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楓驚嘆于云夢對所學東西的舉一反三,但接下來的學習,讓華楓更加明白了天文的魅力。土星的巨大引力會讓土衛六不斷發生拉升或擠壓變形。如果土衛六完全是由固態巖石組成的,那么來自土星的引力會造成其地表隆起,形成所謂的“固體潮”,其高度應為3英尺(約合1米)左右。然而卡西尼號的實測數據顯示這一隆起高達30英尺(約合10米)。這一數據暗示土衛六這顆星球并非完全由固態的巖石物質組成。
起先科學家們并無把握卡西尼號能否探測到由土星引力引起的潮汐隆起。然而卡西尼探測器竟然做到了,它在2006年2月27日至2011年2月18日期間先后6次近距離飛越土衛六,在此期間對土衛六的重力場進行精確測量。這些重力場數據,加上美國宇航局深空網(DSN)的協助,最終精確地給出了土衛六表面潮汐隆起的大小數值。
薩米·阿斯瑪(Sami A**ar)來自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同時也是卡西尼項目組成員,她說:“我們進行了超高精度的測量工作,很幸運的是卡西尼號探測器和深空網天線之間保持了非常穩定的聯系。
土衛六在土星引潮力下形成的潮汐隆起,相比其它巨行星,如木星的一些衛星上所形成的潮汐隆起而言并不顯著。然而在缺乏實地鉆探條件的情況下,重力場數據已經是我們能夠獲知土衛六內部結構的最好方法了。”
要形成實測值大小的潮汐隆起效應,土衛六地下的海洋層不必很厚很深。一個位于其堅硬的可變形外殼和內部巖石地幔層之間的液態水層就可以讓土衛六在圍繞土星周圍運行時呈現如觀察值所反映的那種隆起或壓縮現象。由于土衛六地表主要是由水冰組成的,這在外太陽系衛星中十分常見,科學家們相信土衛六的海洋主要成分也應該是液態水。
在地球上,來自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作用會在地表海洋上引起潮汐。在開闊的海域,這一隆起數值可達2英尺(約60厘米)。來自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也會造成地殼中形成固體潮,其幅度約為20英寸(50厘米)。
在土衛六表面下方存在液態海洋這一點本身并不能構成這里可能存在生命的結論。科學家們傾向于認為只有當液態水跟巖石之間存在直接接觸時生命才更有可能出現。而我們尚無法確認這一海洋的海底是否是由巖石構成的。
這一探測結果對于揭開土衛六上的甲烷持續補給之謎具有重要意義。在土衛六大氣中甲烷含量非常豐富,然而研究人員認為甲烷在大氣中應當是不穩定的,如果土衛六大氣能長期保持豐富的甲烷含量,那么就必定存在一個能持續供應甲烷物質的來源。
喬納森·魯寧(Jonathan Lunine)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卡西尼項目成員,他說:“土衛六地下存在液態水層的發現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希望能理解甲烷是如何被存儲在土衛六內部的,以及這些儲存的甲烷又是如何被釋放出來的。”他說:“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土衛六所有的不同尋常之處都和豐富的甲烷含量有關,但是其大氣中的甲烷氣體早就應該在地質學意義上的短時間內被破壞了。”
設想一個液態水構成的地下海洋,其中充滿了氨,這些氨水沿著裂隙和孔隙上升到地表層,釋放出冰層中的甲烷氣體。與此同時這樣一個地下海洋也可以作為甲烷儲備池。
2012年10月22日消息,根據美國宇航局卡西尼號探測器發回的最新圖像,科學家們在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上辨認出一些巨大的高溫穹窿形構造。這很像烘烤面包時看到的情況,當進行烘烤時,面包的表皮會凸起并開裂。現在科學家們認為在這顆土星最大的衛星上,正在發生相類似的情形。
此前科學家們在金星表面觀測到過相似的地形,在金星表面一座名為庫納皮皮(Kunapipi)的火山山頂,探測器拍攝到一個直徑大約20英里(約合30公里)的穹窿狀凸起。研究人員也相信,在土衛六表面觀測到的一條長約70公里的狹長裂谷也是由于下部物質受熱上涌引起的地表開裂,這種上涌的物質有可能是巖漿。
