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陽羽的名本身就是死靈師的大號,華府古人的名全都是一個字。最簡單的理解拿三國時期人物舉例,曹操曹孟德,劉備劉玄德,張飛張翼德,周瑜周公瑾,趙云趙子龍,關羽關云長。
唐陽羽的字是陽羽,跟凌雨晴的雨晴對應,兩人因此定了娃娃親。
凌雨晴也有自己的名,區別在于凌雨晴從小就知道自己的名,凌雨晴的名當然也是單字,單字為一個千,凌田。
聽起來不是女孩名字,實際上卻同樣大有深意。
其中的深意凌雨晴也不知道,也沒有仔細的去深究過,只以為又是祖父和外婆博弈的結果而已。
現代人都只知道武安產小米,產陳醋,實際上絕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武安有一口萬年鹽井,還沒有在武安的時候這口天然鹽井就存在。
而華府產鹽地鹽井本身很多,可是河北卻從來都不是產鹽之地。
武安這口鹽井有傳說就是武安詛咒的根源。
同時死靈師用的最多最隱秘威力最大的一種物質也是一種鹽,一種特殊的藍色的鹽。
所以唐陽羽的名,單字鹽。
唐鹽,唐陽羽,凌田,凌雨晴。
兩人不光是字相對,名也相對。
這其中的含義和秘密絕對會石破驚天,如果有一天全部解開的話。
鹽對于人類的重要在現在社會早已經被人們漠視,但實際上鹽在人類歷史上,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都是十分重要的基本生存物資,作用巨大.
在多數人的印象中,食鹽只是一種調味品,其存在的意義在于使菜肴更加美味——假如菜中無鹽,肯定會讓人食欲大減。不過嗜咸的習慣并不只是貪圖美味這么簡單,和人類其他的許多本能一樣,喜鹽也是長期進化的結果——對鹽沒興趣的人都被淘汰了。
要說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鹽是維持生命的必須品,維持肌肉反應、消化道運動、神經信號傳遞、調控與血壓有關的荷爾蒙分泌等機能,都離不開鹽中的鈉離子。如果缺鹽,輕則食欲不振,四肢無力,重則肌肉痙攣、視力模糊,甚至連心跳都成問題。
在古代歐洲,荷蘭、瑞典等國就有以在一段時間內禁止吃鹽來處罰罪犯的法律。
與此同時動物對鹽的渴望并不比對食物來得差,大象會走進有鹽石的洞穴找鹽,山羊會不懼艱險攀上幾乎筆直的大壩舔食結晶的鹽,猴子相互“捉虱子”其實也是在尋找可以“回收利用”的鹽粒,遠古人類“茹毛飲血”中的“飲血”也有補充鹽的功用.
人類排泄會損失鹽分,需要經常從外界補充,是除了空氣,水和糧食之外,維持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遠古時代的人類沒有今天的食鹽可用,只能通過食物來間接獲取鹽分,但在沒有農業之前,獲取食物得靠風險較高的狩獵,或不一定總是有收獲的采集,因此來源非常不穩定,就算食物夠吃,也不一定能補充到足夠的鹽,這也是早期人類生存艱難,壽命短的一個原因。
反過來,如果能獲得穩定的食鹽供應,人類的生存繁衍就會更加有保證,也就更容易進步。事實上華府文明發源于黃河中游地區的一個原因就是鹽——山西運城的河東鹽池周圍50-200公里的范圍內,發現過十余處遠古人類活動的遺跡,正是充足的食鹽資源把原始部落慢慢吸引到產鹽地附近,從而形成了最初的文明。
至今仍可開采的河東鹽池,也稱“中國死海”,此處日照充足,蒸發量高,自然風速大,僅憑天然條件就能采鹽,是古代重要的經濟和戰略資源
甚至最早的大規模戰爭也是由于鹽,上古時代黃帝與蚩尤、炎帝之間的戰爭就是為了爭奪當時的“戰略資源”河東鹽池的控制權而爆發的。此戰號稱“中華第一戰”,獲勝的黃帝兼并了炎帝和蚩尤部落,對周邊部落不僅有人數上的優勢,還因為擁有鹽池而占據了經濟和戰略上的主動,形成了華夏民族的基礎。
在后來的時光中,鹽也深刻影響了華府的歷史,春秋五霸中的晉國就是由于擁有河東鹽池而收入豐厚,得以稱雄數百年,甚至連周王室的食鹽也要長期仰仗晉國的供給。秦楚兩國也對巴東地區的鹽泉進行過反復爭奪,每方出動的兵力都在十萬人的規模,獲勝后都會展開“食鹽禁運”來打擊對手,而失敗的一方又會集結兵馬反擊,最終失利的楚國不僅是生存上遇到了困難,經濟損失也很大,亡國成為必然。
唐陽羽從老頭子那里繼承了一個特殊的小鹽瓶,是陶的,根據老頭子自己說這個陶瓶鹽罐已經3000多年。
跟現在的牙簽盒大小差不多,有蓋子,至今仍然可以擰緊。
這話是老頭子喝醉時候說的,唐陽羽自然不信,可是隨著他一天天長大他終于發現老頭子至少在陶鹽罐的年份上沒有說謊,就是3000多年前的物件。
老頭子還說以后不管去哪,尤其是一個人外出的時候一定要帶著陶鹽罐,可以活命,可以救命的。
恐怕老頭子說的活命救命絕不僅僅是食鹽食用那么簡單。
唐陽羽堅持了下來,隨身攜帶食鹽的習慣足以說明他是個野外生存高手,長時間缺鹽絕對不行,而且他心中也懷著對食鹽的深深敬畏.
因為食鹽跟糧食一樣重要.
甚至在大多數野外生存的時候比糧食和獵物還要重要,沒有糧食可以打獵可以吃野果子什么的,甚至草根樹皮都能吃.
可是沒有了食鹽就真的沒辦法補充了.
最無奈的方法就是前面所說的飲血,問題是越喝血越口渴,可以補充一點鹽份,帶來的副作用也很大.何況很多人根本喝不下新鮮的動物鮮血.
會惡心,會嘔吐.
在維持人類生存的必需物質中,空氣哪里都有,水容易找到,糧食也可以自己種,但唯獨食鹽很難通過“自力更生”來解決.
天上不會掉鹽,土里也熬不出鹽,鹽堿地倒是有鹽,但又種不了糧食,在遠離產鹽區的地方,就必須要通過貿易來獲得食鹽,這就產生了鹽商這個行業,以及通過食鹽貿易產生的巨額利潤。
在春秋時期的文物“戎生編鐘”和“晉姜鼎”上,有這樣的銘文:“遣鹵積與取金繁湯”和“嘉遣我錫鹵積千輛”,記載了一次發生在晉昭侯六年,晉國派遣車隊運載食鹽到“繁湯”交換銅料的貿易,規模達“一千輛車”,可見食鹽貿易帶來的利潤之大。
既是生存必須,又有可觀的經濟收益,產鹽地自然會成為各方奮力爭奪的對象之一。
現在社會食物調料幾萬種之多,越是這樣人們越是感覺不到食鹽的重要,可是一旦在食物烹制過程當中少了鹽,不放鹽,那么美味立刻大打折扣,少了打對折,多了直接打兩折三折,絕非危言聳聽,這是客觀事實.
只可惜唐陽羽至今仍然只從食鹽本身理解,還沒有跟黑魔法死靈師武安詛咒什么的聯系起來,他也根本不知道他叫唐鹽。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