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回到明朝做權臣 第510章:新令

作者/紅塵賊子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又是一歲年關近。,

    剛剛登基不久的新皇推動了兩場大刀闊斧的制度改革,最顯著的舉措主要有兩個方面:精兵簡政和減租令。

    彌兵彌餉是大明朝的病了,龐大而又臃腫的官僚機構,天文數字的軍隊,野戰軍和治安軍相互重疊,給國家造成了沉重的負擔,真正到了戰場上卻沒有多少戰斗力,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再就是減租令了。

    沉重的地租逼的農民賣兒賣女甚至揭竿而起,直接造成了一個又一個李自成的崛起。

    下層實在活不下去,國家的稅收卻始終守不上來,血的教訓就在眼前,無論遇到什么樣的阻力都會強力推行下去:由官府以法令的形式規定佃租上限,給失地農民以喘息修養的機會,這就是減租令的主要內容。

    減租令和裁員令觸動了官僚士紳階層的利益,開始的時候阻力重重。

    萬般無奈的情況之下,皇帝只能祭起殺手锏:用大棒恐嚇。

    所謂的大棒,其實就是北邊的政策:你們要是不接受減租令的話,那我就只能推行均田令了。

    減租令僅僅只是減少了一部分利益而已,而均田令則是斷了命根子,何去何從這還用嗎?

    雖然官僚士紳階層老大不情愿的接受了這兩種新的制度,卻得到了底層的極大擁護。

    不過呢最下層的老百姓卻不是說新皇的恩德,而是始終念叨著先皇帝復隆的好處。

    這兩項改革局促,其實早就復隆朝的時候就已經有所動作了,只能算作是前朝的余蔭,并不能把所有的功勞都算在新皇帝的頭上。

    真正可以計在新皇頭上的功勞就應該算是義學制度了。

    興辦義學,讓無力的孩子們可以走進課堂,無論放在哪朝哪代都是典型的善政,復隆朝的時候就曾經提起過,但卻始終停留在“紙面上”,并沒有真正的推行下去,最根本的原因只有兩個字:好處。

    興辦義學是要花錢的,而且要花很多錢,短期之內卻看不到好處,自然也就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局面了,始終沒有真正落實過。

    新皇登基之后,馬上就拿出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朝廷調撥五十萬錢,各地宗室捐獻五十萬錢,皇帝本人再從內帑中拿出二十萬,總共一百二十萬錢,作為啟動資金,在南方各地興建義學堂。

    隨后,張啟陽慷慨砸出了整整一百萬錢,以“助捐”的名義進行捐助。

    一直以來,張啟陽都在想方設法的搜刮朝廷的財政,素來就只管朝廷要錢,這次卻一反常態的吐血反哺,下大本錢襄助朝廷辦義學,足見支持力度。

    連“一毛不拔”的張大帥都捐了這么許多錢財出來,其他的地方上也只能有樣學樣,多多少少的捐一些錢做善事。

    雖然解決了資金問題,但最終促成義學“落地生根”的還是朝廷,還是皇帝,而不是張啟陽或者別的什么人。

    因為新皇帝了一項新的政策:學舉法。

    從隋唐時代開始,科舉是朝廷選才的主要手段,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曾是無數人的最高夢想,同時也是下層人最主要的上升渠道。

    科舉制度,對于整個中國歷史的影響無論怎么強調都不算你過分,而真正通過科考上來的官員則大多被視為“清貴”之流,方方面面都已形成牢不可破的定式,但新皇帝剛剛登基不久,就在這個牢固千年的制度之上撕開了一個口子,確立了“學舉法”的誕生。

    所謂的“學舉法”,其實就是對于義學的一種促進手法,開始的時候誰也沒有意識到這項法令的重要性,但卻是事實上對科舉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巨大沖擊:凡取得生員資格者,即可進入義學任教職。,

