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东方文学

三國之四世三公 第四九九章 示之以誠

作者/120笑話 看小說文學作品上精彩東方文學 http://www.nuodawy.com ,就這么定了!
    “主公,這兵制改革,又當如何個改法?”郭嘉已經不想再說改革會有什么問題的話了,袁常說的改革似乎都極其有道理,都是對百姓有利的改革,既然如此,那他自然沒有必要反對。既然不反對,那只要知道如何改革便是。

    “徵兵制和募兵制各有利弊,然則,時間長久之后,往往是弊大于利。故此,我日思夜想,縱觀自古以來兵制,終于想出一策,名為:義務兵制。”

    “義務兵制?”

    袁常點了點頭,一本正經的解釋道:“沒錯,便是義務兵制。徵兵制招募的士兵沒有糧餉,武器還要自帶,如此一來,便會使得士兵的軍心渙散,戰斗力也極其低下;募兵制雖然招募的是精銳,然而卻極其容易出現軍閥割據一方的情形。故此,實施義務兵制,方是上策。所謂義務兵制,義務者,便是男兒當保家衛國為其義務,在男子成年之后,當入伍參軍,以三年為限,三年過后便可從軍中退出;此外,若有精銳或者愿意留在軍中的士兵,也可以繼續留下。”

    封建社會的任何一個兵制,其實都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權利,嚴格說起來,就是安排給他們的任務,在君權至上的年代,不完成這個任務,那便是犯罪;此外,還有一些人則是將參軍入伍當成是升官發財的一種途徑,對于國家的理念,沒幾個人有這樣的想法。故而義務兵制則是在思想上轉變他們的想法,一個男兒當有保家衛國的義務,如此,方能稱得上是大丈夫。

    郭嘉點了點頭,對于袁常的說法倒是理解。就如他們這些士人一般,有了士子的身份,誰會愿意去當個大頭兵?大頭兵雖然是升官發財的一種途徑,然而對于士人而言,哪里會比他們走文官道路更有前途。如今袁常將參軍入伍說成是一種男兒應盡的義務,就如男子要工作來養家糊口一樣。那意義自然也就不同,更能加深男子對國家的感情。

    “主公,此義務兵制雖精妙。然則,倘若三年過后。老兵退伍,新兵入伍,豈不是會讓許多經歷過戰爭的老兵也流失?”

    “奉孝這一點說的也沒錯,但是,奉孝你卻是忘了。倘若這些人無心軍旅,將他們強留在軍中又有何意義?此外,我先前也說了,可以將一些精銳,以及一些愿意留在軍中的士兵留下。而許多士兵之所以想要離開軍伍,其實根本原因還在于他們長年在外征戰,無法與家人相聚,故此才不愿意多呆,倘若轉變一番,不就可以讓這些老兵留在軍中了。”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道傍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這是唐代杜甫寫的一首詩,講述的便是男子參軍入伍時,家人相送的那種悲痛畫面。在古代,戰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往往一個男子參軍入伍,或許到了白頭才能回到家鄉,至于那些戰死沙場的就更不用提。可謂是數不勝數。當然,或許也有人運氣好,能夠升官發財,謀取一官半職,如此便能衣錦還鄉。然而,相對于參軍入伍的士兵而言。有這樣實力和運氣的士兵,又能有幾個?因此,在古時候參軍,其實真的是一件很讓人悲痛的事。

    “想讓老兵心甘情愿的留在軍中,自然是要改變士兵的待遇…”

    接著,袁常自然將前世時的兵種制度給說了出來。首先,自然是改變將領名稱,將現如今的將領職位,一律改變為后世的排長,連長,營帳,軍長,司令等;此外,軍銜也一律改變為士、尉、校、將等;還有,將整個幽州設立為幽州軍區,在幽州的幾個郡中再設立分軍區;最后一點,那便是改變士兵的待遇,在軍區中設立家屬院,只要軍銜達到尉級別的或者職位達到營長,便可將家屬搬遷到家屬院,如此,便不會出現士兵與家人分離日久,士兵產生思念之情,從而不愿留在軍中。

    “主公此法甚妙!”