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卡西尼項目組雷達設備科學家羅斯里·羅普斯(Rosaly Lopes)表示:“這種穹窿形構造是此前我們從未在土衛六上觀測到過的,這顯示,即便是在長達8年的探測之后,這顆星球仍在持續地給我們帶來驚喜。”
這種獨特的構造地形可能和地球上的巖蓋相類似,所謂巖蓋就是指上升入侵的熔巖冷凝形成的。美國猶他州境內的亨利山便是這種地貌的典型代表。而這張顯示穹窿構造的圖像是由卡西尼號探測器在2012年5月22日使用雷達設備拍攝的。
另外一個由艾倫·斯托芬(Ellen Stofan)領銜的卡西尼科學家小組對土衛六南半球的雷達圖像進行了仔細審視du,并在這里發現了古代海岸線的痕跡。土衛六是除了地球之外唯一一個被確認擁有穩定液體存在其表面的星球,盡管這些液體并不是水,而是碳氫化合物。
人們還只在土衛六的北半球觀測到廣闊海洋的存在。但對卡西尼探測器在2008~2011年之間所收集探測數據的分析顯示在土衛六南極附近也曾一度存在廣闊的淺海區域。
斯托芬博士和她的同事們在土衛六南半球識別出兩個已經干涸或大部已經干涸的海洋的痕跡。其中一個這樣已經干涸海洋的面積可能曾一度達到475x280公里的大小,深度可能達到數百英尺。土衛六南半球面積最大的湖泊安大略湖(Ontario Lacus)正位于一個干涸的海洋范圍之內,看起來似乎是曾經的汪洋大海僅剩的一部分水域。
而另一個由卡西尼雷達小組成員,加州理工的奧迪德·安羅森(Oded Aharonson)博士領銜的研究小組則認為土衛六正在經歷和地球的米蘭科維奇周期相類似的長期變化,這是由于軌道運行方面表現出來的長期規律性變化引起的結果。這種長期的氣候性變化將導致土衛六地表的液體在其南北半球之間來回遷移。根據這一模型,土衛六的南半球在大約5萬年前應當曾經擁有面積廣闊的巨大海洋。
斯托芬博士表示:“土衛六表面的海洋正是孕育前生命化學環境的現成實驗室,并且我們還知道它正以大約10萬年為周期在南北半球之間進行遷移。”他說:“我很想仔細查看一下土衛六北半球的海洋以及南半球已經干涸的海洋遺跡,來了解一下這些前生命化學演化究竟已經進行到了何種地步。”
卡西尼小組已經基本證實了土衛六北半球海洋體系的穩定性。他們在過去一整個土衛六季節中(即地球上大約6年)一直對這里的海洋進行持續的監視。而此次發布的拍攝于2012年5月22日的這張圖像中,科學家們發現北半球的湖泊岸線并未發生改變,這說明北半球的湖泊并非季節性事件。相比之下,2010年的一場暴風雨之后,土衛六赤道附近出現了明顯的變暗**域。
人們一直認為土衛六是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并取名為泰坦。
在希臘神話里,泰坦是一個巨人家族。土衛六是科學家認為的太陽系除地球外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它是太陽系唯一擁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與地球不同的是,地球的大氣層主要由氮氣和氧氣組成,而土衛六的大氣層則主要是甲烷。而且,濃密的大氣反射了大部分的光線,造成反溫室效應,使得土衛六的地表十分寒冷,溫度只有零下180攝氏度,不可能有液態水存在。
但是2005年兩個科學家研究小組提出,外星微生物或許生存在泰坦湖泊的液態碳氫化合物里。科學家表示,乙炔在泰坦大氣層形成,下降到泰坦表面。外星微生物吃下乙炔,同氫氣發生化合作用,來獲取能量。
此后,泰坦表面發現了數十個湖泊,科學家認為其中充滿了液態乙烷和甲烷混合物。不過由于沒有探測飛船對泰坦湖泊直接取樣,沒有人知道其中的乙炔具體含量。1989年有科學家估計,泰坦湖泊中的碳氫化合物液體內乙炔的含量僅為萬分之幾。
由法國雷恩國立高等化學學院丹尼爾·考迪爾領導的科學家小組對泰坦湖泊乙炔含量進行了新計算。他們根據探測土星系的卡西尼-惠更斯任務新近獲得的數據,做出最新估計稱泰坦湖泊含有更多的乙炔。如果泰坦上存在外星生物,湖泊內的乙炔足以為任何饑餓的外星生物提供食物。
2005年,卡西尼號攜帶的“惠更斯”號子探測器, 在充滿液態甲烷的土衛六上登陸。“惠更斯”當時在在土衛六工作24小時, 重點探測土衛六上可能存在的生命跡象。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