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成縣城中還有六七萬的流寇兵丁,耽羅府一方只有七千兵馬,原先方凱是打算殺光的,但計劃沒有變化快,即使是圍三缺一給流賊殘兵留了一條后路,十萬流賊依舊殺不勝殺,成縣又是小城,如若是大城也就罷了,流賊反而會有試圖反抗的心思,逐一殺干凈就是。
現如今成縣太在發現守不住城后,這些逃竄早成了習慣的流寇第一反應就是找城門逃跑,西門外雖說有明軍阻攔,但也好過在城中被殺個干凈來得好!
于是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這些流寇竟然有三萬余人從西門逃出了城,也是因為流賊等根本毫無戰心固守城池,這才使得堵住西門外的耽羅府一個營三千步卒至少得擋住其十倍于己的兵力的沖陣。
圍三缺一是為了防止流寇在發現無處可逃后,誓死反抗,耽羅府一方只有一萬余人,而流寇則有十萬,用十萬守著一座小小的成縣,即使方凱能勝,那也不是幾日內能做得到的,要想肅清殘敵非得花上不少時間不可,前提是承受巨大的傷亡。
所以才使用圍三缺一的方法,讓早已經兵無戰心的流寇敗兵不再試圖反抗,而是選擇逃走,這樣一來,殺進成縣城中的耽羅府兵卒就要輕松得多。
至于正在試圖逃走的流寇殘兵三萬余人,眼看出了意外,自然是能攔得住就攔,攔不住那也沒辦法,總不能讓耽羅府一方的三千兵馬陪著送葬。
所以隨即方凱就調整了戰略,將試圖全滅這十萬人改成真正的圍三缺一,不過流賊想從那缺口出去,非得先給斬殺一大半不可。
而與此同時,高迎祥、羅汝才、李自成等人已經花了大半天時間到了周至縣不足三十里之處,這一陣各部幾乎就是亡命逃奔,根本對于丟棄的十萬人不管不顧,身后那支明軍可是有鐵浮圖的,騎兵速度快,若要追趕想來完全可以追的上,萬萬松懈不寫,若是被追上了,此時的五萬余殘兵雖說是各家精銳,但士氣已喪,也休想能勝不可,不大敗特敗就是大幸了。
直至各部跑了大半天,這才略微松了一口氣,此時尚未發現明軍的蹤跡,想來身后的那支明軍應當沒有追來,這也自然就好。
而周至縣就在眼前,諸部跑得快也使得進兵神速,想來周至縣的守城明軍應當還沒發現義軍已經近在咫尺,而且,義軍各部還在三十里外,就更應無人知曉。
所以高迎祥連忙下令各部趕緊趁機休整,等著又休整了半天上下,這才使得軍容煥然一新,至少如今各部所部五萬余人都是軍中精兵,上過沙場的老卒,不是丟在成縣城中的新拉來的壯丁,所以縱然一時間士氣低迷,如今眼看明軍并沒追擊過來也是恢復了一些,更別提周至縣就在眼前,攻進了城再行屠城就是,如此一來,原先還有幾分低迷的時期頓時恢復了大半,概是因為屠城就在眼前,攻進了周至城,還不是想干什么就什么?
