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楓慢慢明白根據維恩定律,恒星的顏色與溫度有直接的關系。所以天文學家可以由恒星的光譜得知恒星的性質。
故此,天文學家自19世紀便開始根據恒星光譜的吸收線,以光譜類型將恒星分類。天體物理學就是由此發展起來的。
依據恒星光譜,恒星從溫度最高的O型,到溫度低到分子可以存在于恒星大氣層中的M型,可以分成好幾種類型。而最主要的型態,可利用"Oh,Be A Fine Girl,Kiss Me"(也有將"girl"改為"guy")這句英文來記憶(還有許多其它形式的口訣記憶),各種罕見的光譜也有各特殊的分類,其中比較常見的是L和T,適用于比M型溫度更低和質量更小的恒星和棕矮星。每個類型由高溫至低溫依序以數字0到9來標示,再細分10個小類。此分類法與溫度高低相當符合,但是還沒有恒星被分類到溫度最高的O0和O1。
另一方面,恒星還有加上“光度效應”,對應于恒星大小的二維分類法,從0(超巨星)經由III(巨星)到V(矮星)和VII(白矮星)。大多數恒星皆以燃燒氫的普通恒星,也就是主序星。當以光譜對應絕對星等繪制赫羅圖時,這些恒星都分布在對角在線很窄的范圍內。
太陽的類型是G2V(黃色的矮星),是顆大小與溫度都很普通的恒星。太陽被作為恒星的典型樣本,并非因為它很特別,只因它是離我們最近的恒星,且其它恒星的許多特征都能以太陽作為一個單位來加之比較。
每一顆恒星都要給它取一個獨特的名字,才能夠便于研究和識別。中國在戰國時代起已命名肉眼能辨別到的恒星或是以它所在星官(包括三垣以及二十八宿)命名,如天關星、北河二、心宿二等;或是根據傳說命名,例如織女星(織女一)、牛郎星(河鼓二)、老人星等,構成一個不嚴謹的獨立體系。
西方星座的概念在巴比倫時期就已經存在,古代的觀星人將哪些比較顯著的恒星和自然或神話等特定的景物結合,想像成不同的形狀。位于黃道帶上的12個星座就成了占星學的依據,許多明顯的單獨恒星也被賦予專屬的名字,特別是以阿拉伯文和拉丁文標示的名稱。
而且有些星座和太陽還有它們自己整體的神話 ,它們被認為是亡者或神的靈魂,例如大陵五就代表著蛇發女怪梅杜莎。
到了古希臘,已經知道有些星星是行星(意思是“漫游者”),代表著各式各樣重要的神祇,這些行星的名字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雖然也是希臘和羅馬神話中的神祇,但是它們的光度暗淡,因此古代人并未發現,它們的名字是后來才由天文學家命名的。)。
大約在1600年代,星座的名稱、范圍以及恒星的名字還是由各個地區自己命名的。1603年,德國天文學家約翰·拜耳創造了以希臘字母序列與星座結合的拜耳命名法,為星座內的每一顆恒星命名。然后英國天文學家約翰·佛蘭斯蒂德發明出了數字系統的命名法,這就是佛蘭斯蒂德命名法。從此以后許多其他的系統的星表都被創造出來。
西方方面,1603年德國業余天文學家拜耳建議將每個星座中的恒星按照從亮到暗的順序,以該星座的名稱加上一個希臘字母順序表示。例如獵戶座α(參宿四)、獵戶座β(參宿七)(但事實上獵戶座β比獵戶座α還要亮)。如果某個星座的恒星數目超過24個希臘字母,則接續采用小寫的拉丁字母(a,b,c...),仍不足再使用大寫拉丁字母(A,B,C...)。
英國首任的天文臺長佛蘭斯蒂德創立了數字命名法,將星座內肉眼可見的恒星由西向東、由北向南依序編號。
科學界唯一認可能夠為恒星或天體命名的機構是國際天文聯合會。很多的私人公司(例如:“International Star Registry”)以販售恒星的名字為主,但是除了購買者以外,這些名字既不會被科學界認可,也沒有人會使用這個名字,并且有許多組織假稱為天文機構進行詐欺,騙取無知的民眾購買星星的名字。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天狼星及其伴星照片人類對恒星的觀測歷史悠久。古埃及以天狼星在東方地平線的出現,預示尼羅河泛濫的日子。
中國商朝就設立專門官員觀測大火在東方的出現,確定歲首的時刻,與作物播種與收割并列在卜辭中。而中國明朝的航海家們則利用航海九星來判斷方向。美國的阿波羅11號飛船設有光學定位儀,利用恒星來確定位置。
對恒星體積的測量可以通過干涉法和月掩星法測得恒星的角直徑,從而求得體積。
恒星的質量可用開普勒第三定律或恒星光度與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測量。
恒星老化膨脹變成紅巨星吞軌道行星:或為地球未來歸宿
