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世家》中有這么一段記載:趙盾代成季任國政。二年而晉襄公卒,太子夷皋年少,盾為國多難,欲立襄公弟雍。雍時在秦,使使迎之。太子母日夜啼泣,頓首謂趙盾曰:“先君何罪,釋其嫡子而更求君?”趙盾患之,恐其宗與大夫襲誅之,乃遂立太子,是為靈公,發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靈公既立,趙盾益專國政。
大意是趙盾在晉襄公去世之后,認為太子年少,晉國動蕩,于是打算離當時在秦國的襄公之弟雍為國君,并派人去秦國迎接雍。但是,太子的母親強烈要求趙盾立太子為國君。趙盾又擔心太子母親的宗族會聯合大夫來刺殺他,就改變主意,立太子為國君,并派兵阻止那些去秦國迎接雍的人。
趙盾作為晉國執政大臣,難道能不知道立襄公之弟為國君的后果嗎?如果立了襄公之弟,那么在襄公之弟百年之后,應該立誰為國君呢?立太子這一宗還是立襄公之弟之后?太子這一宗和襄公之弟這一宗難道不會因為繼位問題而產生矛盾嗎?一旦立襄公之弟,勢必給晉國埋下了動蕩的禍根。從這一點上來說,趙盾以晉國動蕩為理由迎立襄公之弟就有點站不住腳。以趙盾的聰明才智,難道不知道這樣做的后果?如果他一開始就知道后果,還這樣去做,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派去迎接襄公之弟的人還沒有回來,趙盾就改變了主意,理由是怕被刺殺。試想,作為一個執政大臣,以這樣的理由而改變決策,還會有多少人信服他?再者,以趙盾的勢力,說擔心被刺殺,大概率是一個托辭。可能是趙盾想改變決策,只是找了個不高明的借口罷了。那么他這樣做又是出于什么考慮呢?
或許,趙盾一開始就沒打算立襄公之弟為國君,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鞏固自己在晉國的地位,收到專晉國之政的目的。趙盾可能是這樣考慮的,如果直接立太子夷皋為國君,他擔心在秦國的襄公之弟雍看到晉國國君年齡小,主少國疑,而起異心,借秦國之力回晉國和太子爭國君之位。為了消除襄公之弟的威脅,趙盾才想出這么一個對策,先提議立雍為國君,派人去迎接他,然后再說派兵阻止他們回國,從而達到控制襄公之弟雍的目的,這樣就為太子的繼位清除了威脅。
如果真是這樣,那么趙盾也不算是為晉國考慮的,而是為了趙氏家族的利益考慮的。如果襄公之弟雍真的像晉文公重耳那樣借助秦國的力量回到晉國繼承國君之位,那么趙家還能不能維持住自己的地位呢?自己執政大臣的地位會不會受到威脅呢?畢竟襄公之弟雍不像還是個小孩子的太子夷皋好控制,于是趙盾就精心設計了這一系列的計謀。從而使得太子母親的宗族對他有感激之情,鞏固了趙家在晉國的地位,使晉國的權力落在了他一人之手。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