斡難河流域曾經是成吉思汗的舊地,200年后黃金家族輝煌不再,即將成為大明軍隊攻擊的目標。本雅失里沒有想到明軍先鋒部隊來得如此神速,而且大部隊距離楊洪一部不到二里。
蒙古騎兵頓時陣腳大亂,慌忙命令部下將羊群和輜重丟棄在道路兩旁,準備在草原上擺開戰車布陣,想要用炮火摧毀先鋒明軍。
朱棣的武剛車3萬倆是隨時都可以射擊的,不等本雅失里拉開陣勢,朱高煦早就下令了:“開炮——”
數萬發炮彈頃刻傾斜在韃靼人的戰車陣地,濃煙滾滾,塵土飛揚空氣中彌漫燒焦的尸體味,本雅失里的炮陣被徹底摧毀了。“活捉本雅失里——”
楊洪催馬第一個殺去,楊文、楊武、楊沖等緊隨其后,數千苗兵已經突入蒙古的騎兵陣地。韃靼人出于保護最高統帥,數萬人馬上組成了一道人墻,狙擊楊家將的進攻。距離太近了,只有肉搏了。
“我來也——”羅明富揮舞著羅家槍沖了上去。
“我來也——”蕭子章舉著蕭家刀向敵群砍殺過去。
只見朱高煦令旗一揮,幾十萬明軍潮水般的涌向韃靼人。眼看就要合圍了,本雅失里帶著3000人馬從口袋最小處奔走。蕭子章很快就察覺了老狐貍本雅失里的企圖,他一個排山倒海砍出了一條血路,沖到楊洪身邊道:“將軍,胡虜頭頭跑了!”
楊洪大吼一聲,一招“龍卷天罡”,身邊的韃靼騎兵轉眼間就化為烏有:“給我追——”
楊洪僅帶著羅明富、蕭子章、楊沖等親兵合力殺出了敵陣,追趕本雅失里去了,大軍仍在酣戰。
五月的斡難河河水靜靜流淌,鮮花遍地,蜂飛蝶舞,牛羊成群,一定程度減緩了本雅失里逃命的速度。也許是蒙古人跑得太久了,戰馬的步子越來越沉。
本雅失里回頭一看,不由倒吸一口涼氣,才500來明軍,就敢奔襲,膽子也太大了,他調轉了馬頭,命令部下反擊楊洪。也許他是被嚇破了膽,不敢上去助戰,只留騎兵其人在身邊,他要欣賞他的親兵隊如何手撕楊洪他們。
本雅失里也不渡河,信心十足,陰騭的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哪知這500明軍是精銳中的精銳,身經大小戰斗數十余次,馬戰、步戰都是一頂十的高手。
數百蒙古軍站成一排,向明軍投擲標槍,可是投出去的標槍不是被打落在地,就是被接住了。而后明軍將手中的標槍反投了回去,躲避不及的蒙古軍不是被扎中胸口,就是被扎了手腳,血流如注,非死即傷。
楊洪和部眾組成了一個攻守兼備的鐵三角陣型,突入敵群,來回沖殺了六七次,頭盔、鎧甲、戰馬幾乎被血洗了一遍,仍不知疲倦。戰至黃昏,3000韃靼人不到800了,本雅失里這時才慌忙渡河,丟下他的人馬不顧了。
本雅失里終于乘著部下死戰的間隙逃脫了。剩下的蒙軍估計本雅失里已經安全了,才放棄了抵抗投降了。楊洪此戰俘虜敵人近千人,戰馬2000余匹,回到了明軍大本營,遺憾的是沒有抓到本雅失里。
朱棣親自接見了楊洪,甚喜,對朱高煦說:“此乃將才也!有當年璟國公之神勇,你又立一大功矣。”令識其名,以備后用。朱高煦聽后暗喜,覺得隱約太子之位似乎又在向他招手了。
朱棣打敗本雅失里后,隨即揮師攻擊阿魯臺,雙方交戰于飛云壑和靜虜鎮(今哈拉哈河南岸)。朱棣親率精騎直沖敵陣,阿魯臺墜馬,然后逃遁。朱棣乘機追擊,斬殺韃靼人無數。這時,天氣太熱了,明軍食糧已盡,永樂帝朱棣認為教訓本雅失里的戰略目的已經實現,命令部隊停止進攻,班師回朝。
為了清除蒙古殘余勢力,明成祖朱棣親自發動了五次大規模北伐,史稱“五出三犁”。明軍聲勢浩大,將蒙古勢力驅逐出了漠南,取得的戰果并不理想,蒙古人的有生力量依舊強勁。韃靼部落實力被嚴重削弱,瓦剌勢力借機得以休養生息、厲兵秣馬,不斷坐大。
屢服屢叛的阿魯臺率韃靼屢次進犯明朝邊境,攻陷興和衛,開平衛失去了后援,頓成孤城。宣德五年(1430)六月,明宣宗朱瞻基下詔將開平衛遷至獨石堡(今河北赤城縣獨石口鎮),準備棄地300里。
守將楊洪上奏疏道:“......無論遇到多大困難,絕不能輕易放棄寸土。每一塊丟棄的土地,均有可能成為蒙古進攻大明的橋頭堡。若開平衛內遷,北平危矣。不出二十年,迤北諸部必將卷土重來......”
