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農家發展到今天很多東西都已經改變,但那種“地澤萬物”的理念依然存在。華楓也希望能夠更好的發揚農家傳統。百家的精彩程度也成功吸引到了他的注意力,他接著看下去:
小說家。
小說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間傳說議論,借以考察民情風俗。《漢書·藝文志》云:“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
小說家者之起源,當蓋出于稗官,即出于以說故事為生者。其意多為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傳載輿人之誦,詩美詢于芻蕘。
古時之人以圣人在上,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而庶人多以之謗之。而至孟春,徇木鐸以求歌謠,巡省觀人詩,以知風俗。過則正之,失則改之,道聽途說,靡不畢紀。小說家者能代表平民社會之四方風俗。然亦因其之小道,而不為世人所重,終致弗滅。
兵家。
兵家重點在于指導戰爭,在不得不運用武力達到目的時,怎么樣去使用武力。創始人是孫武,兵家又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和兵技巧家四類。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穣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
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后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
兵家是中國古代對戰略家與軍事家的通稱,又特指先秦對戰略與戰爭研究的派別。兵家的重要著作有《孫子兵法》、《吳子》、《孫臏兵法》、《司馬法》、《六韜》、《三略》和《尉繚子》等。
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中國自古以來兵家一直是受到重視的。 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于西周,成熟于春秋。
如何從宏觀上把握戰爭,是兵法的關鍵。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關系到一國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將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統治國家,制定國家戰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領兵打仗,制定戰爭戰略與策略的書本。
代表人物:
孫武。
孫武齊國(今山東臨淄)人,字長卿,春秋時兵法家。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閭,經伍子胥的推薦,被任命為將,率吳軍攻破楚國。
他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提出“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注重了解情況,全面地分析敵我、眾寡、強弱、虛實、攻守、進退等矛盾雙方,并通過對戰爭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以克敵制勝。他還提出“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強調了戰略戰術上的“奇正相生”和靈活運用。
孫武著作有《孫子兵法》一書,為中國最杰出的兵書,并深受世界各地所重視。
孫臏。
齊國阿鄄(今山東陽谷、甄城縣)人,孫武的后代,大致與商鞅、孟軻同時,為戰國時兵法家。他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當龐涓作魏惠王將軍時,忌其才能,把他騙到魏國,處以臏刑(即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后經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協助齊將田忌,設計大敗魏軍于桂陵、馬陵。
他繼承和發展了孫武的軍事理論,把“道”看作戰爭客觀規律,提出了以寡
勝眾、以弱勝強的戰法,主張以進攻為主的戰略,根據不同地形,創造有利的進攻形勢,重視對城邑的進攻和對陣法的運用。著有《孫臏兵法》一書。
醫家。
代表人物:扁鵲
中國醫學理論的形成,是在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到公元三世紀中葉,共經歷了七百多年。公元前五世紀下半葉,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到封建制度確立,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動蕩的時期。社會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意識形態、科學文化領域出現了新的形勢,其中包括醫學的發展。醫家泛指所有從醫的人。
扁鵲,勃海郡鄭(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或齊國盧邑(今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人,也有記載為渤海郡州(今河北任丘縣北)人。“扁鵲”并非真名實姓。人們把他和黃帝時的扁鵲相比,并且稱呼他“扁鵲先生”。
連史書也以扁鵲稱呼他。扁鵲原姓秦氏,名越人。生于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310年,大約和孔子同時。
扁鵲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醫學家,也是歷史上第一個有正式傳記的醫學家,著有《內經》和《外經》,發明了四診法(即望、聞、問、切)。
扁鵲能夠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研究醫學,并能吸取民間的醫療經驗,在醫學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在人民群眾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扁鵲長期在民間行醫、走遍齊、趙、衛、鄭、秦諸國。
公元前310年,忌妒他賢能的秦太醫令李謐派人在崤山設伏,刺殺扁鵲,終年九十七歲。
諸子百家中,除了兵家醫家等實用學術外,真正流傳到后世的只有儒道兩家,儒家創始人孔子因繼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統,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
以致儒家學說不僅在諸子百家中地位顯著,而且還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核心內容,對中民民族精神形成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
另外,儒家思想也對朝鮮、韓國、越南、日本、新加坡、臺港澳等東亞各國各地區的文化有重大影響,形成了所謂的儒家文化圈,同時儒家亦對世界文化還產生了一定影響。
而道家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僅次于儒家,首先,古代中國的盛世往往出現在道家治國時期,其次,道家“因俗而治”和崇尚“簡、平”的法律觀成為后世制定法律的規范之一;至于軍事、科技、文藝、中醫、武術、茶道等方面,幾乎就是道家的天下,相比之下,儒家的影響就小了許多。
道家對日本文化也有深刻影響,道家思想在日本長期傳播和沈淀,已經成了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日本著名學者福永光司甚至認為:“國學(指日本本國文化,非儒學)和老莊哲學具有共通性。”
至于道家對西方文化的影響,這是儒家無法比擬的,據西方學者統計,從1816年至今,出版的各種西文版的《道德經》已有250多種,如今幾乎每年都有一、兩種新的譯本問世。又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在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道德經》排名第二,僅次于《圣經》。
在google網站上,檢索到的taoi**(天道思想)比“naturaw”(自然法)條目還要多。在美國最大的購物網站亞馬遜的圖書搜索一欄,輸入dao、tao、taoist等這些與“道”有關的英文單詞,竟然會得到近8萬個的搜索結果,其中絕大多數都是英文著作。
關于對諸子百家的派別歸類,司馬談列舉了六家,“乃論六家之要指曰:易大傳:‘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
“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漢書·藝文志》中的劉歆《七略》的諸子略分為十家: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除去小說家不談,所以稱“九流十家”。
諸子所以說是政治學派的總稱,是因為其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為國君提供政治方略。儒家主張以德化民;道家主張無為而治;法家主張信賞必罰;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名家主張去尊偃兵。
漢代以后,墨家和名家成為絕學,農家獨立成一門技術性學科,陰陽家演化為神秘的方術。因此對后來大一統王朝政治產生影響的只有儒、道、法。
諸子百家的許多思想給后代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如儒家的“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辯證法;墨家的科學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兵家的軍事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閃爍光芒。便是那“詭辯”的名家,也開創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邏輯學領域。
我們可以、也應該鑒借儒家的剛健有為精神,來激勵自己發憤圖強;鑒借儒家的公忠為國精神,來培育自己的愛國情懷;鑒借儒家的“以義制利”精神,來啟示自己正確對待物質利益,鑒借儒家的仁愛精神,來培育自己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鑒借儒家的氣節觀念,來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強的獨立人格;也鑒借墨家的“兼愛”、“尚賢”、“節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法家的“廢私立公”等等思想。
李零在《中國方術考》對于古書的成書有精辟論述:
古代寫書不易,讀書也不易,知識與思想的傳授往往局限于同一門派的師弟之間:學術必須親炙師教才能學到東西,而老師也必須開門授徒才能傳播主張。因此古人最重“師說”(老師之說)和“家法”(授受源流)。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