    聽了袁常的解說,郭嘉眼睛一亮,忍不住驚呼道。而趙云、典韋等武將,更是連連點頭,對于他們這些武將,更能體會這種心情。有時候,為了完成命令,他們卻是不得不壓下那份思念,這樣日積月累,對于他們而言,自然是極其不利的。

    于是,在袁常的提議下,袁常的幾個心腹自然沒有任何的意見。

    接著,在接下來的幾天,袁常和幾個心腹日夜謀劃分析。雖然袁常已經提出幾個改革制度,但是,制度并非是說說就行了,要如何推行,如何執行,都要仔細謀劃分析才能做到。就如袁常提出的要將土地收為國有,以租賃的方式租給百姓耕種。要知道這些田地并非都是一樣,有分為上等田、下等田和荒田三種,沒種田地的產出自然會有差別,當然要仔細討論研究出合理的方案。否則,三種田地的賦稅收取一樣,又如何讓人心服?袁常前世的時候,田地都經過上千年的開墾,再加上科技條件,自然沒有上下,優劣之分,可是現如今的科技條件,自然是要區別分開,這也是袁常之前沒想到的問題。不過不用怕,他有一干好手下,經過眾人的仔細討論之后,也算是初步擬定了一個方案。

    至于說兵制的改革,袁常對這一方面就比較熟悉,故此,多是袁常述說,眾人傾聽,再提出一些符合當時代的意見,從而完善了袁常的兵制。

    首先關于軍銜的改革,袁常自然是照搬照抄前世的制度。

    士兵入伍,為列兵,入伍一年的士兵則自動升為上等兵;在沒有任何功勞的情況下,三年期滿則升為下士,至于在此期間有功勞,自然是另外算;士官分為下士,中士,上士,四級軍士長。三級軍士長,二級軍士長和一級軍士長,共為三等七級;尉官分為少尉,中尉和上尉;校官分為少校。中校,上校和大校;將官分為少將,中將和上將。至于元帥不設,只有到了戰時才會臨時設置,并沒有實際的權利。只是一個榮譽職位。

    士兵的職位,也統一照抄袁常前世時候的制度。

    班長,副排長,排長,副連長,連長…副軍長,軍中,副司令,司令等等。此外,團級以上的部隊。則設有政委一職,政委的存在,自然是給大家灌輸忠君愛國的思想,這里也就不表述了。

    此外,對于各個等級該有多少士兵,也進行了詳細的討論。

    一個班也就相當于一個什,十個人這一點毋庸置疑;十個人里面有一正一副班長;一個排則由三個班組成,加上正副排長,一個排則有三十二人。在排以下,最好明確人數。而連以上。就要更加詳細的劃分了。一個連由三個排組成,加上連長,副連長,指導員等。以及配備一個炊事班,人數大約在一百二十左右;如此,一個營四個連組成,人數約為五百;一個團由三個營組成,故此一個團約為一千五百人;一個旅則由四個團組成,人數約在七千左右;至于一個師。則是一萬人左右,比之一個旅多一些配備。至此,師級別以下的士兵配置也就能夠確定,至于一個軍如何配備,自然要更加詳細的商定。就像韓恂的東平鐵騎,于禁率領的鮑家軍騎兵,公孫續麾下的白馬義從等騎兵,該如何歸到哪個級別,也要經過重重討論,并非立馬就能決定的事。

    “主公真乃大才,竟然能想出如此妙計,屬下等佩服不已!”

    對于袁常提出的想法,郭嘉等人自然免不了一通稱贊,若是他們知道袁常這萬惡的家伙是抄襲的,也不知道會有什么想法了。

    跟幾個心腹商議完畢,袁常又說道:“我之所以將這些改革的想法告訴你們,是因為你們都是我最可靠的同伴,值得相信。然而,只靠你們幾個,是無法實現我們的大業,還需要其他人的幫助。只是,我提出的這些改革想法,并不一定能夠得到劉和,公孫續他們的贊同,畢竟這會損害到大家的利益,你們認為,這該如何是好?”

    對于趙云,郭嘉他們而言,并不看重自身的利益,但是,這不代表每個人都跟他們一樣。所以,一旦袁常提出這些改革,不知道劉和,公孫續等人會有什么意見,搞不好,會因此鬧得分崩離析。

    郭嘉皺眉沉思了片刻,最后說道:“主公既然如此為難,不若示之以誠,與劉和,公孫續等人開誠布公的商談,若他們愿意,則自然無事;若是他們不愿,可讓他們自行選擇去路,主公也無需留難于他們!”

