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說起來,企業老板與職工的關系很簡單,老板做好老板自己的事,職工做好職工自己的事就行。吃飯,那個是私人的事。老板給職工提供便利,解決有沒有的問題就行了。吃不吃,怎么吃,沒人強求,更不會有人要求你怎么吃,在哪里吃,吃到什么標準。
有這個要求的,恐怕只有國家那些紀律部隊,或者體育運動隊伍。其他地方,只要你自己能堅持得住,不要耽誤正常工作。哪怕你一日三餐都不吃飯,也不會有人關心你,逼著你去吃。
馬克思早就說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個人在生活需求和生活習慣,更多情況下還是由其所處的生活環境,還有個人的經濟收入來決定。
生活的都市里面的人,哪怕他不從事任何工作,基本上都已經習慣一日三餐的餐飲習慣。每天只要到那個時間點,哪怕沒任何饑餓感,都會習慣性地找地方吃東西。環境習慣變成生物習性了。
人是生活習慣不會一成不變,滇中農村的生活習慣和餐飲習慣也不是一成不變,不是不能改變,得看具體的人從事具體的工作,處于什么樣的工作環境當中。最為關鍵的還是經濟收入,衣食無憂了,都會朝著更加舒適,更加享受的層次展。
在果園里面工作,祁家人每個月定時放基本工資福利,村子里來務工的農業工人都有了固定的現金收入。而且,這份現金收入,是只要那些農業工人能遵守果園制度,認真工作,保住這份工作,每個月都有的基本工資收入。
目前,果園里面雇傭的工作人員不少,人數已經過八百多人。果園職工的工種也不僅僅是農業類別的工種,保安、食堂員工、后勤服務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都已經逐步配備齊全。糧倉河果園,已經不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果園,已經朝著農場的模式邁進。
果園職工的基本月工資,根據工種不同,分列出多個考核體系。6元起步,最高的達到6多元,在這個時期的滇中地區,這個標準已經算高工資。1997年,祁景燾在南煙也不過6來塊的年收入,其他國營企業平均月工資不過6多,還時刻面臨著下崗分流的威脅。
俗話說得好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丈夫不可一日無錢。酒壯英雄膽,錢壯慫人腰,手里有了固定的還不算低的基本工資收入,果園那些工人自己的心思也開始活泛了。
大家都是聰明人,大家心里都有一本賬,與自己相關的賬更是人人都會算的清清楚楚。果園職工食堂的賬自然也會算,平時去街上吃碗最普通的雜醬米線,或者燜肉米線也要15元軟妹紙。果園食堂里面才賣五毛錢一碗,油水和分量比街道上賣的更足,味道也是地地道道的滇中特色。除了各式米線,其他品種各種式樣的特色早點品種都能提供。
食堂給職工提供著這么便宜的、這么經濟實惠的早點,自己干嘛不吃?他們都知道果園里面已經補貼伙食費進去了,要不然成本價都不止五毛錢一碗。哪怕賣米線回自己在家里做,也別想吃到五毛錢一碗的雜醬米線、燜肉米線。其他種類的早點食品就不用說了,好多都是平時聽過見過,卻沒那份閑錢去享受的城市早點樣式,更別說能天天去吃了。
這么多好東西,又這么便宜,干嘛要虧待自己,干嘛不去吃?肚子里有貨,身上才有力氣,干活才不累。慢慢的,果園里面那些村子里來的職工也有人開始吃早點了。有一個,就有兩個三個,更多人慢慢加入吃早點的行列當中去。
人是社會動物,有從眾心理。慢慢的,吃早點成為一種時髦,成為那些農業工人炫耀的資本。而且越吃,去的人越多。大家都去吃早點了,自己又不差那份錢,干嘛要餓著肚子和大家干同樣的活計?這么虧待自己干嘛,腦子有毛病啊!
