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治愈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五,就是良醫達到百分之九十五就是名聞天下的神醫了。如此低的治愈率,在現代社會,那是醫療事故不斷,牢底都會坐穿。
在古代,限制人口增長的一個非常重要因素,就是嬰兒的存活率不高。
若是有了更多的良疾,有了更高明的醫術,嬰兒的存活率更高,百姓的身體就會更好,要人口不增加都不行。
人口多了,人才也會成倍數增長,最終,會反饋給社會,服務于更多的百姓。
“云霄,這是朕聽到最美妙的話了!”秦風笑得鼻子眼睛做了一家人,興奮的撫著額頭:“比打一場大勝仗還讓朕振奮!一場大勝固然好,可那是一時之功,這事做好了,就是千秋大業!根本之道啊!”
對于國家來說,什么東西最重要?人才最重要!
人才哪里來?短期內只能通過考核來選拔。
從長期上說,最好是以國家的名義去培養,只不過大唐目前財政窘迫,連一場戰爭都要東摳西摳。大力普及義務教育制度那是空中樓閣,所以,秦風也沒有多做提及,畢竟,一口吃不了一個胖子,大量資金的支出,朝廷只會讓各項開支給拖跨的。
所以,以科舉選拔百業人才無疑是最適合當前的大唐。
第二天早朝,當李世民隆重宣布:有感于大唐人才的缺失,大唐將于秋末舉辦百業科舉的時候,朝堂上已經抄翻了天。
同意者有之,而反對者更是占了絕大部分。
由于武舉沒有觸及到世家的利益,鑒于李世的強勢及武將們的全權通過,世家出身的大臣倒是沒有出聲反對。但是,他們對于科舉卻是引經據典的大加干涉。
科舉的威力在前朝文帝推廣之初,動搖過世家的根基,他們知道一旦重新開科取士,寒門子弟將源源不絕的官場輸送血脈,到時候,世家的優勢將蕩然無存。
因此,一個個都紅起了眼睛,大力反對再開科舉。
“皇上,科舉一事,臣無異議。”當大家吵得不可開交之際,被世家寄予厚望的孔穎達發言了。只是這個發言就如一石激起千層浪,驚動了世家出身的官員,整個朝堂都炸開了鍋。
昨天下午,李世民派出秦風當“專員”,師徒二人辯論了一下午,秦風不負所拖的攻克了這把硬骨頭。
孔穎達是孔子的后裔,同樣也是孔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從他個人的情感上說,他是希望開科取士的,可是,從家族利益上說,他又是反對的。
他的心充滿了矛盾。
秦風問:“您覺得這政策好是不好?”
孔穎達也很干脆的回答:“好,于國有利,于民有利。”
“既然如此,皇上的意思是希望得到您的支持。”
秦風對他的勸解是:“孔子是千古圣人,作為圣人后裔,孔家地位超然,自漢以來成為人所瞻仰的圣地,受歷朝帝王之榮寵,作為天下人之表率,文道之宗,孔家更應該讓圣人之清譽流芳百世而不是一代幾代的私利,皇上是個恩怨分明的人,如果您出面支持他的政策,他定然投桃報李,利益方面自然少不了的。而且,科舉制度對于世家而言,也是一個機會,皇上又不限制世家不能參與,只要孔家有優秀的子弟,還不是照樣一舉奪冠?如果,推選出來做官的是一個庸才、蠢才,天下人會怎么看待你們孔家呢?浪得虛名?還是欺世盜名?還是當天下人如此誤會孔家后,你們又如何代代傳承,科舉制,又何嘗不是孔家的一個契機呢?”
無欲無求,這是屁話。
入朝為官,所求者無非是報國揚名,手掌大權。
孔穎達也是人,也會為家族爭利。只不過孔圣人的名分限制了他們孔家的野心,很多時候,孔家人以治學為主,而不是踏足官場,科舉制無疑是孔家的一個機會,一個讓優秀子弟出人頭地的機會。正因為認識了這一點,百般考慮后,孔穎達才有了這翻發言。
孔穎達色不改色、義正嚴辭道:“國家需要的是真材實料的人才,而不是庸才。真金不怕火煉,科舉制足以度絕一些混水摸魚的庸才。于國有利,于民族有利,故而,臣同意再開科舉。”
種種意外、震驚、驚訝的目光,讓孔穎達有種明星的感覺,瞇著眼繼續道:“百業的人才,也是人才。他們同樣是推動民族前進的重要力量,作為人,更應該認清個中利害關系。能工巧匠可以讓我大唐鎧甲堅固,讓我大唐兵器鋒利藥術可以讓全民幸福安康”舉例了各家各業的好處后,老孔最后做了一個總結性的發言道:“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將百業杜絕于門外。要不然,受惠于百業之人將是忘恩負義之徒,老夫羞與其為伍。”
姜還是老的辣,孔穎達最后一言直接讓半天回不過神來的一干儒生閉嘴。
朝中絕大部分大臣都讓孔穎達說得無路可退,絕大數人不約而同的站立而起,拜道:“忘恩負義之徒,臣等也羞與其為伍。”
這些人包括了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侯君集、李靖、李績、秦瓊、程咬金、尉遲恭等等一群重量級的人物。他們是李世民最忠實的追隨者,本就與其無二于心,再經李世民一開導,自然是一路跟到底。
他們呼喝聲震動了整個太極殿。
一群大儒呆楞楞地看著這聲勢,吭哧半天放不出個屁來,他們尤自想不到孔穎達怎么說反水就反水了呢?