    從這一刻開始,就算是取得了鄉試資格,但卻無需真的去考試,更不必答卷做題,而是以教學成績為依據,每四年為一期,合格即可視為自動中舉。

    中舉之后,依舊可以遵循以上條例繼續上升,以此類推。

    所謂的科舉,又稱“跳龍門”,雖然可以飛黃騰達,但難度卻是極高,真正可以中舉人的少之又少,至于說中進士,考狀元,那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事情。

    可以考中的終究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人注定一輩子默默無聞老死荒野,但這個“學舉法”卻做出了極大的改變:不需要多么天資聰慧的天才,也不需要作出什么花團錦簇的文章,更沒有必要背井離鄉的去考試,也不必再去會同學、拜座師,只要老老實實的在地方上教授孩子們認字,就可以得到同樣的功名。

    “六十歲的老童生”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很多人靠了一輩子,最終到了白發蒼蒼的時候還僅僅只是一個“童生”,小吳莊的吳大偉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這一批人的數量極大,但卻作不住名動天下的文章,甚至沒有資格到京城來考試一次,勉勉強強算是“半個”人而已,說好聽一點叫做“夫子”,說的難聽一點就是“窮酸”。

    雖然他們的能力有限,雖然他們籍籍無名,但卻擁有最基本的文字功底,給全天下的孩子們開蒙,做個私塾先生肯定是可以勝任的。

    只要到各地的義學中去教學,四年之內能夠教出一百二十個學生,而這些學生可以認得百個字,就算是通過了“鄉試”,自動取得舉人的頭銜,按照市井民間的說法,那就是從秀才升級成為“舉人老爺”了。

    窮一生之功,未必能考中一個舉人,還要經歷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最要緊的是家里的經濟狀況大多不允許供應一個專業的人。

    但是,只要去義學堂教學,所有的這一切困難全都可以迎刃而解。

    四年之內,教一百二十個學生出來,每日識字百個即可,這是傳道受業的壯舉,是師者的本分。

    當然,下層的人更注重實實在在的利益,比如說每年六緡的“學俸”,再加上每年一丈二尺粗布和六斤精鹽的待遇,足以確保普通下層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溫飽。

    這項舉措,讓教學層位一種可以解決自身溫飽問題的職業,而不是如以前那樣,僅僅只是冬閑時節才偶爾教授幾個蒙童。

    每年六緡銅錢,折合不到五兩銀子,雖然不多卻也不算少了。

    關鍵這是“學俸”而不是學費,既然帶上了一個“俸”字,那就表示是吃財政飯的,是朝廷開出來的俸祿,怎么說也算是公務員的待遇了呢。

    更何況還有非常寬松的上進機會,這絕對比單純的參加科考要實惠的多。

    只要自己的學生不是特別的蠢笨,最多當二十年的“義學教授”,就有很大的概率混出一個進士頭銜,最次也是一個舉人,這絕對是個天大的便宜。

    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學舉法”必定可以促使識字率的飛速提升,而且是幾何級的b性增長。

    “千言萬語不如勇毅公的一句話。”安寧公主面帶微笑的說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句話說的好哇,百年之后,寰宇之內都是人,這才是曠古未有的大事,僅此一項陛下就可以直追秦皇漢武了。”

    “我也這么認為。”和復隆皇帝不一樣,新的皇帝很少使用“朕”這個只有皇帝才可以使用的自稱,尤其是在私下里,總是你我相稱,雖然顯得更加平易近人,但卻少了幾分帝王應有的威嚴。

    和復隆皇帝不一樣,新皇并不喜歡把所有的功勞都攬到自己的身上,有時候他甚至不把自己當皇帝看待,也不覺得這個皇帝有多么尊貴多么高高在上。

    在永王這個新皇帝的心目中,皇帝僅僅只是一個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至于說“天命所歸”“真龍天子”那一套說法,則就更加的是無稽之談了,他從不信那一套。