2012年8月24日,據國外媒體報道,一支由美國、波蘭和西班牙等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首次發現日益老化的恒星吞沒其行星的證據。
2015年3月24日,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福井康雄等人宣布,他們觀測到一顆由一大一小兩個密度很高的氣體云相撞而誕生不久的巨大恒星。這是科學家首次發現剛剛形成的巨大恒星,將有助于弄清巨大恒星的形成機制。
天文學家對宇宙中恒星的數量一直有不同的估算。最著名的一個說法是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在他的著作《千億的千億》中提出的一個猜測,認為宇宙中有1000億個星系,每個星系有1000億個恒星。
而據此天文學家又進一步推測各星系恒星數量約為1000億的一萬億倍。美國天文學家彼得·范·多昆和天體物理學家查理·康羅伊對來自星系的光強度分析后認為大約有3X10。
以前,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在恒星形成初期,其外部包圍著一圈碟狀的宇宙殘骸,這些宇宙殘骸由宇宙塵埃和氣體等物質組成,后來,經歷了幾百萬年的時間,這圈碟狀的宇宙殘骸才逐漸形成了圍繞恒星運轉的行星。
但是,2002年11月2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一份研究報告稱,這些巨大的碟狀宇宙殘骸,在圍繞恒星旋轉不了幾圈后就會分裂,而破裂后的物質迅速聚合在一起,并把氣體牽引過去,從而形成了像木星那樣外圍圍繞氣體的巨大行星。
美國和加拿大科學家發現,類木行星的形成過程都會經歷這樣的早期階段,否則,宇宙氣體和塵埃就會被來自附近恒星的引力拉走并消散。
而關于太陽系以外類木行星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理論。
韓行高先生在《太陽系結構和演化的全新觀點》一文中,進一步指出太陽系大行星是太陽噴射的兩大旋臂中的正反塵埃物質在相遇后結合逐級合成的。 由于兩條旋臂隨著太陽自轉發生纏繞、接近和相遇,正反旋臂物質發生碰撞,先合成天體核,又繼續吸收物質象滾雪球一樣生長壯大,一個行星就誕生了。
由于旋臂隨著太陽自轉必然要發生纏繞、接近,最先發生碰撞而生成的行星距離太陽較近,而旋臂繼續延伸再次發生碰撞生成的行星距離太陽較遠,依此類推,形成的太陽系行星越接近太陽越古老。
哈勃觀測到的M51、M100等渦旋星系的精細圖象展現了旋臂纏繞、接近并碰撞生成行星的景象,而哈勃觀測到的超新星SN1987A三環星圖象更是展現了行星生成早期階段發展過程的的縮影。
太陽系大行星在它們的原始動能和決定勢能的內部磁場保持在一定能級范圍的條件下,各自有它的相對比較穩定的能級軌道,一般是不會發生交叉相撞的。
在各大行星磁場保持在一定范圍的條件下,各大行星的軌道半徑是隨著太陽的活性變化的,隨著太陽活力下降,軌道半徑處于收縮階段。 太陽系內最接近太陽的最古老的行星因內部液流層輻射消耗殆盡,磁場減弱,同太陽見的引力減少,軌道會發生提升,(而不是向太陽方向下降)。
在提升的過程中有可能被接近軌道上的大行星俘獲成為衛星,但因引力不足一般并不會同大行星相撞,直到最后在小行星帶附近因內部引力降低不足于維持天體的結合狀態而發生爆炸解體,成為小行星帶的成員。
小行星帶是大行星解體后形成的墳場。太陽系內古老的行星最后都是在這里找到歸宿。他在《 統一電磁力場理論對月球起源和歸宿的說明 》中指出,月球很可能就是比水星年齡還大的太陽系行星,因內部液流層輻射消耗殆盡,磁場減弱,軌道提升,可能曾被俘獲當過金星的衛星。
盡管離地球很近,但并沒有同地球碰撞的可能性,而且繼續以每年幾厘米的速率遠離地球,將來又有可能成為火星的衛星,(火星的衛星的年齡有的可能比火星大,可能都是這樣由內向外提升軌道被俘獲的)或最后在小行星帶附近爆炸解體。
這些行星提升軌道后的最終結果就是在一定的電磁空間環境下勢能降低到量子界限情況下發生爆炸解體。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就是這樣形成的,是早期行星的歸宿。現在的水星、金星、包括地球和火星在內的現有內地行星的最后墳墓都在這里。當然,在太陽系的狀態允許條件下,還會有新行星生成并補充到行星行列。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