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相比于本質上仍然有限的氘、氚、氦三等能源,可望繼續(xù)燃燒幾十億年的太陽,才真正有資格被稱為“無窮無盡”,開采難度還比可控核聚變低得多,更有資格被冠以‘未來能源’的稱號。
然而,就算有這樣近乎無窮的能源,擺在人類眼前,舊時代的人類卻始終未邁出大規(guī)模利用太陽光能的第一步。
要利用太陽能,手段,無非是光伏模組,或者其他類型的換能器,技術上不存在任何困難,規(guī)模上,則同樣有隨規(guī)模趨于下降的成本效應,一切都與可控核聚變沒有根本性的差異,就算如此,舊時代的人類文明,直到滅亡,也沒能借其續(xù)命。
正因如此,認為‘人類可以借一次能源變革,取得自身的飛躍發(fā)展’,才是極其不現(xiàn)實的。
回到可控核聚變上來,的確,考慮到核聚變的放能水平,如果研發(fā)成功,是堪稱一種極其強大的能源。
但是核聚變的燃料,又如何取得,也可以如陽光一般,完全免費、唾手可得么?
不論氫同位素、還是氦三,在蓋亞表面的豐度都很一般.
月球表面倒是有氦三,儲量較高,不過以目前月球基地的勘探、開采嘗試,成本上也一點都不樂觀。
不論蓋亞,還是月球,核聚變材料的巨大總量,并不天然的等于其完全免費,不僅如此,劇變裝置本身,乃至配套的輸變電體系,都耗資甚巨,平攤下來的能源成本,恐怕并不會比傳統(tǒng)能源有多么巨大的優(yōu)勢。
這一點,無須展望未來,早在核裂變能源出現(xiàn)時,人類就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幻想。
被核裂變的巨大能量所震撼,繼而,認為其有望解決人類的能源需求,成本還很低廉,然而實際情況卻如何?
從舊時代,到今天的新時代,人類陸續(xù)建造的幾萬座大小核電站,充其量只在傳統(tǒng)能源匱乏、或者無法得到時,才發(fā)揮了一些重要的作用,至于成本,理論上的數(shù)字是化石燃料的六、七成,實際上則根本達不到。
核裂變的廢料,在舊時代,人類并未認真對待,只不過是尋找一地殼穩(wěn)定的基址,將其深埋處理了事。
這些廢料,在舊時代滅亡前夕,不出所料的被管理員們掘出,用于自相殘殺。
結果,造成了嚴重的核污染,知道今天蓋亞表面仍有近百分之明的能源需求,是否能滿足,人類社會的運轉,乃至其中每一個體的生活,是否能有保障,還是會因能源壟斷、高價而舉步維艱,這一切,則根本不在壟斷資產(chǎn)的考慮范圍之內。
一旦失態(tài)發(fā)展到那種程度,可想而知,人類文明的處境,
甚至會比可控核聚變之前的時代更惡劣。
“……情況大致如此。
況且,考慮到舊時代的人類文明,劣根性十足,一旦真的有可控核聚變技術出現(xiàn),恐怕,列強等勢力之間,很快就會為此而劍拔弩張;
甚至,誘發(fā)蓋亞大戰(zhàn),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對可控核聚變的前景,大加批駁,方然的本意并非潑冷水,而是讓在座的白大褂們統(tǒng)一思想,明確制約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究竟是什么。
能源,固然很重要,但是在資產(chǎn)主義橫行世界的舊時代,
這并非一個根本性的矛盾。
直白的講,在蓋亞凈土的歷史課本里,已經(jīng)剖析的很明白,人類,即便只有舊時代文明的能源、技術水準,也完全可以讓每一個體,都過上有質量、尊嚴的生活。
之所以沒能實現(xiàn),原因,絕不在于什么“五十年后的可控核聚變”,而在于一句古老謁語所揭示的深層次矛盾:
“不患寡,而患不均”。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