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柔儀殿和御花園之間,有個叫做“簇興苑”的園林式建筑。
所謂的“簇興苑”,既不是宮殿也不是觀所,而是一個“爛尾工程”。
“簇興苑”最初開始修建于建文三年,是建文皇帝和文人仕子們吟風賞月詩詞往還之地。
剛剛修建了一小半,燕王朱棣的“靖南”大軍就從北方打了過來。
燕王從親侄子手中奪了過來,建文皇帝不知所蹤,沒隔多久,就遷都北京,“簇興苑”就成了無人理會的爛尾工程,而且一爛就是兩百多年。
時至今日,“簇興苑”才稍加整理,稍微有了那么一點點皇家園林的樣子。
這次宮廷小宴就在“簇興苑”中舉行,赴宴者全都是當年追隨太子一路南來的東宮舊臣。
或許是為了彰顯自己沒有忘卻當年的艱苦,宴會的標準很低,完全就是一場由皇帝本人發起的小型聚會。
在這場聚會當中,不僅復隆皇帝本人穿著常服,王宣同、蔡楓華等朝廷大員也全都穿著便裝,議論的話題也不是什么軍國大事,反而更象是一場“憶苦思甜”大會。
“朕至今還記得當初的情形,百萬賊兵寇京,大行先皇殉國,江山傾覆乾坤崩殂,幸有諸卿奮不顧身起于洶洶之時”復隆皇帝笑呵呵的看著張啟陽:“今日不論功勞,只說當時當日的情形。若不是勇毅公血勇無雙,焉能有朕之今日?”
當時把太子從紛亂的京城里帶出來,這份功勞有目共睹,是鐵一般的事實誰都抹不去,而且在場的諸人全都親生經歷過那場天翻地覆的劇變,當然知道張啟陽的功勞。
“老臣至今還記得勇毅公一手挽韁一手持刀的神武英姿,當時陛下就在那輛馬車之上,我等附于車馬之后,勇毅公披荊斬棘勢不可擋,我等君臣終于殺出重圍。”
內閣首輔大臣蔡楓華瞇縫著一雙老眼說道:“勇毅公固然居功至偉,也是陛下百靈護體,歷代先皇在天護佑之下,我大明氣數不絕之故!”
作為當事人之一,安寧公主笑道:“于公而言,勇毅公身負先皇托付之重,于私而論,勇毅公當時是太子師。我記得當初力戰之時,毅勇公腿腳被創,這傷疤至今猶存,永王應該還記得當初的情形吧?”
永王,崇禎皇帝和周皇后的嫡子,復隆皇帝的弟弟,當時才十歲多一點,現在卻已十四虛歲了,想起當時的情形,永王還是心有余悸:“怎會不記得?但是我害怕的很,只是蜷縮在車子上,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勇毅公可千萬不能倒下,要不然就全完了。”
在一片贊譽聲中,張啟陽的表現稍顯冷淡:“永王嚴重了,我大明自有天命相加,縱是經歷些坎坷也必然會浴火重生,又怎么會因臣一人而興而廢?”
“今日你我君臣之聚,僅為閑談不論政事。”復隆皇帝擺了擺手,笑呵呵的命宮人取出美酒:“這是桂王新貢的百葉酒,朕已品過了,著實不錯,諸卿都嘗一嘗。”
自從崇禎皇帝殉國之后,這大明朝的江山就甭了。
雖然福王在軍頭的擁立之下在南京做了皇帝,但是很多宗室和地方實力派都暗中不服,有些甚至公然拒絕承認弘光帝的合法性。
反正大家都是太祖皇帝的血脈,你福王能自行擁立做皇帝,別的藩王憑什么就不能有樣學樣呢?
于是乎,一時間風起云涌,大有為了爭做“大明天子”而大打出手的架勢。
后來,在張啟陽的運籌帷幄之下,立起了太子這個正統,底定了江南,才勉強維持住一個“半壁江山”的局面。
但這江南半壁并不穩固,洪承疇的十幾萬大軍就在江北,誰也不知道這位復隆皇帝會不會步弘光帝的后塵,會不會轉瞬即滅。大家還存著以前的心思,隨時都準備只要清軍殺過長江,復隆nn崩潰之后就是搶先宣布“登基稱帝”“執掌大明”的消息。
直到黃州之戰以后,張啟陽用事實證明了復隆朝廷不僅有自保的能力,還有余力發動遠征,至少在短時間沒有不會出現轉瞬覆滅的情形。
正是因為張啟陽主動展示武力,一直都在裝聾作啞對江南朝廷視而不見的桂王才終于上書納貢,承認了復隆皇帝的正統地位和江南nn的統治地位。
不論桂王的臣服是真心實意還是虛情假意,至少維持了一個表面上的統一,這對于江南君臣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勝利。
也讓他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了黃州之戰的巨大影響。
只要閩浙一帶的唐王再承認了復隆朝的正統地位,就可以完成名義上的統一,成為一個完整的“南明”,而不是江南小朝廷。
雖然有言在先不論政事,但君臣相聚不可能總是說些風花雪月的閑話,話題最終還是要牽扯到軍國大事之上:“在黃州一戰中,勇毅公一手調教出來的軍校學生表現卓然,很是有幾分強兵的氣勢,以寡兵臨敵境,震動湖廣,面對數倍敵軍猶能一戰而勝。”
“萬歲謬贊了,他們不過是些學生罷了,連軍隊都不是,談不上什么戰力,縱是僥幸有些小勝,也是將士用命血戰而來!”
