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過后的這段時間,正是一年中最難熬的時候。
天氣雖然已經轉暖,米缸卻已經空了,新糧還遠遠不到成熟的季節,青黃不接之際,只能薅點野菜擼幾把柳芽糊弄糊弄癟癟的肚皮,所以民間才有“鬼過清明人過關”的說法。
大明的開國太祖朱元璋本就是出身微寒,當過乞丐做過和尚,爹娘死去的時候連口棺材都置辦不起,屬于最典型的“無產階級”。
即便是在開創了大明朝做了皇帝之后,也沒有忘記少年時代的苦日子,尤其是那段經常餓肚皮的歲月。
每年的這個時候,宮里都會專門蒸些野菜餅子,用來表示不忘民間疾苦,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傳統。
只不過,宮廷御用的野菜餅子和民間老百姓吃的那種野菜餅子絕對是兩回事。
御膳房弄出的野菜餅子,雖然確實用了地地道道的野菜,卻充分發揮粗糧細作的功夫,先把野菜在濃濃的肉湯里煮熟,再用魚肉羹細細的攪拌均勻,然后搟成薄薄的面皮,包裹蜜餞果子或者是其他的餡料,用油煎的外焦里嫩,最后輔以數不清的佐料和蘸料,就成了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每年的這個時節,御膳房多會精心烹制出幾千份這樣的野菜餅,除了給皇室成員和宮里的人嘗鮮兒之外,還當做點心分發給文武大臣。
若是認真的品嘗一下貧苦百姓家里的野菜餅子,嘗嘗那苦澀難咽的味道,或許真的能夠想起民生的艱難和創業的不易。
這樣的野菜餅子色香味俱全,還散發著肉汁的濃香和蜜糖的甜糯,這么好的吃食真能讓他們體會民間疾苦?
只怕未必吧?
縱觀大明朝兩百多近三百年的歷史,也就只有開國的太祖皇帝朱元璋知道民間是什么樣子。
后來的皇帝們多是生于深宮,早不知真正的野菜餅子是什么味道了。
復隆皇帝雖然性情平和為人寬厚,但是對于民間的事物依舊一無所知,充其量也就是個脾氣好一點的“公子哥兒”罷了。
自從經歷了甲申國變之后,在小吳莊短暫生活過一段時間。
也正是那段時間,讓他見識到了鄉野百姓的真實生活,真正明白老百姓到底過著什么樣的日子。
所以,當御膳房做出色澤金黃還散發著油脂香味的野菜餅,頓時“龍顏大怒”,當場嚴厲呵斥內務總管大臣,命令他們重新去做真正的野菜餅子。
“今年的菜餅不同以往,朕已經細細的品嘗過了,味道果然不同一般!”復隆皇帝對自己的幾位肱股大臣說道:“你們也好好的嘗一嘗吧!
原汁原味的野菜餅子,墨綠的色澤中帶著些黝黑,因為摻雜了麩皮和米糠的緣故,還泛著一層讓人惡心的土灰色。
吃到口中,滑滑膩膩中帶著明顯的顆粒感,就好像是在啃一塊從爛泥中撈出來的腐朽木頭。
野菜特有的草腥味中帶著濃濃的苦澀,還有麩皮和米糠的霉變味道,讓早已習慣了錦衣玉食的國之重臣們幾欲作嘔。
若是在往日里,紫綬金章的大人們肯定會直接把這連狗都不吃的東西扔出去,奈何這是皇帝御賜之物,只能咬著牙閉著眼吞下去。
勉勉強強吃一塊餅,強忍著翻江倒海的嘔吐感,內閣首輔大臣蔡楓華恭恭敬敬的說道:“這野菜餅雖卻能讓臣等不忘我大明太祖皇帝創業之艱,不忘民生之難!
蔡楓華說的這些話不過是例行公事的走走過場而已,說幾句場面話而已,至于他是不是已經真正體會到了老百姓生活的艱難,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不久之前才晉升次輔的黃宏東黃大人附和了蔡楓華的說法,并且做出了更進一步的闡述:“臣等居廟堂之高,已漸疏遠民間。陛下及時賞賜菜餅,讓我等體民間艱難,用心之良苦臣已盡知。我大明治下億兆百姓吃著這樣的東西,竟然還有人要加賦稅,渾不念升斗小民的死活。”
朝廷最大的難處就是沒有錢,國庫空虛的可怕,國家沒有錢了自然就要加稅,要不然如何恢復故土?
如何中興大明王朝?
