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朝中有人好做官
楊天保不是貪財的人,可是看著王珪送來的禮物,依舊感覺呼吸急促,檀木錦盒里放著兩層如同龍眼大小的珍珠,每一層八顆,共計十六顆。
這些珍珠晶瑩剔透,光澤極好,而且渾圓度極好。?珍珠是海洋或者淡水中的一些貝類動物受到外來物質比如說砂子之類,就會分泌出珍珠質最后形成珠子,這就是珍珠。
?珍珠有兩種,一種是在天然的情況之下形成的,另外一種是在人工養殖的情況之下形成的,前者叫天然珠,后者是養殖珠,從價格上來說自然是天然珠比較值錢。
關于珍珠,有很多傳說,其中就有認為它是眼淚所化。比如說,古羅馬的人認為它是愛神維納斯的眼淚;童話中它則成為了美人魚的眼淚;它還象征著亞當和夏娃犯了“原罪”后極度悔恨而是掉下的眼淚,至于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的傳說之中,它就是鮫人之淚。
?很早之前,中國人就已經開始利用和欣賞珍珠。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以買賣珍珠為業的商人,比如說為人熟悉的“買櫝還珠”的故事就是體現。
而到了南北朝的時候,人們就已經成功地培育出蚌佛,也就是把佛像放在能夠出產珍珠的貝殼的殼與外套膜之間,再把貝類放回到水里,過了一段時間之后佛像的表現就會覆蓋珍珠層。到了北宋,更加是出現了用32000顆珍珠組成的珍珠舍利寶塔,到了明清兩代就更加不得了,隨著金銀首飾業的發達,珍珠也被大量地運用,留下了無數的珍品。
這十六顆龍眼大小的珍珠,論大小,確實算不上特別大。世界上最大的珍珠“亞洲之珠”,長241毫米,寬139毫米,重達6350克,從形狀上來說就像是人的腦一般。
但是,珍珠的價值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一個就是圓的程度。?越是圓的珍珠就越值錢,而走盤珠就是用來形容最圓的珍珠的,意思是說當珠子放在了盤子里,因為它很圓,所以根本停不下來,就得沒有外力的作用也會慢慢地滾動著,就像是在走動一般,這就是所謂的走盤珠了。
楊恭仁瞇起眼睛,盯著這十六顆珍珠足足三息時間,這才笑著跟王珪說道:“叔玠兄真是客氣了,如此厚禮叫恭仁怎么敢當?”
楊天保微微一愣,原本以為楊恭仁會拒絕。這十六顆走盤珠,價值不低,放在后世一顆足足好幾十萬,十六顆一樣大小的走盤珠,怎么也得值個幾百萬。
但是,這些錢相對弘農楊氏而言,應該算不上什么。
誰知道,楊恭仁頓了頓,接著道:“要是不收,卻又是瞧不起叔玠兄。”
楊恭仁轉而吩咐站在一旁的楊天保道:“二郎,你就勉為其難的先替我將叔玠兄的厚禮收下來吧。”
王珪還以為楊恭仁會推脫一二,他腦子里都在想要怎么才能勸楊恭仁收下這份禮,哪里想到楊恭仁如此痛快收下,似乎就等著他們送禮上門來,他微微一怔,過了半晌才哈哈大笑:“恭仁真是痛快人,我就喜歡結識痛快人……”
楊天保這時候安分些,卻拿眼角余光打量楊恭仁。這一次他才對楊恭仁刮目相看。原本心想,楊恭仁是天下知名的大儒,門生故吏遍布關中。他一定會有一般儒士的矯情勁。
事實上,楊天保錯了,而且錯的非常離譜。
漢唐儒家和明宋儒家并不能混為一談。事實上儒學進步發展,一直是儒學的宿命。第一次復興在漢代,這次復興消解了黃老之學對儒學的威脅,確立了儒家作為封建大一統帝國官方哲學的地位。這次復興運動的最終結果是將原始儒家的“修己安人”之學化為了漢唐儒家“經世濟國”之學。
第二次復興是宋代。這次復興運動既消解了佛學對儒學的威脅,亦消解了由于唐末五代的道德淪喪所造成的文化危機,重新確立了儒學在中國文化史中的正統地位。這次儒學復興運動在回歸孔孟的旗幟下背離了原始儒學的人文精神追求與價值取向。
第三次復興在二十世紀初,迄今尚未最終完成。這次儒學復興運動一定程度地消解了西學對儒學的威脅,某種程度上確立了儒學的普世價值。但由于過度地詮釋儒學所具有的知識理性及其現代價值,造成了儒學與民眾的新的疏離。污蔑和詆毀,隨處可見,儒家的力量越來越弱。
楊恭仁雖然是儒家,但是他并不是明清時期的腐儒,而是格守經以濟世的真儒。楊震楊伯起,也就是楊天保的先祖,被人稱為關西孔子,而楊氏一門向來是博覽群書,通曉經籍,而楊氏一門,幾乎都是文武全才。
不過,王珪也明白了過來,想收買楊恭仁并不容易,他不缺錢,可不是再多的錢跟珠寶所能打動的,英雄人物若是滯于物,也不能稱得上真正的英雄人物,楊恭仁到底要怎樣去籠絡他?