所以在休整片刻之后,高迎祥、羅汝才、革左五營各部就兵鋒直指周至城,不過眾人不知道的是,此時周至城外還有七千余兵馬一樣正在休整,并且,孫傳庭比各部義軍早到了周至城一天,如今就駐扎在各部義軍的二十里之外。
孫傳庭在到達周至后并沒有領軍進城,而是以七千兵卒選了個適宜扎營的地方就地扎營,連續數日的加急行軍,孫傳庭部一樣是疲
孫傳庭的大軍七千人選擇扎營地方離高迎祥、羅汝才、李自成等各部義軍僅僅相距二十里不到,各部義軍前腳到了周至縣內,就被孫傳庭部派出的先鋒兵馬發現,所以義軍各部不得不悲劇的發現,自己這邊還沒緩過氣來,眼前又出現了另一支明軍。
在義軍各部進行休整的時間里,孫傳庭早已經下令麾下各部完畢,將七千明軍開到了義軍的跟前不到一里之地,此時高迎祥、羅汝才等部就是想走都走不了,往后退那是成縣,如狼似虎的那明軍就在那,雖說那應成縣城里還有十萬兵馬,但卻都不管用,眼前又是陜西巡撫孫傳庭的數千兵馬,哪個看起來都不是好啃的骨頭,身后的明軍自不用說,用著十萬兵都只能拖住一時,多五萬也就湊個數,用不著去觸那霉頭,那就只能擊敗跟前的陜西巡撫孫傳庭了。
但說的容易,孫傳庭可不是那么好對付的,要不然也不會屢次擊敗義軍各部了,雖然看上去孫傳庭部兵馬應當不破萬,比起身后成縣的那支萬余人的明軍要好對付的多,不過如果各部義軍是否能咬下這塊硬骨頭,還真是兩說。
總歸是不咬也得咬,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事,要不然繼續拖延下去,等著身后成縣的萬余人的明軍騰出手來,到時候和孫傳庭里外夾擊,到時候不死也得死了,這是百分百的,所以高迎祥、羅汝才等人隨即下令各部各營伺機打退孫傳庭部再行撤退,周至縣的主意是一點都不敢打了。
結果,還沒等各部出動,明軍就一馬當先殺了過來,為首的正是年初在商洛斬殺了義軍整齊王的孫傳庭所部明軍大將羅尚文,孫傳庭的七千大軍浩浩蕩蕩,聲勢卻好比數萬。
各部義軍原先如今已陷入絕地,除非是殺敗了眼前的孫傳庭部,若是能再攻破周至才有機會東山再起,即使不攻打周至,沖出去后收攏兵馬再戰也比現在好,又豈能在此俯首就擒。
孫傳庭則也是想要趁此機會一舉擊破流賊,如今幾家流賊十余萬大軍只剩下不足三成,堪稱天賜良機,若是不在此破了這數支流寇,下次就難有此等機會,所以雙方都是咬牙切齒,各自磨好刀了,卯足了勁的戰陣廝殺。
相比臨時準備應戰的義軍各部,孫傳庭早在三個時辰前就發現了義軍所在,這才急匆匆的趕來,到了地方后就小心翼翼的行軍布陣,有備攻無備,以圖萬無一失,高迎祥、羅汝才等各部又多在臨時休整,根本未想到明軍會突然來襲,等到發現了明軍,還沒等收攏好兵馬進攻,孫傳庭部就從四下殺了出來。
如此一來,天時地利都被明軍給占了,人和則是雙方都有,義軍各部若是敗了那就是各家首領身家全喪,一朝回到解放前,兵丁死無全尸,自然是抵死反抗,明軍卻是抱著必勝之心,一往無前。
如此戰況竟然一時間膠著著,雙方你來我往的廝殺,這樣一來反而是對義軍有利,因為義軍畢竟人數眾多,而官軍人少,若是如此膠著廝殺,難免官軍人少的弊端會暴露出來,而且,往日里流寇反賊皆是如若戰事不利就一戰即潰,如今日般被四下埋伏后顫抖如此之久,孫傳庭也是第一次見。
雖說難得,孫傳庭卻是不勝不行,他把麾下能調動的兵馬幾乎都調來了,七千精銳的兵卒,若是還敵不過流寇,這豈能可以?
只是此時雙方膠著,孫傳庭也無辦法,只能接連督促麾下各營進攻,意圖沖破流寇的大營才好。
此時戰陣之中卻突然起了變化。
原先一馬當先沖陣的孫傳庭麾下大將羅尚文竟然接連沖殺至闖王高迎祥的軍中,只見羅尚文左右突擊,一時間將高迎祥所部沖的七零落,一萬七千余高迎祥所部未擋得住羅尚文區區先鋒兩千兵馬,被沖的紛紛掉頭就跑,連原先護著的闖王都不顧了。
義軍其他各部要好一些,但也半斤兩,而高迎祥部卻是諸部義軍中堪稱士氣最低落的,畢竟先后被明軍給吃掉的高迎恩部、黃龍部都是闖王高迎祥的部屬、附庸,己軍本陣四萬人又在昨夜丟了一大半,接著就是一日的狂奔逃跑,如今剛剛緩了一口氣,明軍就來襲了,怎的還撐得住?