作為浙黨中人,黃宏東的理念和東林黨一脈相承,總是把“永不加賦”的高調唱的震天響。
絕不增加賦稅,不給老百姓增添負擔,無論什么時候都是絕對的政治正確,還能收獲一大堆“愛民如子”的好名聲。
吃了正宗的野菜餅子之后,黃宏東再次提起這個話題也就有了更加充分的現實基礎。
問題是,不加稅就沒有財政收入,國家沒有錢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所謂的收復北地中興大明也就成了空口白話。
朝廷的很多官員都習慣于說這種理論上無比正確但卻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廢話,至于具體的難題如何解決,那就不在他們的能力范圍之內了。
復隆皇帝未嘗不知道這個局面,但是連他自己都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長此以往,民生一定會越來越艱難,國家也會越來越窮,誰也不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或者說有人知道卻不敢說出來。
好在現如今的朝廷已經做了點事情,讓“中興大明”的宏圖偉業不再僅僅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這個事情就是收復九江!
復隆皇帝故意做出一副輕描淡寫的樣子,云淡風輕的說道:“雖說民生艱難國庫空虛,終究還是有些個忠臣良將能做點事情,比如說這收復九江,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開始嘛!”
聽了皇帝的這句話,在場的所有大臣全都愣住了!
什么?
收復九江?
朝廷已經收復九江了么?
這是什么時候的事情?
為何我們一點消息都不知道呢?
收復九江的捷報文書沒有經過兵部和司務司,而是由張啟陽直接向皇帝本人匯報。
所以,眼下的南京群臣中,暫時還只有皇帝本人知道這個消息。
“前日深夜,王師三戰三捷,收復了九江,九江以東已重歸我大明了!
雖然心中萬分得意,還是拿捏著皇帝應有的氣度,強忍著心頭的極度狂喜,故意表現出一副很沉穩的樣子,慢慢的取出那份戰敗,就好像是炫耀一般說道:“這是昨天下午的戰報,諸卿家都看一看吧!
收復九江到底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呢,怎么就三戰三捷了呢?
眾人紛紛傳閱那份戰報。
看罷了戰敗之后,這些個國之重臣才知道了湖廣方面的消息。
在部堂大員和內部毫無思想準備的情況之下,王師就三戰三捷順利克復九江重鎮,掐斷了長江航運,消除了來自南京上游的巨大威脅,這絕對是一場空前大勝!
“如此大勝,實在可喜可賀!
“與無聲處行雷霆手段,俄頃之間收復九江,我大明軍威之盛可見一斑!
“清廷不過是跳梁小丑,覆滅將從九江始”
“收復故地已見成效,我大明中興有望!哦,不,是已經開始中興了!”
一時間,稱頌道賀之聲洶涌如潮,仿佛這不是一場戰斗的勝利,而是整個戰爭的勝利。
只有蔡楓華、黃宏東等幾個內閣大臣沉默不語,顯得有些冷淡。
縱觀整個封建時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只不過是一句空話,事實上則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
自從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用血腥手段廢黜了丞相一職之后,相權就已經在不復存在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日漸成熟的內閣制度!
雖然內閣只是皇帝的執行機構,但是在很長一段歷史當中,內閣都是國家大政方針的具體制定者。
關于這一點,萬歷年間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證明:萬歷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根本就不理會國家大事,但是在內閣的住持下,國家依舊運行的非常平穩,甚至比皇帝親自掌控局面的時候還要好一點兒。
從某種意義上講,明朝的中晚期,都是內閣主導政局管理國家。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內閣大臣的本身的品階雖然很低,但權力和影響卻空前提高,等于是把宰相從一個具體的人變成了一個決策機構,同時還避免了宰相做大,不會出現相權影響君權的情形。
但是,這一次,局面卻出現了明顯的改變。
九江大捷,一定是派遣了大量的人馬,同時還用了海量的物資,這么大的事情竟然在內閣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已經完成了,等于是架空了內閣。
作為內閣成員,蔡楓華和黃宏東的心里肯定很不是滋味兒!
但這畢竟是一件好事,誰也說不出什么來。
蔡楓華的猜想,這事一定是張啟陽鼓搗出來的。
收復九江,把阿濟格堵死在湖廣讓十幾萬清軍無法威脅江南,本身當然一點問題都沒有,但這個事情的流程和程序合法嗎?
若是不合法的話,就一定要阻止,至少不能再次出現這樣的情形。
要不然的話,他張啟陽的影響力將不僅僅只是軍事層面上,很有可能直接越過內閣影響到政治層面。
真要是出現了這個狀況,張啟陽就有可能成為集相權和軍權于一身的大權臣。
那是誰也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九江大捷是張帥一手主導的吧?”面對蔡楓華的疑問,皇帝顯得很不高興:這一戰是本朝成立以來的首次大捷,同時也是第一次收復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型城市,影響力舉足輕重。
我好不容易才把這個功勞攬到了自己身上,你們怎么又提張啟陽呢?
