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暹對楊奉道:“我們?nèi)ネ犊客踽裕瑳]有一點功勞,恐怕不會被重用。不如我們搶了皇帝,護送到并州,做為見面禮?”
楊奉道:“這倒是個好主意,可是張濟的2萬西涼軍勇悍,雖然我們有4萬多人馬,一旦打起來,也沒有必勝把握。就算是打勝了,也沒有把握能搶到皇帝啊。”
李暹想了一下,又說道:
“不如我們?nèi)ヂ?lián)系董承,三家一起就有6萬多軍隊,張濟才2萬多軍隊,以6萬對2萬,就占了絕對優(yōu)勢,不怕張濟不交出天子。”
董承本是董太后侄子,投靠董卓后,成為牛輔手下大將,牛輔在王允滅董卓時為呂布所殺。牛輔其手下殘余軍隊在董承率領(lǐng)下退往關(guān)外,占據(jù)洛陽。
楊奉認為此計可行,便立即派人聯(lián)絡(luò)董承,商議共同劫了獻帝去投王嵩。董承欣然同意。
為了確保劫到皇帝,韓暹又對董承說:“你是皇帝的舅舅,你可以假裝去投靠張濟,然后以皇親的身份靠近皇帝,保護皇帝,等大戰(zhàn)開始后,你便可做為內(nèi)應(yīng),趁機將皇帝帶出城外。”
楊奉和董承依計而行。
讓楊奉和韓暹沒想到的是,董承一直與曹操關(guān)系非常好,送走韓暹后,馬上派人將此事告訴了曹操,召曹操前來勤王。
董承帶2萬大軍投靠張濟,張濟也并沒有完全信任董承,只讓董承的兒子董耀帶500親兵隨侍皇帝左右。其余軍隊都在弘農(nóng)城外扎營。
曹操接到董承的密報,當(dāng)機立斷,命夏侯淵為先鋒,領(lǐng)5000騎星夜兼程,趕往弘農(nóng),自己親領(lǐng)2萬大軍隨后趕來。
楊奉和韓暹見張濟已經(jīng)收納董承,便對張濟發(fā)動進攻。雙方激戰(zhàn)二天,董承并沒有任何動作,董承在等,等曹操的到來。
第三天,張濟的侄兒張繡領(lǐng)5000人馬從陜縣趕來,與之同來的還有賈詡。
李傕郭氾在長安混戰(zhàn)時,賈詡就離開了長安投奔了張濟,賈詡對張濟說:“皇帝在手,奇貨可居,不論投靠哪路諸侯,都會位高權(quán)重!”
于是就幫助張濟謀劃了勸和李郭并護送皇帝到弘農(nóng)這件事。
張繡賈詡快到弘農(nóng)附近時,得知楊奉韓暹正與張濟交戰(zhàn),便要去參戰(zhàn)幫叔父張濟。賈詡阻止了想要馬上參戰(zhàn)的張繡,讓5000人馬就地休息,待到半夜再突襲楊奉李暹營地,楊奉李暹激戰(zhàn)了二天,晚上防備比較松懈,被張繡攻破營寨,四處放火。張濟乘機也領(lǐng)兵殺出。李暹被張繡一槍刺死,楊奉領(lǐng)潰兵敗退。
楊奉丟盔棄甲,逃了十余里,忽然從北方過來一支騎兵殺入戰(zhàn)場,楊奉仔細一看,卻是張飛領(lǐng)5000騎兵剛好趕到。
楊奉大喜,忙整頓潰兵再次殺入戰(zhàn)場。張飛與張繡大戰(zhàn)十余合不分勝敗。
雙方正殺得難解難分,忽然變故又起,弘農(nóng)城內(nèi)殺聲震天,卻是夏侯淵領(lǐng)兵殺到,董承的兒子董耀見到夏侯淵殺到,立即動手殺散張濟安排的禁軍,護著皇帝和百官出南城門投奔夏侯淵而去。
張濟見城內(nèi)火起,連忙收兵回城。見皇帝被董承劫走,張濟大驚,忙讓張繡帶兵守城,自己親領(lǐng)大軍去追夏侯淵。
張濟追了50里,堪堪趕上,忽然從左側(cè)一軍殺出,卻是曹操親率大軍趕到。張濟猝不及防,被樂進一箭射落馬下,曹操乘機揮軍進攻,西涼軍大敗逃回弘農(nóng)城。
曹操也不追趕,迎了皇帝,與董承和夏侯淵合軍一處,趕到洛陽城。
曹操擔(dān)心王嵩跟他爭奪獻帝,便以洛陽殘破,不適合再當(dāng)作都城為由,說服董承帶了天子前往許縣。
董承得罪了張濟,又得罪了楊奉和王嵩,也不敢再呆在洛陽,便棄了洛陽,與曹操合兵一處,過虎牢關(guān)匆匆趕往許縣。
弘農(nóng)之戰(zhàn),圍繞皇帝爭奪,四方云動,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獵人又在黃雀后。
韓暹戰(zhàn)死,張濟也戰(zhàn)死。最后卻讓曹操搶到了皇帝。
而曹操的狠辣果決,梟雄本色,也在此戰(zhàn)之中展露無遺。
第二天,等王嵩領(lǐng)2萬大軍趕到時。曹操大軍已經(jīng)走遠,再追已經(jīng)沒有意義。
楊奉收攏韓暹的殘兵,合在一起,尚有3萬多人,一起投奔王嵩。王嵩大喜,拜為平虜將軍,并讓其仍然率領(lǐng)舊部。
張濟死后,手下各將共推張繡為主帥,張繡下令安排各將領(lǐng)兵謹守弘農(nóng)城,不再出戰(zhàn)。張繡拜賈詡為軍師,并以師禮相待。
現(xiàn)在,皇帝被曹操搶走,王嵩又大軍壓境,張繡不知該如果是好,便問計于賈詡。
賈詡反問道:“敢向?qū)④娭荆庠谔煜聠幔俊?br />
張繡搖了搖頭道:“董卓,李郭之輩,皆一時之雄,勝我十倍,結(jié)局又是如何?繡只愿為一將軍,不敢奢望天下。”
賈詡點了點頭道:“既然志不在天下,就當(dāng)擇一明主而投之,不知將軍以為誰可投之?”