所以高迎祥部理所當然的第一個崩潰,前軍數千人被殺的四下逃竄,而高迎祥位于中軍接連斬殺了近百個意圖逃跑的流賊,逼著前軍各營從新擋住明軍,結果卻讓已經沖進了陣的孫傳庭部輕而易舉的發現了高迎祥闖王大旗的所在。
羅尚文幾番沖殺就殺至高迎祥跟前,還沒等高迎祥反應過來,羅尚文一刀砍在了闖王高的大旗上,闖王大旗應聲而倒,而此時原先還能盡量保持住局面的各部義軍這才發現,中軍高迎祥部竟然被破陣了。
孫傳庭連忙下令讓麾下明軍大聲叫喚宣傳,于是雙方廝殺陣中不停傳來。
“賊首高迎祥授首。”“生擒賊寇闖王。”“賊首已授首,爾等流寇還不束手就擒!”如此呼喊。
原先明軍這般叫喚自然無人肯信,但現如今連闖王的大旗都倒了,四下兵荒馬亂的膠著廝殺,又怎么能看得見闖王高迎祥的蹤跡,這樣一來難免有人相信,不信的也不由心慌意亂,原先高迎祥所部的前軍兵馬數千人就被羅尚文所領明軍沖的潰不成軍,此時更是如此,高迎祥部一萬七千余人頓時猶如炸營一般的潰散逃竄。
而此時的闖王高迎祥?
中軍大旗被砍,麾下各營也是紛紛逃竄,高迎祥眼看抵擋不住,自然就打算暫時退兵,以圖他計,這說的從容,跑起來絕對不從容,只是還沒等高迎祥調頭,孫傳庭所部羅尚文在砍了中軍大旗后就發現了離著不遠的闖王高迎祥,立時沖殺而來。
高迎祥也是人霉,若是往日,即使是戰敗,那也至少能保留一部分實力東山再起,如今眼看著就連一直賴以縱橫大明的各個老營都被明軍沖潰,雖說并非今日一日之禍,實乃接連受到的明軍的打擊,士氣低落,戰力早已不復所致,但竟然被明軍沖到眼前,那就是徹徹底底的悲劇了。
羅尚文沖的快,明軍一眨眼就到了高迎祥的眼前,還沒等高迎祥身邊的百余親衛阻攔,就給如狼似虎的明軍斬殺了個一干二凈。
“賊首受死。”羅尚文猙獰著臉,舉起刀來一刀就向高迎祥這個賊軍之中穿著最華麗者劈了過去。
高迎祥只覺得頸部一涼,手中舉起擋住眼前明軍將官的兵器竟然被掃到一邊,眼看著就要被授首,縱橫陜地,甚至是大明十余年的一代梟雄即將身死。
一邊還殘存著擋住明軍的親衛將闖王往身后一推,擋住了羅尚文的刀鋒。
“闖闖王,日后要為我等報仇啊。”那名親衛結結巴巴的說了這么一句,也總算讓高迎祥躲過了一時之危。
其他還殘存的十幾個親衛連忙纏住殺來的明軍,使得闖王能退到最后。
“闖王快走,我等擋住。”殘存的親衛回過神來抵死反抗。
高迎祥顧不上那么多了,雖說這些親衛不少都是家中子弟,本就是用來做最后一道屏障,此時紛紛用自己的命來換他的,要是婆婆媽媽的白虧了造了十幾年大明的反的反賊之名了。
所以高迎祥干脆利落的調頭就走,這些親衛,日后為其報仇是定然,但此時卻不是時候,先逃出去才是主要的。
羅尚文卻不想讓高迎祥這么容易就逃走,而且,他的如意算盤不是殺了高迎祥,而是生擒,因為相比起死的高迎祥,活著的闖王更容易跟朝廷邀功。
羅尚文一把從身邊的親兵身后拿來弓箭,彎弓搭箭,神速般一箭射出,已經逃出了十余步的高迎祥應弦而倒,從馬上墜下。
羅尚文的箭并未射到高迎祥的要害位置,而是一箭射在了腹部,一時間并非是致命傷,卻足以讓對方受到重創,墜馬無力再行反抗。
此時剛剛殊死抵抗的高迎祥親衛也被斬殺殆盡,而此時的闖王高迎祥竟被從馬上墜落而昏死過去,輕而易舉被明軍俘虜。
這下剛剛陣中傳言的賊首授首,徹底成了現實,靠的近的義軍兵卒在發現他們的闖王竟然已經被明軍生擒,豈能不慌。
中軍大旗也倒了,闖王也被生擒了,那還怎么辦?逃吧!
于是高迎祥部徹底崩潰,連絲毫挽回的余地都無,而其他各部義軍先前雖說發現高迎祥部中軍大旗已倒,如今更是從明軍口中得知闖王已被生擒。
雖說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但禁不住闖王的中軍大旗倒了,明軍的話有了足夠的說服力,而且,現如今高迎祥部也確實徹底崩潰,若非是高迎祥授首或者被抓,一萬七千余的大軍,哪里會說敗了就敗了?這還是敗在了區區兩千的明軍之下,近十倍的兵力差距。11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