“朕聽聞學生們極是厲害。”復隆皇帝笑著說道:“國有能戰之士,這是好事,勇毅公又何必藏拙?軍校學生得勇毅公的親傳,朕亦是勇毅公的弟子,真要是論起來,他們與朕還是同門呢。”
學生們打的很精彩很漂亮,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隱瞞,總是藏拙終究不行。
張啟陽說道:“臣所設軍校,不過是一時心血來潮,想要訓練一支嶄新的軍隊出來。雖然學生們有些小小表現,終究還是學生,還沒有完全肆業,還無法派上大用場,更談不上什么戰斗力。”
“勇毅公的學生自然皆是神勇無雙的能戰之兵,還沒有肆業就已如此厲害,若是學成之后得了勇毅公的衣缽真傳,必然更加的神勇無敵。”
安寧公主不動聲色的拽了拽永王的衣襟,笑呵呵的看著張啟陽:“若我生為男兒身,必然要投入勇毅公門下,縱是學個皮毛,也好為國效力。”
“只可惜殿下是女兒身,等臣的軍校開設了女子班之后,殿下若是有興,可以去觀摩一二,就只當是解悶游玩好了。”
“又何須等到以后?”安寧公主道:“勇毅公看永王如何?”
張啟陽已經知道安寧公主要說些什么,卻故作不知的說道:“先皇嫡血,自然是人中龍鳳!”
這話說的非常滑頭,根本就不說永王這個人怎么樣,只是說他的身份高貴。
反正你問的含糊籠統,索性我就答的模棱兩可。
安寧公主的鋪墊工作已經做的差不多了,復隆皇帝這才說明自己的真實意圖:“一入軍校,區區少年即為棟梁之才,此番化腐朽為神奇的本事,勇毅公當世無雙。朕意讓皇弟入了軍校,由勇毅公調教一番,一來多些歷練,而來長些本事,也好為國效力。”
“臣已盡知萬歲之心,只是怕有不妥,恐于國朝體制不和。”這話可不是張啟陽推脫,而是事實。
雖說永王是皇帝的嫡系兄弟,但畢竟是宗室皇親,只是因為現在的年紀還小所以還沒有出藩。
過幾年之后,必然是要出鎮地方做藩王的。
按照大明朝的傳統,藩王僅僅只是一種身份,而不代表權利。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朝廷都是把藩王當豬養,以免出現強大的地方藩王。
就算是“德高望重”的潞王,也僅僅只是借助自己的影響力來做事,而不是直接干預軍政大事。
現如今大家所在的這個“簇興苑”為什么會成為爛尾工程?
不就是因為燕王打著靖難的幌子趕走了建文皇帝嘛!
自成祖朱棣之后,藩王雖享盡榮華富貴,卻不掌兵不理政,已成為一種傳統。
雖然張啟陽沒有明說,眾人卻已心領神會明白了他的意思。
對此,復隆皇帝卻是毫不在意,哈哈大笑著說道:“勇毅公所言確是實話,卻也并非絕對。洪武太祖皇帝百戰而來的江山,除了要得武文眾臣的傾力輔佐之外,朱氏子孫也不能置身事外。遠的不說,就說大行先皇,也是深受悊皇帝信賴,早在潛邸之時就曾參與軍國大事之謀劃。”
復隆皇帝說的是他的老爹崇禎和大伯父天啟兩個皇帝之間的事:崇禎是天啟皇帝的弟弟,兄弟之間的關系非常和睦。
當初天啟能把皇位傳給崇禎,兄弟情深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大明朝的皇位傳承,除了父死子繼這個傳統的方式之外,還有兄終弟及的說法,而且并非崇禎這一個例子。
連皇位都可以在兄弟之間傳承,為什么就不能信任自己的嫡親弟弟呢?復隆皇帝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永王不僅是復隆皇帝的同母兄弟,還是一起歷經變故的患難兄弟,交情自然非同一般。
既然皇帝都說沒事了,按說張啟陽就不應該再行反對,但他的態度卻異常強硬:“縱是陛下允肯,這永王入新華軍校學習一事,還是不行!”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