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無論他漂泊有多遠,總是忘不了他的家鄉,因為那里有曾經養育他的親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那里依然有和他同宗同源的族人。因此,家譜就是“根”的代名詞,是中國人尊宗敬祖的一種信仰,是一種證明自己家族歸屬的身份證明,是一個人根本意義上的“身份證”。
余光中這個名字能被絕大多數中國人記住,不是因為他著作等身,不是因為他獲得多少獎項,更不是因為他本身有多大的成就,僅僅是因為一首小詩,那首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正是這首濃濃的鄉愁,使得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華人知道余光中先生這個人,愿意去了解余光中先生的其他成就。對于絕大多數華人來說,對于余光中先生的了解也僅僅是這首濃濃的鄉愁。
鄉愁作為“人類一種難以捕捉的情愫”、無法解開的情結和回家的沖動,是中國詩歌中的永恒話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研究鄉愁詩就是回望中華民族的苦難輝煌歷史,這歷史就是一幅重土輕遷,“父母在,不遠游”的濃情畫卷是故園家國的情懷,風物長宜的胸襟是鄉土、鄉音和鄉味的牽掛。
說白了,鄉愁實際上就是人的一種戀舊的文化情結,留住鄉愁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守住文化,守住我們靈魂的寄托,守住精神的家園。不是嗎?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有我們成長時見怪不怪,長大后卻十分依戀的東西。有的是固態的、物質的,有的可能是非物質的。這些要素都構成了一種意象。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多年以來的城市化建設,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也極大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但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地方搞大拆大建,湮沒了城市的歷史、文化脈絡,甚至不少極具當地特色的標志性建筑,也一個個從人們視線中消逝,取而代之的是所謂“地標”,很多已經看不到歷史傳承和中華文化的蹤跡。
鄉愁的寄托物被抹掉了,城市也失憶了。城市變得越來越陌生,農村也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逐步空心化,年輕人去城里打工,致使有的村子甚至變成了“**”。
當鄉愁沒有寄托時,人的靈魂是漂泊的,找不到安放的地方。我們從哪里來?從老家來魂歸何處?落葉歸根。
我們的家鄉是祖祖輩輩生活、安葬的地方,這是一種歷史形成的深厚的文化之根。因為有了這個情結,我們才會愛家鄉,才會愛祖國。
很難想象,當我們真的找不到鄉愁時,我們對這個城市還會有多深的感情,還會愛鄉愛國嗎?可見,留不留得住鄉愁絕不是一件小事,是一個人能不能“把根留住”的大事。一個人一旦失去了根就是一個飄蕩的人,他的愛國主義情結就落不了地,就會變得什么都不在乎了。
一個家族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形成凝聚力,但修譜建譜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徑。古人認為,家譜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過修撰家譜過程中的反復登門拜訪,了解情況,加強了家族內部人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了彼此了解信任,凝聚了人心,激發起對祖輩的敬意與懷念。
因為修撰家譜和逢年過節中緬懷先祖的各種儀式,子孫后代能更加自覺地做到尊老敬長,憐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親熱之氣,倡導和睦之風,有利于家庭團結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會的和睦和諧。
“親不親,故鄉情”。今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甚至國門,足跡遍及天涯海角。有了族譜聯宗,本族同一血脈的同胞就能更進一步加深了解。
人在他鄉,路人不如鄉人,鄉人不如親人,有了家譜,哪怕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聯接到那份血肉親情,并且更溫暖、更深厚。
治家齊國傳承歷史家譜中包含的祖訓家規,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如敬父母、尊長者、睦族人、和友鄰、恤貧孤、尚節儉、戒賭博、戒奢侈、戒懶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內容。
有的家譜中還記載著先輩族人孝敬老人、忠君愛國、造福鄉梓、刻苦學習、奮發拼搏的典型事跡,都是對族人和后代進行教育啟迪的生動教材。
治國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家族,一個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會,最根本的還是要培養教育出眾多品德高尚、能力出眾的人才,好的祖訓家規能彌補現代教育只重知識才能卻忽視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譜正有著這樣的功能。
家譜都有姓氏淵源、始祖源流、支派遷徙、世系繁衍、人口變遷等諸多內容。家族歷史,反映的就是民族歷史、國家歷史。了解熟知家族的歷史,就是了解熟知中華民族的歷史、人類的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海外華人熱心回國尋根問祖,造福鄉梓,他們尋根問祖最信得過的就是查閱家譜。對于因各種原因遷居他鄉的普通人,家譜就是他們與祖籍、族人溝通的橋梁,是他們思鄉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譜不但是家族歷史的記錄,也是天涯游子落葉歸根的精神寄托和尋根依據。
查閱中國歷史,但凡國勢強盛、社會安定的朝代,從皇家貴族到普通平民,均以修撰家譜或族譜為一件大事。如今經濟迅猛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正是修撰家譜的恰當時機,任何破壞、損毀家譜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祁官營老祁家存放在祠堂里面那份家譜已經被燒毀,但是那些在外安家落戶的族人之中還有人保留備份,那是他們離開祁官營老家的時候抄錄帶走的家譜備份。而且不止一份,各個歷史事情的都有,幾個大的支系已經在祁官營之外形成自己的譜系。
今年過年,老祁家各個支系早已經開始聯絡,在外安家落戶的家族成員也紛紛回老家過年,共商盛舉。
面對這種事關話語權的家族事務,并非誰有權有勢,誰就能獨斷專行,圣心獨斷。家族事務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共同商議!
家族的事務,祁景燾只有列席旁聽的資格,沒有參與的權利。他能夠列席旁聽,還是家族內部認可他的能力和對祁官營老祁家的貢獻,把他作為年輕一代的杰出人物的代表才有這個資格,算是一種學習和培養吧?
祁景燾不是那種愛出風頭的人,有自知之明。旁聽的過程中確實令他受益匪淺,對家族事務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和了解,非常贊同重新編撰家譜,續寫新時代家風。
經過充分討論,老祁家譜編撰委員會由祁國培牽頭組建,村子里各家支系主要成員參與,聯絡在外開枝散葉各個支系參加,并且按照備份的家譜記載上溯追蹤源頭,豐富家譜。
祁景燾雖然是大學生,學習能力也挺強,不過,他本人事務繁雜,對家族事務所知甚少,也不是長房長孫一系,沒資格成為家譜編撰委員會成員,他本人也沒爭取這個資格。在他的認識中,修家譜如修國史,家族事務不應該世俗化和公司化,更不應該被權利和金錢所主導。
祁景燾是這個時期祁官營老祁家公認最能賺錢的人,作為家族成員,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捐出大筆資金作為家譜編撰委員會的活動經費,讓積極參與家譜編撰的人安心收集整理資料,聯絡其他地方家族成員,豐富家譜信息,讓這次家譜編撰更具備權威性和可靠性,并且讓這個業務性質的委員會長久保存下去,發揮其應有作用。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