘉靖本里也沒有關索故事,不過在毛宗崗評改本中,卻有一段沒頭沒尾的關索事跡,這些跡象表明,《三國志傳》與嘉靖本不是同一底本,其底本可能早于嘉靖本。

    到了清康熙年間,毛宗崗與其父毛綸對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做了修改和評點,即《三國演義》毛評本。

    他辨證史事,增刪文字,更換論贊,改回目為對偶,并把書名定為《三國演義》。

    從此,毛氏父子的評改本成為最流行的本子。

    經過毛宗崗的修改加工,精雕細琢,粗看無大的變化,細看卻又不同,藝術描寫有較大提高,尤其是對曹操,刪削贊賞性評價,增加詆毀文字,使全書貶曹傾向加重。

    毛本卷首有“讀三國志法”,書中每回有回評、夾批等。

    這些評語,對《三國演義》結構、情節、人物等作了分析,有助于讀者對小說的理解。

    可以說毛宗崗的評點是中國古代小說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三國演義》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價值。

    簡而言之,《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一個“有志圖王者”,由于種種原因,他自己不可能在亂世中去圖王霸業。

    但是他“傳神稗史”,在史書和講史結合的基礎上,著重寫出了三國時代的盛衰變化,探討當時為什么會出現大動亂,大分裂。

    什么人才能圖王稱霸統一天下,如何才能鞏固政權,長治久安。

    小說運用藝術描寫,恰當地回答了這些問題。

    所以后人說《三國演義》是“有志圖王者”的啟示錄,它通過若干圖王霸者的失敗與成功,悲劇與喜劇,探究封建時代的政治哲學,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客觀上反映了人民要求統一,反對分裂的美好愿望。

    作者認為皇帝昏庸、奸臣作亂是導致漢末大動亂的原因,人心和人才,戰略和策略,是“有志圖王者”成功的決定因素。

    圍繞這幾個基本觀點,作者為我們繪制了一幅三國時代政治風云的彩色畫卷,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的藝術形象。

    《三國演義》描寫了漢靈帝中平元年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共7年的歷史。

    全書120回,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從第一回至三十三回,主要寫漢末的動亂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團的崛起和壯大。

    第二部分從三十四回至十五回,寫劉備集團的崛起和壯大,三國鼎立,互相爭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從十六回至一百二十回,寫三國的衰落,最終為司馬所統一,建立西晉王朝。

    作者在第一部分里,深刻揭示了漢末皇帝的昏庸和宦官外戚專權作亂,造成了東漢的衰亡和人民的災難,形象地描寫了各個軍閥集團的失敗與滅亡。

    憑借武力而篡奪大權的董卓,暴戾兇殘,喪盡人心。

    雖然建了郿塢,蓋了宮殿,囤積了足夠吃20年的糧食,自以為可望長治久安,但“誰知天意無私曲,郿塢方成已滅亡”。

    書中還寫了袁術與孫堅爭奪傳國玉璽的鬧劇。

    孫堅以為竊得傳國玉璽就可以得到天下,結果死于刀箭之下;袁術以為奪得傳國玉璽,就應了天意,不顧一切地做起皇帝來,結果都身敗名裂。

    作者還塑造了一個有著非凡武藝,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呂布形象。

    但他武藝雖好,卻沒有政治頭腦,只是自恃勇力,一味殺伐,且見利忘義,反復無常,最終命喪白門樓,成為有勇無謀的典型人物。

    作者又描寫了一個出身高貴、實力雄厚的軍閥袁紹,因缺乏遠見,優柔寡斷,不善用人而終遭慘敗,說明虛有其名的貴族世家是成不了氣候的。

    作者還寫了統治階級中一些無用的“好人”:如老實厚道的陶謙,胸無大志的劉表,懦弱無能的劉璋,他們都在大動亂中逐個被擊敗,被吞并,被消滅。

    只有具有雄才大略,懷著爭人心、求人才的渴望,又有正確的戰略策略的英雄,才能成為一代英主。

    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曹操、劉備、孫權等人脫穎而出,成為領一代風騷的人物。

    “青梅煮酒論英雄”一回,作者借曹操之口,講出了他品評英雄的標準,只有“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才是大英雄。