朱瞻基不是永樂帝,一時看不到塞外邊防潛在的隱患。他認為楊洪是老糊涂了,沒有理會楊洪的進諫,強令開平衛所有將士撤出,否則就按違抗圣命處置。
楊洪無奈,臨別時流著淚對將士們說:“我二十余年辛苦經營的心血毀于一旦,圣上采取消極防御,大明會付出沉重代價的。”此次開平衛內遷,龍岡、灤河天險盡失,北方邊防因而也更加空虛,宣府遂成為屏蔽北平的重要軍鎮。
鎮朔大將軍薛祿見楊洪非常沮喪的撤退到了獨石堡,此處沒有城堡無險可據,他很擔心韃靼部落一旦入侵,后果不堪設想。薛祿乃上書朝廷,建議在永寧衛團山及雕鶚、赤城、云州、獨石修建城堡,加強防御力量。這次朱瞻基算是清醒了,立馬批準了薛祿的奏折,征發軍民36000人赴工筑城,均由薛祿指揮。
在明軍修筑城堡的同時,蒙古軍的小股部隊時常來犯,試圖破壞軍事基地的建設。如果是明成祖慢點去世,或者朱高煦做了皇帝,楊洪就不可能快50歲了還是一個小小的六品。如其怨天尤人,不如用刀劍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楊洪盡可能的參加每次戰斗,大松嶺之戰首沖敵陣,率部擊敗了敵眾,俘獲其人馬大勝而回,因軍功擢升為正千戶(正五品)。從百戶到千戶,楊洪花了整整27年時間,是何其漫長的等待,可是他赤膽忠心,盡職盡責,始終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宣德五年(1430)冬天,蒙古進犯潮河川,楊洪隨從都督方政追擊敵寇,殺傷大量敵軍,俘虜韃靼部一定數量的人馬和器械,立功一次。獨石城堡修好之后,楊洪和他的將士們終于有落腳之處了。
獨石關口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關因此而得名。獨石城城方九里十二步,座落在南北流向的兩河之間,左為黃龍河,右為青龍河,背靠蜘蛛山,乃二龍戲珠也。獨石為長城要隘,有“上谷之咽喉,京師之右臂”之稱,便成了宣鎮都司的北路(獨石路)之首。將楊洪調在此處鎮守,足見明朝中央政府對楊洪的極度重視。
次年,韃靼再次進犯大石門,楊洪奉命救援。大石門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楊洪帶著楊能、楊經、楊俊等沖出了關卡,時值正午,烈日當空,一絲風兒也沒有,只有知了在樹上不停的叫著,天空不時掠過幾只飛鳥,一場緊張的戰斗即將打響。
楊洪把陣營站成六個方隊,密密麻麻站在一塊,下令示意明軍不要亂動,和韃靼騎兵對峙,麻痹敵人的意志。韃靼平章脫脫見站在前頭的都是楊洪的子侄,而且這些人和他們交手了好幾次,深知楊家將的厲害,也不敢輕舉妄動。
楊倫時年20歲,在幾個兄弟稍微年長,武藝也不錯。和楊俊相比,楊倫更顯沉穩、縝密而又有謀略,“八王”楊沖此時也在軍中,他不能離開陣前,否則脫脫就會疑心楊家將出奇招對付自己。在關內的楊倫看到楊洪左手按住佩劍置于身后,他立刻就領會了其中的意思——繞道包圍韃靼騎兵。
關內的1000將士在楊倫的帶領下,從小道悄悄的出去了,不到20分鐘,這支輕騎從天而降,出現在脫脫的身后。脫脫回頭一看,不由驚駭不已:“我連眼睛都沒有眨的注視著明軍,怎么突然又出來一支啊?”被圍的韃靼騎兵甚為恐懼,立時陣腳大亂,無處可逃了。
楊洪遂抽出寶劍,下令進攻,明軍人馬攢動,掀起滾滾塵煙。楊倫站在韃靼人的背后,組成了一條堅實的鐵壁,迅速切斷了敵人的退路。
楊沖、楊洪、楊俊等沖入敵陣,來回沖擊,砍殺敵人。此時軍心渙散的韃靼騎兵不敢硬拼了,只好放下武器、解掉盔甲全部投降了,一個也沒有逃脫。
楊俊最痛恨這些不斷給明軍制造麻煩的蒙古軍,等俘虜們都下了馬,赤手空拳的站在空曠的沙地上,他飛馬過去對著脫脫就是一槍掄翻在地,準備砍殺脫脫身邊的隨從。
脫脫嚇得面如土色,大喊:“將軍,我等已經投降,不要殺我!”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