難道我這個當皇帝就不能打出一場輝煌大勝嗎?
還是說你們真的以為我這個九五至尊就不如張啟陽?
復隆皇帝甚至懶得分辨,直接就把西江月作戰計劃書甩了出來:“這是西征的總體戰略略,從籌備開始,一直到現在打出九江大捷,每一件事朕都盡知。張帥雖居功至偉,也不能說朕就一無是處吧?”
這句話已經說的相當重了,帶著非常明顯的不滿情緒。
作為一個君主,最忌諱的就是被臣子輕視了。
憑什么一打了勝仗你們就會想到張啟陽?
難道這九江大捷不是應該屬于我這個皇帝的嗎?
雖然西征確實是張啟陽提出來而且也確實是他一手運作的,但我事先已經知道了這個事情,并且配合張啟陽演了一場瞞天過海的精彩大戲,把老奸巨猾的洪承疇騙的團團轉,無論怎么說這場勝利也有我的一半功勞吧?
他張啟陽只不過是一個執行者,執行的就是我的意志,善戰者無赫赫之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難道你們這些國之重臣連這個淺顯的道理都不明白?
仔細看過了西江月作戰計劃之后,眾人才算明白過來:看來這事皇帝本人早已知情,并且和張啟陽一起把天下人全都給騙了,不僅騙過了洪承疇那老賊,還騙過了滿朝袞袞諸公。
當初在觀音門外的那一場“北伐戰前動員大會”,就是皇帝和張啟陽一起演的好戲。
復隆皇帝不僅配合張啟陽,還親自出面給他站臺背鍋,誰還能反對?
誰還敢反對?
面對這種局面,程園畢也只能接受現實,但有些話他卻不能不說:“陛下,這九江大捷固然是一樁好事,但這份作戰計劃,陛下應讓我等提前知曉,至少要讓內閣知道。也好做出更多準備!”
不提起這事兒還好,聽蔡楓華這么說,復隆皇帝頓時大怒:“讓你們內閣知道?那就等于讓全天下人都知道了,朕還不如直接把這份絕密的作戰計劃送給洪承疇和阿濟格!當初朕說要北伐的時候,是怎么對你們說的?朕屢屢告誡你們,這軍國大事一定要保密,千萬不可泄露出去,否則的話就難有奇襲之效果。結果呢?北伐還沒有開始,洪承疇就已經知道了!得虧北伐是假的,若朕真的以舉國之力行北伐之事,必然喪軍戰敗,朕還敢提前告訴你們嗎?”
皇帝的這幾句話說的雖然極端,但也并非全無道理。
當初說要北伐的時候,就曾經千叮嚀萬囑咐,說這絕密之事一定要保密保密再保密。
結果呢?
每當江南的大軍有什么動靜,江北的洪承疇就會做出相應的部署和安排,明顯是已經知道了北伐的種種細節,北伐還怎么進行下去?
被朝廷視為絕密的戰略計劃還沒有開始執行呢,對手就已經知道了其中的細節,那還北伐個屁呀!
這幾句話說的很重,就差直接說出“我不信任你們”了。
蔡楓華、黃宏東及在場的眾人紛紛跪拜下去,一個個說著請罪的言辭,原本那一副君臣相宜的和睦氣氛頓時就變得異常沉重。
所有的國之重臣都已經跪下了,立刻就讓皇帝意識到剛才的話語確實說過頭了,趕緊補充說道:“非是朕信不過你們,只是這西征之事實在干系重大,為了謹慎起見不得不如此。你們也不必太在意了。好了,好了,朕已有些乏了,你們退下吧!”
蔡楓華和很多同為內閣大臣的官員,有些政見不和。
平日里代表著東宮老牌官員利益的蔡楓華和身為浙黨利益代言人的黃宏東少不了明爭暗斗,但是這一次,二人卻不約而同的生出了同一個念頭:這種事情必須徹底杜絕,否則的話,用不了多久,內閣就會被他張啟陽給徹底架空了。
這一次,有皇帝本人為張啟陽出面背鍋,還有九江大捷的支撐,真的不好做些什么。
以后若有機會一定不能讓張啟陽的手伸的太長了。
看著吃了癟的部堂大員們灰頭土臉的紛紛告退,復隆皇帝的心中暗暗竊喜:一直以來,都是你們這些老臣教導我應該怎么做,就好像我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懂似的。
有了這次九江大捷,也好讓你們知道我的厲害,知道君主的威嚴。
我要做大明雄主,而不是任憑你們擺布的三歲頑童!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