    全書的主干部分,作者便譜寫了一曲亂世英雄的頌歌。

    品評英雄,作者的著眼點在于人心、人才、戰略、策略,凡是這四方面有杰出表現的歷史人物,作者就充分利用史料加以挖掘和渲染。

    而不管他是“仁義之君”,還是“奸雄”霸主,是人中俊杰還是有嚴重過失的人物。

    相反,誰違背了爭取人心,珍惜人才的原則,不能實行正確的戰略策略,作者就加以批評,也不管他是英雄豪杰還是凡夫俗子。

    這就是所謂“秉筆直書”的態度。

    “得人心者得天下”,劉備在與關羽、張飛桃園結義時,就以“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作為其政治愿望,他擔任安喜縣尉,“與民秋毫無犯”。

    理政新野,安撫百姓,新野百姓歌道:“新野牧,劉皇叔;自到此,民豐足”。

    當他在新野為強敵擊敗時,帶著10萬百姓一起向江陵轉移,眼看曹兵追上來,諸葛亮勸他“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

    結果劉備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正是由于劉備竭力爭取人心,遂使人心歸附。

    取得穩固的根據地,成為與曹操、孫權鼎立的蜀漢英主。

    孫吳集團則是利用封建宗族的血緣關系,是自己的部下和百姓因“受孫氏三代之恩”,從而死心塌地為之效勞。

    對于曹操,作者在揭露其奸詐巧偽的同時,也客觀地寫出他重視爭取民心,愛惜百姓的一些事跡。

    曹操官渡之戰后,與袁紹會戰倉亭,號令三軍“如有下鄉殺人家雞犬者,如殺人罪。”

    可見曹操也善于穩定軍心。

    官渡之戰勝利后,曹操從繳獲的文件中發現部下與袁紹勾結的書信。

    謀臣建議將這些部下核點姓名,一一斬首。

    曹操卻將信件一一燒毀不予追究。

    “得人才者得天下”,作者認為珍惜人才,善于鑒別人才和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是圖王霸業的基本條件。

    作者滿腔熱情地寫出劉、曹、孫三個集團在這方面許多令人贊嘆的故事,也寫出其中的挫折和教訓。

    劉備珍惜人才,不僅與關羽、張飛結為兄弟,情同手足,而且重用幾經波折一心追隨自己的趙云。

    他又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諸葛亮的出山,給劉備的事業帶來轉機,從而開創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曹操知人善察,唯才是舉。

    荀彧和郭嘉是其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

    而典韋、許褚、張遼、龐德諸人,或是自來投降,或是被俘的降將,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來均成為曹操手下沖鋒陷陣的猛將。

    孫權繼承父兄的事業,鼎足江東,靠的也是重用人才。

    孫權繼位后,求治國之策于周瑜,周瑜說:“今方英雄并起,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須得高明之士,以佐將軍,江東自定也。”

    于是向孫權推薦魯肅,孫權依靠周瑜、魯肅等能臣,與劉備聯合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后來他又重用呂蒙,奪取荊州。

    在劉備大兵壓境時,又力排眾議,大膽提拔年輕的陸遜為大都督,取得猇亭之戰的輝煌勝利。

    在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方面,作者寫出了許多意味深長的戰事。

    “溫酒斬華雄”,說明不應以出身貴賤作為劃分人才的標準。“火燒連營百里”,老謀深算的劉備被“黃口孺子”的陸遜打敗,說明“但當論其才與不才。

    不當論其少與不少。”,張遼、許攸、龐德等人被重用,說明不以個人恩怨作衡量人才的標準。

    總之,一地的得失,決定不了事業的成敗,而人才的得失是事業成敗的關鍵。

    《三國演義》還寫出了圖王稱霸者的各種戰略決策。

    作者從宏觀的角度寫戰爭,把政治決策和戰略決策結合起來。

    曹操的戰略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高舉統一旗幟,取得政治主動權。

    他正確估量形勢,以天子名義進行討伐戰爭,吞并各個軍閥集團,統一了北中國。

    劉備實行“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執行這個方針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違背這個方針,關羽失荊州,劉備為了替關羽報仇,伐吳抗曹,結果失敗。