    關于這個問題,安寧公主曾經無數次的提醒過,但他卻毫不在意。

    “這學舉之法,就是姐姐的手筆,我不過是協從而已。”

    這是一句實話,因為這個“學舉法”的細節大多是出自安寧公主之手。

    事實上,新朝的很多政令都是出于安寧公主,而不是皇帝。

    這當然是因為安寧公主曾經協助復隆皇帝處理過很多政令,對于這種事情自然是駕輕就熟,而皇帝在更多時候只是一個簽字的機器,更多是一種象征意義。

    在很多時候,皇帝都曾經不止一次的正式提起過:“姐姐處理政務國事,比我老練的多。要不是因為姐姐做個女皇也未嘗不可。”

    作為一個皇帝,卻說別人才是更稱職的皇帝人選,這種話題對于永王這個皇帝而言,并不覺得犯了什么忌諱。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從來就沒有把自己當成是皇帝,哪怕現在的這個大明天子的身份,也不過是一種過度而已,為了實現政局的平穩,為了這三萬里河山的整日利益而做的一種過度。

    “你又瞎說了”這話剛一出口,安寧公主馬上就后悔了,雖說姐弟二人的關系極為和睦,但弟弟畢竟是九五之尊的大明天子,怎么能使用“瞎說”這樣的字眼呢,所以她馬上就做出了糾正:“這種話以后還是不要再說的好,哪有女子為皇的道理?”

    “怎么沒有?唐時的則天皇帝不就是現成的例子么?”

    “周武代李唐,那是篡奪,終究上不了臺面。”

    “姐姐和我一樣,都是先皇嫡血,怎么說也是正統了吧?”

    “此類話語,再也休要提起,若是被別人聽起了,說不得會有什么樣的風言風語傳出來呢。”

    就在姐弟二人閑談之際,皇后來了。

    永王沒有妻室,自然也就沒有所謂的皇后、妃嬪。

    在宮里頭,說起皇后那就只能有一個人:前朝復隆皇帝之后翁氏。

    大明朝素來就有善待前朝皇后的傳統,崇禎皇帝和天啟皇后張氏的關系就極其融洽,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雖然已經改朝換代,卻依舊遵循了這個傳統,前朝的翁皇后并沒有搬出去,甚至沒有搬出只有皇后才有資格住的清寧宮,她依舊住在那里,衣食供奉以及一應帶待遇保持不變。

    崇禎皇帝的子嗣,前朝的復隆皇帝也好,現在的永王也罷,當然也包括在事實上執掌政務的安寧公主和年紀最小的昭仁公主,都秉承了父輩的優良傳統,至少在這“節儉”二字之上,酷似當年的崇禎皇帝。

    衣食用度已經諸般做派,都遵守著“能省則省”的原則,從不追求奢侈華麗,甚至已經到了摳門的地步。

    翁皇后亦不是奢侈之人,至少以前不是。

    但是,自行復隆皇帝駕崩永王登基之后,這種狀況就有所改變了:按說她這樣的一個前朝皇后,就應該事事低調才對,但事實卻恰恰相反,她總是時時刻刻都在彰顯著皇后的身份,總是有意無意的擺皇后的排場,似乎不怎么做別人就會忘記她的皇后身份一般。

    哪怕是在宮內,也總是前呼后擁,有事沒事就穿著皇后的禮服在眾目睽睽之下游走一番、這一次也不例外。

    在很多人心目當中,皇后天然就比皇帝低了一個等級,至少是低了半級,其實這是一個誤區,從禮儀上來,歷朝歷代的皇后都是和皇帝本人平級的。

    至于說能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略略的見過一個淺禮之后,安寧公主趕緊親自動手,給翁皇后搬來坐器,又行過了家里這才正式問起皇后所為何來。

    “近聞朝中有人議論起陛下的婚事。”翁皇后大馬金刀的坐在那里,看都不看安寧公主一眼,而是直視著皇帝:“陛下大婚之事,不僅只是國事,還是家事,本宮亦是操心的,專門過來問一問。”