李世民差點樂暈了,這老孔用一旦用好,也能起在意想不到的效果嘛。李世民原地站了起來,鏘鏘聲音回蕩在整個大殿,“朕決意重開科舉,考核天下百業為大唐所用!”
眾臣凜然,李世民這話的語氣以不容他人質疑,執反對意見的大臣默然苦笑。這些人不是李世民的心腹,被安排到一些無關痛癢的崗位上,李世民早就看他們不順眼了,如果自己出聲反對,肯定讓李世民以“忘恩負義之徒”趕出朝堂。既然改變不了,也只有隨波逐流了。
逐個擊破、分化離間!對突厥有用,對內同樣取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小子!又讓你猜中了。
推動孔穎達“背叛”的人是秦風,出主意的同樣是秦風。見大家意見難得一次的統一,李世民得意之余,對秦風越加喜愛了。在他心中,秦風已經成了萬金油,專門幫他治理各種不服。
早朝過后,在長安往來商旅及官方的大力宣傳之下,開科取才、創武舉的事情以閃電一樣的速度傳播五湖四海,造成的影響十分驚人。
當李世民刻意說出策劃人、推動人是秦風之后。秦風在寒門士子及百業中的地位飆升,繼書法宗師之后,秦風再一次成為人人仰慕的人物,天下有數之不盡的人將他視作再生父母一般。
第065章:作繭自縛
隋朝之前,選拔人才方式是察舉制,有才華的寒門子弟想要得到皇帝的重用,只有兩種途徑:第一種是本身擁有逆天才華,像漢武時期的司馬相如一樣,他人在巴蜀,但遠在長安的漢武帝都知道他的名氣,最終受到重用而第二種辦法依附世家,成為世家的門生、附庸,而后,請求世家向朝廷推薦,他其得到重用,又會回饋其所依附的世家,一切以世家的利益為中心,最終,世家影響力越來越大,甚至大到足以影響國策的地位,連皇帝都不得不妥協,漢末時期的袁家就是個中典型的例子,這也是李世民對世家一直沒有半點好感的根本原因。
而現在寒門子弟不用成為世家的附庸,不用看世家眼色行事,即可憑借自己的才華在各種考核中展露頭角,可以在各個領域中實現自己的理想。
寒門子弟不用失去自我,就可實現理想與抱負,作為策劃者,秦風是直接給了他們希望的人,如此恩情,在真心向學、真材實料的人們眼中,無異再造之恩。
從物欲橫流、宣揚無用的社會中前來的秦風自然無法體會寒門、百業這種感覺。但這份恩情,走在街上的秦風卻感受到了,識得他的人紛紛上前問好,有些話口中未明說,但對方的眼中透露的情緒卻讓他別有一番感受。
當然,也是因為李世民的隨口一說,將秦風推到了世家的對立面,一下子沖到了刀尖浪頭,成為世家眼中釘肉中刺。但是秦風害怕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他知道世家已經蹦不了幾年了。最后的瘋狂只會毀滅自己,在強勢的帝王手下做事,只要你行得端站得正,他會幫你消滅掉一切陰謀詭計。
李世民無疑是一個強勢的帝王,敵強則更強。
與開科取才并列轟動的則是秦風遇刺一案,在秦風成為人人仰慕的恩人的同時,輿論將長孫沖推到了天下人的對立面,沒辦法,秦風在朝堂上的話漏洞百出,天下不乏明眼人,個中真偽一眼就瞧了個通透。
輿論的浪潮已經撕開了偽善的風平浪靜,突然間爆發出了驚天動地的力量,長孫沖、長孫無忌頓時成了人所皆恨的對象,甚至,長孫家的仆人去買菜,都讓菜販子給轟走,以前無往而不利的趙國公仆人的身份,一下子變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緊接著,李世民、長孫皇后也受了牽連,各種明里暗里都有人在埋怨,在憤慨,在述說李世民的種種不是。
而李世民又不是那種愿意一輩子呆在宮里的君王,他自戀的要死,空閑的時候隔就會出宮一次。他出宮的目的只有一個,看看大唐的繁華,看看自己治下的百姓是多么的富足,聽聽老百姓發自內心的擁戴,從中滿足那份小小虛榮之心。
本章完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