    仔細的想了想,袁常發現似乎也只有這么做,否則,袁常也真的想不到其他的辦法。如果劉和,公孫續他們不認同自己的想法,那袁常也不會為難他們,畢竟他們對自己有過幫助,那便放他們離去,大家好聚好散。

    于是,在將幾項改革方法商議完畢之后,袁常又一次將一干麾下給召來議事。

    “諸位,經過大家的努力,幽州各項事務如今已經步入正軌,各郡縣的百姓也安定下來,府庫也逐漸充盈。然而,如今朝廷神器尚在西涼逆賊手中,天下各地群雄割據,我等肩負重任,還未到松懈的時候。為了使我幽州能夠更加強大,在天下群雄之中嶄露頭角,本州牧經過多日思考,決定對幽州進行變法改革。諸位都是跟隨本州牧已久的功臣,幽州能有今日的局面,脫離不了諸位的辛苦付出。”

    袁常先是開口稱贊了一番,目光在眾人身上掃過,然后話鋒突兀的轉變,“但是,變法改革或許對于在場的諸位有利益損害,本州牧也并非是個不近人情的人。所以,若是不同意本州牧變法改革的,可以離去,本州牧絕不留難,大家好聚好散。”

    打過預防針,袁常也就不再猶豫,直接將這些日子和郭嘉等人商議的變法制度給提了出來,場面一時沉默了下來。

    公孫續和公孫冉兄弟二人率先表態,公孫續上前一步說道:“州牧,變法改革有利于百姓,屬下等自是支持,絕不會反對!”

    劉和緊隨其后說道:“屬下亦是支持州牧變法改革!”

    公孫續兄弟所在的公孫家在幽州的勢力不算小,公孫家在幽州也是數一數二的世家大族。因此,袁常提出將土地收歸國有,對于公孫家必然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倘若公孫續兄弟二人不同意袁常的變法改革,公孫家自然也就不會支持,到時候袁常的損失也會不小。然而,如今公孫續二人深明大義,同意袁常的變法改革,那無疑是最好的了。劉和也同樣如此,劉和的父親劉虞在幽州發展多年,且又是漢室宗親,劉虞這一脈在幽州也建立了不小的家業。如今被收歸朝廷,當然也是元氣大傷。再加上公孫續和劉和他們的老子此前都管理著幽州,各郡縣都有不少是屬于他們一系的官員,若是公孫家和劉和家撤出幽州,必然能夠讓袁常頭痛不已。所幸的是,公孫續和劉和都沒有讓袁常失望。

    此外,還有一個便是已經成為潁川荀氏家主的荀諶,荀家可謂是比公孫家和劉和家更為龐大的家族。當然,荀家對于幽州的影響并不大,如今荀家的主要基業是在冀州。荀諶雖是家主,卻也不能代表整個荀家,因為袁常提出的政策實在是對世家大族的利益損害過大,荀諶若是同意袁常的變法改革,想來荀諶這個家主會立馬被剝奪。

    荀諶思索了片刻,這才說道:“州牧,某愿代屬下一脈同意州牧政策,至于能否說服荀家所有人,屬下不抱有太多的希望。”

    “無妨,有友若你這句話便足矣!”

    公孫續兄弟二人同意,劉和也同意,加上荀諶,最后,也就剩下一個安平郡崔家安排在袁常這里的話事人崔潸還沒有發表意見了。(未完待續。)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
百度風云榜小說:劍來 一念永恒 圣墟 永夜君王 龍王傳說 太古神王 我真是大明星 校花的貼身高手 真武世界 劍王朝
Copyright © 2002-2018 http://www.nuodawy.com 精彩東方文學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說手打文字版來自網絡收集,喜歡本書請加入書架,方便閱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吕梁市| 垦利县| 赤峰市| 星座| 鄂温| 阳山县| 青冈县| 河源市| 辽阳县| 裕民县| 敦煌市| 当涂县| 宁晋县| 武汉市| 石楼县| 新巴尔虎右旗| 故城县| 恩施市| 岗巴县| 应用必备| 尚义县| 肇州县| 永登县| 东丽区| 翁牛特旗| 道孚县| 博野县| 安塞县| 蓝田县| 福泉市| 红河县| 青神县| 保靖县| 云霄县| 宁海县| 泗洪县| 霍城县| 荣成市| 扎鲁特旗| 丁青县| 宝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