    皇帝什么時候成婚,和誰成婚,最終會冊立哪個女子為后,看起來和這位皇后沒有任何關系,她也不應該過問。

    但是這事兒她還真的應該問一問,而且可以名正言順理直氣壯的問。

    這也是一種傳統,和國法無關和朝廷體制無關,僅僅只能算是一種“家族傳統”。

    在這大明朝,尤其是在皇室之中,這是有先例的。

    皇帝他爹的婚事,就是前朝皇后撮合成的。

    崇禎皇帝和周中宮能夠結為百年之后,就是天啟皇帝的張皇后也就是崇禎的嫂子撮合成的,也正是因為張皇后非常看后微寒出身的周中宮,這才有了后來的復隆皇帝和永王他們兄弟姐妹四人,才有了先皇嫡血,才有了現在的江南朝廷。

    前朝的翁皇后問起現在皇帝的婚事,確實遵循的傳統,不管皇帝是不是會采納她的意見,至少在這個事情上她有發言權。

    “有這回事兒!”皇帝很坦率的承認了。

    “不知是哪家的女子?”

    “我不知道。”和以前一樣,皇帝沒有只用“朕”這個專屬稱謂,而是用“我”來自稱:“不瞞皇嫂,我根本就沒有在意這個事情。”

    在這個事情上,翁皇后擺出了一副“長嫂如母”的“家長”姿態,用一種語重心長的語氣說道:“陛下的婚事關系國體,怎能如此輕忽啊?總是要小心在意,總是要千挑萬選,終究要選一個賢明之女才好。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美貌,自古紅顏禍水從來就是取亂之道。”

    “沒有,沒有。”皇帝笑著說道:“我沒有想過這個事兒,我也不打算選什么皇后,至少在復隆二十二年之前,是不會有這個心思的。”

    復隆二十二年,這是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尤其對于翁皇后而言,至關重要,甚至比她的性命還要重要。

    因為到了那個年份,皇子長生就已經十四歲了,按照當時的觀點就已經算是成年了。

    根據當初的約定,到了復隆二十二年的時候,永王會正式退位,以禪讓的方式把皇位交給自己的侄子,也就是復隆皇帝和翁皇后的兒子。

    “長生即位之前,我不娶妻,不生子,至于那之后么,到時候再說吧。”皇帝始終面帶微笑:“我知道皇嫂你是怎么想的,你始終擔心我會食言自肥,其實這大可不必。你們覺得這皇位有泰山之重,在我看來也就那樣兒吧。為了讓皇嫂放心,同時也是為了讓天下人放心,我已決意在位之時不娶妻也不生子,免得到時候起了紛爭。只要我沒有后代,這皇位終究不會落到別處,皇嫂也就可以放心了。”

    聽了這話,翁皇后的神情明顯呆滯了一下,旋即就變得激動起來,但卻有些語無倫次了:“陛下本宮陛下的心思我知道了,知道了,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都是一家人,還說什么小人說什么君子?不過是為了守住祖宗的這份家當罷了。”皇帝說道:“皇兄以赤誠待我,許以天下之重,我又怎能為了一己之私就辜負了皇兄?”11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右旗| 平和县| 永新县| 仪征市| 剑阁县| 本溪市| 习水县| 靖江市| 崇阳县| 治多县| 顺平县| 炎陵县| 竹北市| 乌拉特后旗| 高密市| 合作市| 辉南县| 衡阳市| 岑溪市| 囊谦县| 静宁县| 云龙县| 永丰县| 兰溪市| 芜湖市| 苏尼特右旗| 龙南县| 安丘市| 扎兰屯市| 定兴县| 丰镇市| 阿坝| 达孜县| 平顶山市| 交城县| 丹棱县| 肇源县| 台江县| 荥阳市| 潼关县| 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