王珪神色郁郁的離開了觀國公府。
楊天保送完王珪回來的時候,楊恭仁將裝著走盤珠的檀木盒子遞給了楊天保道:“這幾顆珠子你收著,也算給你壓壓驚!”
楊天保驚訝的道:“給我?”
楊恭仁嘆了口氣道:“這件事,也給你提個醒,弘農楊氏不是萬能的,自己身安全一定要注意,當年……”
楊恭仁仿佛又想起十七年前,柳氏帶著三歲的楊天保就在距離觀國公府一坊之隔的地方出了事。
楊天保此時也是一陣后怕,他也明白過來,弘農楊氏的這張虎張雖然可以唬人,不過真遇到舍得一身刮的人,比如王文佩,收拾他還是很容易的。
楊天保誠懇的道:“孩子知錯了,以后一定注意,人貴自知,若是遇到超出我能力之外的事,我絕對不會多管閑事!”
“這就對了,凡事要學會動腦子!”楊恭仁語重心長的道:“遍地都是武侯,你讓武侯去管,他們敢拂你面子嗎?不要動不動就打打殺殺!”
楊天保的態度更加誠懇,現在回想起來,漏洞其實蠻多的。
楊天保指著手中的珠子道:“王叔玠應該不會是想單純的道歉吧?”
“當然不會,太原王氏又不會造南珠!”楊恭仁輕輕的笑道:“這是嶺南馮氏送給他的,想找他辦事,馮盎那個老東西,還看不清時局,他想當趙佗,就是沒有那個命。”
嶺南馮氏,也算是唐初時期幾個比較大的諸侯了,除了江淮杜伏威,也就數馮氏的勢力大,不過朝廷對于嶺南的控制一直很薄弱,無論軍政,如果沒有馮氏的配合,誰也坐不下去。
馮盎不想反這是肯定的,要不然他就不會在局勢還不明朗的時候投靠李唐朝廷了,不過他與談殿不合,談殿向朝廷御史行賄,彈劾馮盎準備密謀造反。
此時,這些消息都被李世民壓起來了,他專門專心的對付東突厥,越是壓下來這些消息,馮盎越是感覺李世民這是準備秋后算賬,所以他非常害怕。
楊天保道:“那姓王的沒安心,準備禍水東引?”
“也對也不對!”楊恭仁沉吟道:“咱們的這位陛下,心大著呢,他巴不得馮盎造反,他好明正言順的指揮大軍平推過去!”
這次反攻東突厥,江淮軍沒動,李孝恭擔任禮部尚書,留守京師。其實,李世民也在防著馮盎。
只要馮盎敢反,李孝恭馬上就會掛帥出征,最多半年或者一年,可以徹底解決嶺南問題。
楊天保對于馮盎的事情并不關心,他將戴胄準備任命他為云州司兵參軍的消息告訴了楊恭仁。
其實,楊天保就算不說,楊恭仁也知道。別看他現在只是一個雍州牧,無論吏部大小事宜,或者政事堂的決斷,他只要想知道,肯定可以知道。
楊恭仁瞥了一眼楊天保道:“你想去,就去,不要把問題推到別人身上,男子漢大丈夫,想建功立業這是好事,如果你沒有這個心,阿爹可以保你一世富貴,但僅此為止。想要建功立業,那就去做吧,趁著有機會,見見大場面也是好事!”
楊天保對于這個明察秋毫的父親,終于服了,他試著問道:“孩兒去云州,需要注意什么?”
“云州!”
楊恭仁笑了笑道:“當了云州,你聽懋功(李績的表字)的就行了,云州兵庫沒有長安的這些齷齪,安份守已,該有你的功勞,不會少一分!”
楊天保一臉感慨,還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
沒有后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弄點功勞,也會被別人分攤干凈,而楊天保則不會遇到這種情況,不僅不會被分攤掉到手的功勞,甚至還有人給他送功勞。
楊天保甚至不懷疑,如果他真能砍兩三顆突厥人的首級,楊氏敢給他制造一場大捷!
PS:故事有點沉悶,新的故事高潮馬上展開,求訂閱,推薦!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