    總之,《三國演義》不僅教人洞察人世,而且教人如何觀察一個國家,一個政權。

    《三國演義》總結了中國自階級社會以來直至明代成書時的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斗爭經驗。

    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結晶,它作為中國政治、軍事、外交斗爭的“百科全書”,至今仍吸引了廣大讀者,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

    當然了,世事無完美,就算《三國演義》還是有著“擁劉反曹”的道德悲劇。

    這是因為三國歷史本身存在著正統和非正統之分,正統思想是統治階級用來維護統治的一種理論。

    西晉陳壽作《三國志》時,因為晉王朝承認了“魏晉禪讓”的合法性,所以該書以魏為正統,以蜀、吳為僭國,只尊曹氏父子為帝,給以“記”的規格,對劉氏父子則稱為“先主”、“后主”,歸入“傳”類。

    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首次以蜀漢為正統,以魏晉為僭國。

    不過此書已經失傳,習鑿齒所處的東晉偏安江左,北方中國被“五胡”占據,其地位正與三國時的蜀漢政權相類。

    他用推崇蜀漢為正統的方法間接推崇東晉的正統地位。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以魏為正統,南宋朱熹《通鑒綱目》又以蜀漢為正統。

    南宋以后史學家對于這個問題仍有不同見解。

    如果說“擁劉反曹”傾向在史書中尚有分歧,在民間則是一致的,民間“擁劉反曹”傾向的形成,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是從曹丕篡漢后,中國長期處于分裂的戰亂局面,人心思漢,希望天下統一。

    人們對蜀漢政權的承認也表示了這種懷念之情。

    《三國演義》由平話、戲曲故事到小說寫定的全部演變過程,從北宋到元末,歷時約三百年。

    這三百年中,漢民族遭到契丹、女真、西夏、蒙古等少數民族的戰亂影響,民族矛盾激烈,也必然產生“人心思漢”的情緒。

    二是劉備以仁義立國,與小說中曹操的奸詐相對立,人民群眾傾向于“好皇帝”,在劉備、諸葛亮身上寄托了“仁君賢相”的政治理想。

    羅在小說中藝術地表現三國史事的時候,不僅有政治的標準,而且還有倫理道德的標準。

    用政治的天平來衡量時,他肯定了魏蜀吳三國在爭取人心、重視人才方面的成功,贊揚他們正確的戰略和神機妙算的策略。

    但是當作者用道德的天平來衡量時,天平就傾向了劉備而貶低了曹操。

    這是因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惟有德者居之。”

    這段話就是羅貫中的政治倫理思想的核心。

    從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看,劉備和曹操雖然都是雄踞一方的軍閥,但劉備比較仁厚,曹操比較奸詐,劉備有意識地高舉“仁義”旗幟與曹操抗衡。

    他對龐統說:“今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羅貫中把劉備作為實行“仁政”的代表,寄托了“仁君賢相”的政治理想;把曹操作為“霸道”的代表,在承認其雄才大略的同時,又嚴厲地指責他專橫暴虐一面。

    應該說,羅貫中的擁劉貶曹主要不是正統思想作怪,他對其他的劉姓軍閥如劉表、劉璋等人絕無好感,并不認為他們只要姓劉就可以繼承漢室。

    他在小說中灌注了鮮明的“擁劉反曹”思想。

    一是由于歷史的長期積淀,在民間和南宋以后的歷史家中已經形成了“擁劉反曹”的傾向。

    二是他按照自己的道德觀和審美觀對三國歷史作出了評價。

    經過毛氏父子修訂過的《三國演義》在藝術上更為精致,但是正統思想則大大增加了。

    ……

    ……

    ……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迦县| 济源市| 定西市| 邵东县| 楚雄市| 武义县| 营山县| 阿图什市| 平远县| 疏勒县| 凤城市| 罗山县| 崇州市| 色达县| 黄大仙区| 时尚| 巴林左旗| 梁山县| 和平县| 类乌齐县| 沈阳市| 绍兴市| 阜南县| 宁阳县| 普陀区| 平山县| 池州市| 新沂市| 岳阳县| 永靖县| 北京市| 澜沧| 札达县| 富顺县| 铜山县| 安宁市| 阿城市| 探索| 西青区| 大埔区| 左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