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鼎若是一直不以為然,那他在歷史上輸給秦檜也就情有可原了。
“小官人,我仔細想了想,這外包青苗法,還是不太可行啊!”趙鼎雖然年幼,可他出身貧寒,見識也比尋常人多得多,看問題也更成熟一點。
張正書自然不會固執(zhí)己見,畢竟是一家之言,做不得準(zhǔn)的。哪怕他是朝廷重臣,貿(mào)然把這個地震級別的設(shè)想拋出來,也是百分百夭折的。無他,這個設(shè)想太超前了。領(lǐng)先半步是天才,領(lǐng)先一步是瘋子!張正書可以想象得到,要是誰做了這個始作俑者,肯定會被看成是瘋子的。
“說說看,你還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嗎?”張正書笑著問道。
趙鼎卻啞口無言了,朝廷是不可能把這么重要的政策,交到“風(fēng)評”一直不好的商賈手上的。可若是叫他想出更好的辦法,那就有點強人所難了。畢竟在后世,這種事向來都是經(jīng)濟問題,要通過銀行實施的。哪怕是國家下達的政策,也脫離不了銀行,也就是說它本質(zhì)還是個經(jīng)濟手段。
可宋朝呢,卻是以行政手段,強行解決經(jīng)濟問題,完全忽略了經(jīng)濟運行的規(guī)律,能成功才有鬼了。
哪怕章惇能力逆天,把青苗法重提,甚至還剔除了不少弊端。然而,青苗法的行政屬性還是沒有變。忽略了經(jīng)濟運行規(guī)律的經(jīng)濟政策,哪怕它本意再好,再為國為民著想,那也逃不過失敗的命運。作為穿越者,張正書通過系統(tǒng)知道歷史的走勢,只要趙煦一掛,趙佶上臺,那就是熙寧變法的徹底廢除之時。
這不是趙佶昏君的表現(xiàn),相反,這是天下人的訴求。趙佶只不過是為順應(yīng)民意,安撫臣心罷了。
這場要歷時十余年之久,一波三折的變法,跌宕起伏,斗爭之激烈,一言難盡。最后還由君子之辯、文人間的筆墨官司,演繹成了不得人心的殘酷朋黨之爭。俗話說,猛獸易伏,人心難降溪壑易填,人心難滿。中國人數(shù)千年來也沒有找到良性辦法,馴服權(quán)力這頭猛獸,將之關(guān)進籠子,趨利而避害。
從古至今,不論身處何時、何地,國家機器一旦開動,依靠行政權(quán)力與民間爭奪利益,都是一件絲毫不費力氣、只賺不賠的輕松愉快的事情,可謂無往而不勝。前提是“專門利己”、“臉厚心黑”,不怕窒息民間經(jīng)濟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不怕阻礙、損害社會進步,經(jīng)濟繁榮,不怕因“國進民退”而引發(fā)文化、經(jīng)濟的動蕩與破壞。王安石理想中的“民不加賦而國用足”的理念,終歸是沒有根基、一廂情愿的空中樓閣。
“熙寧變法”偃旗息鼓后,遍地哀鴻,沒有絕對的勝利者,所有主動或被動參與的人都是輸家。在皇上的心目中,不管是宋神宗,還是趙煦,或者是趙佶,都認為:既然連天下都是自己的,那么,將子民們口袋里的財富弄來花花有何不可?制度使然,只考慮充實國庫,不考慮藏富于民,各級官吏聚斂搜刮在所難免。光盯著百姓口袋的變法一定不會獲得廣泛擁戴,制度有病,王安石等新黨好心也會辦壞事,哪怕厲害如王安石者也難以超越他所處的時代,也無法革除制度的弊端。
大宋每一次折騰,元氣就傷了一分,直到沉疴泛起,病入膏肓,最終折戟沉沙,抱殘守缺。多年積累的財富被金人擄獲一空,望著江北大片淪陷于金人之手的錦繡河山,徒喚奈何。
張正書想到這里,長長嘆一聲,他不是不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難如登天,可他還是義無反顧想要做點什么,不然不就枉了到宋朝一趟嗎?
“其實辦法也不是沒有,關(guān)鍵還得看我的。”
短暫失落后,張正書又充滿了自信。
“咳咳咳”
趙鼎差點沒噴茶,他見過自戀的,卻沒見過這么自戀的。
“怎么,你不相信?”
張正書倒是不出意料之外,也是,連王安石、章惇等人都弄不了的事,張正書說他能做。就好像瘦弱得像個猴子的人說他可以勇冠三軍,陣斬千人一樣,說出來徒惹人笑話。
趙鼎笑了,但卻不說話。他到底比較早熟,知道說出否定的話會很傷人。
“怕是你忘了,我還在籌備銀行事宜。朝廷做不到的事,可我的銀行能輕易做到。”張正書自信滿滿地說道,后世有那么多成功的銀行在列,他就不相信在宋朝弄不起銀行來。只要利息夠低,那么肯定有市場的。一旦口碑形成,銀行就真的是“聚寶盆”了。這才是真正能惠及千世萬代的產(chǎn)業(yè),張正書知道,只要銀行成功把控了國家經(jīng)濟命脈,那不管朝代如何變幻,銀行都會屹立不倒。
唯一的隱患就是,如果皇帝想要掀桌子,張正書也是無可奈何的。
永遠不要高估皇帝的節(jié)操,做了皇帝之后,那些孤家寡人哪里還有節(jié)操這東西?再弱的皇帝,也是腹黑心狠的人物!
“銀行?!”
趙鼎也知道這個概念,張正書曾經(jīng)事無巨細地跟他說過銀行的運營細則。仔細一想,趙鼎才驚愕地發(fā)現(xiàn),好像真的可行!“小官人,若是銀行建成之后,那豈不是青苗法可成事?”趙鼎驚訝地發(fā)現(xiàn),銀行確實是最優(yōu)解!
“有了銀行,為何還要青苗法?”
張正書有點冷笑,王安石的青苗法在他看來,漏洞百出,就連借鑒的意義都沒多少。要借鑒,張正書也是借鑒后世成功的經(jīng)驗啊!
“額?”
趙鼎很久才轉(zhuǎn)得過腦筋來,一拍手道:“不錯,若是銀行的利息真的那么低,青苗法就一點優(yōu)勢都沒了!一旦銀行深入人心,則青苗法會自行潰散,朝廷也不得不廢除它”
“要廢除青苗法,起碼要把銀行遍布整個大宋。但要完成這個目標(biāo),沒有十年,哪里能成?”張正書搖了搖頭,他雖然對銀行有信心,但也明白有些事欲速則不達。沒有把銀行遍布大宋每一個縣城,張正書都不敢輕言成功。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