特別是春節前,去年的年終獎勵、提成一次性核算放下去后,在果園里面工作那些村民什么后顧之憂都沒了。他們這些人,只要兢兢業業工作的人,最低的年終獎勵提成都達到四萬七千多,最高的達到十五萬多,都是有條款,有執行依據的。
現在是199八年,在這個年代國內工資收入都不是太高,哪怕滇中地區赫赫有名的南煙集團公司,他們的職工平均收入也不過兩萬多塊軟妹紙,連三萬都拿不到。祁景燾在南煙混在不錯了,他的年工資就沒過萬元軟妹紙,這個情況果園的職工都知道。
那個號稱彩云第一村的唐琪村委會,他們那些在村委會所屬鄉鎮企業里面工作的村民,年平均收入也才八千塊不到。這都哪跟哪啊!還彩云第一村呢!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他們這些在果園上班的農業工人,每個月的基本工資收入就已經足夠家庭的日常花用了,年底這筆獎金提成堪稱巨款,該咋個花?按照果園的展勢頭,這種巨額的年底獎金提成去年有,今年有,以后還會有。這筆豐厚的,可以實實在在期盼到的年終收入,著實給在果園工作這些農業工人家庭吃了枚定心丸。
農村人有什么人生大事需要花大錢?無非就是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加上孩子的、加上蓋房子。手里有錢了,以往那些令人頭痛的人生大事都可以從容進行規劃了。人生大事都不用斤斤計較,更沒必要在吃喝上虧待自己了。
在果園食堂里吃飯,雖然不是免費提供,可是,人家祁家根本沒賺一分錢,還在里面補貼著伙食費。自己身邊就這么好的食堂,,自己手里又不是沒錢,自己干嘛還要扣扣索索,干嘛還要對不起自己?該吃,吃,該干,干!
果園里的工人都開始吃早點了,而且中餐、晚餐也知道果園里面有補貼,大家該咋吃咋吃,也不用像以前一樣能回家吃就回家吃了。這樣一來,在食堂就餐的人員相對固定,食堂的工作也更好安排了。
就餐人員相對穩定,食堂主管可以根據果園里面工人的日常消費習慣,組織安排更加豐富合理的餐飲供應,花色品種更多,大家吃得更加經濟實惠,更加營養美味,形成良性循環。
經過一段時間的打理,現在的果園就是一個自我循環的農業物資生產單位。果園自產的新鮮瓜果蔬菜,生態放養的雞鴨魚肉,蛋類供應已經逐步自成體系。果園食堂的食材更新鮮,更豐富,口味更好,成本反而更低。
剛開始,祁家人還自己在家里開伙。家里的飯菜還是陳惠芬和婆婆親自操持打理。蘇敏這位廚藝不錯的祁家未來媳婦也經常秀一秀廚藝,徐曼麗偶爾也會到廚房展示下她不俗的廚藝,表示下她的存在。
食堂的餐飲愈來愈豐富起來后,正常情況下,祁家人更喜歡到食堂吃早點。慢慢的,覺得食堂的伙食更豐富,更方便,味道更好,花色品種更多。沒什么特殊情況,祁家人都懶得自己另外開伙做飯了,基本上由食堂提供飯菜,或者直接去食堂吃飯。
當然了,他們家如果有特殊需要,食堂里都是開灶,單獨給他們家的成員做。那些特聘的大廚手藝絕對比祁家人自己做的更好,更講究營養搭配和口味。
現在,果園里面可不止一個職工食堂,櫻桃谷餐廳經常接到婚慶服務,果園里面的大廚師傅不止食堂里面那幾位特聘大廚。近水樓臺還能先得月呢,更何況身為果園主人,大老板家自個花錢享受下那些大廚的高級服務也是應該的。
果園食堂步入正軌,對于當初徐曼麗以祁景燾特派員身份,頂住祁家奶奶和祁正明夫婦的壓力,堅持不給果園農業工人提供免費早點的那份固執和冷血,蘇敏佩服的五體投地。
如果當時是她來執行,她自認為頂不住那份煎熬,根本就堅持不下去。不過,從最終的結果來看,蘇敏還是認可徐曼麗的堅持。
徐曼麗在果園的地位本來就然,經過食堂的事情,她的地位更加然,更加引人注目。
在果園里面工作那些村民都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自然也就沒有免費的早餐。沒付出就沒有收獲,道理都一個樣!他們在果園工作,有付出才會有收獲,果園不是慈善機構,果園是有規矩的生產勞動場所。對待工作,這里沒那么多親戚朋友,街坊鄰里關系。多勞多得,一視同仁。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