“還請先生教我。“張繡誠懇請教道。
賈詡說道:
“曹操倒是雄才偉略,但此番劫了皇帝,又殺了將軍的叔父,肯定是不能投靠的了。
剩下較強的諸侯有袁紹,袁術(shù),公孫瓚,王嵩等四人,在這四人之中,袁紹雖然四世三公,根基深厚,但是,從他對韓馥和公孫瓚的事情來看,其人見小利而忘義,干大事而惜身,色厲膽薄,盛名之下,其實難負,并非成大事之人。
袁術(shù)自視極高而目光短淺,冢中枯骨也,比袁紹更次之。
公孫瓚多次敗于袁紹之手,且在幽冀兩州弄得民怨沸騰,死期不遠矣。
唯有王嵩,征黃巾,戰(zhàn)鮮卑,滅匈奴,從無敗績;收流民,施善政,仁義之名傳遍天下,天下文武英才咸聚,此為天縱之才,乃當(dāng)世名主也。”
“既然如此,王嵩就在城外,何不開城投了王嵩?”張繡問道。
“不可,如此去投王嵩,必被輕視!要投王嵩,也必須先讓他知道將軍的能耐,才會被尊重和重用。待我略施小計,敗他幾場再說!”賈詡斷然道。
隔了一會,賈詡又道:
“不過,函谷關(guān)對王嵩非常重要,無論如何,都要先掌握在將軍手中,奇貨可居,可為最后將軍晉身之階。”
張繡也深以為然,對賈詡佩服得五體投地。
賈詡的謀劃,大致包括以下四點:
1,先變投降為投靠——投降是沒人權(quán)的,被人看不起的;投靠比較有自尊。
2,投靠王嵩,要先打敗王嵩,才能讓王嵩發(fā)現(xiàn)自己的本事,從而得到重用。
3,先準(zhǔn)備一份大禮(函谷關(guān)),不能空手去投靠。
4,至于雙方將士相互浴血拼殺,死傷幾千上萬人,關(guān)他賈文和屁事?那些都是棋子,都是草芥!!身為一個合格的毒士,是不會去憐憫那些人的……。
這才是真正的毒士!隨便獻上一計,便會風(fēng)云色變,血流成河,尸積如山!
于是張繡聽以賈詡之計,親率5000人進入函谷關(guān),同是西涼軍的楊定以為張繡只是回軍關(guān)內(nèi),并未防備。
張繡拿出很多酒肉分給楊定,召諸將校痛飲。在宴席之上,以有心算無心,殺死楊定及其親信手下,盡收函谷關(guān)一萬多西涼守軍。
然后,張繡以手下大將雷敘領(lǐng)5000人,固守函谷關(guān),不許任何軍隊進出。
又按賈詡之計,讓手下親信大將張先,領(lǐng)8000軍隊,藏身在一個山谷之中,等候張繡的命令。
……
王嵩見曹操劫走了皇帝,此戰(zhàn)的第一個戰(zhàn)略目標(biāo)已經(jīng)無法達成,便趕忙執(zhí)行預(yù)備方案??---??控制司隸地區(qū)。
于是,王嵩令張飛領(lǐng)2萬人馬星夜趕往洛陽,控制洛陽城和虎牢關(guān),又令徐晃領(lǐng)1萬人馬趕往氾水關(guān)。
而王嵩自己,則親率2萬5千人在弘農(nóng)城外扎營,與張繡軍隊相持。
王嵩并沒有急著進攻弘農(nóng)城,而是派人前去勸降。
第一天,派去的使者并沒有被迎進城,城門守將回應(yīng)說因張濟將軍戰(zhàn)死,少將軍(張繡)正在為將軍(張濟)舉辦葬禮,三天之內(nèi)不宜見客。
三天之后再去,城上守將說少將軍剛為將軍辦完喪事,悲傷過度,尚未開始理事。
王嵩總覺得有些不安,便對高覽楊奉說:“今夜小心戒備,設(shè)下埋伏,敵軍可能前來劫營。”
一夜無事,并沒有西涼軍出城前來劫營。
天亮之后,使者再去,這次卻得了一個明確的答復(fù):“少將軍明天會接見使者。”
王嵩笑了笑,對身邊諸將道:“西涼軍昨夜未至,今夜必來!”
諸將不敢怠慢,依舊設(shè)好埋伏,等著西涼軍前來劫營。
至子時,天黑如墨,張繡領(lǐng)人潛行到營寨外面,一齊點起火把,殺進王嵩前營。
高覽早有埋伏,待敵軍殺到中間,四面圍著,箭如雨下。張繡死傷一千多人,倉惶退兵回城。
張繡退兵回到城中,賈詡對張繡說,“按即定計劃,再偷營一次,王嵩沒有防備,必勝!”
張繡連忙依計而行,潛回王嵩營寨外面。
且說王嵩諸將見殺退了張繡,都以為今晚不會再有人來偷營。放心大睡。突然間營外喊聲如潮,張繡帶西涼軍再次從同一個地方殺進營寨,四處放火。
并州軍大亂,死傷無數(shù)。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