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姑翾楚正文卷第六百五十五章:沒起色翾楚笑道:“那師爺我再問你一個問題,你說我這修練了好久,也沒見有什么起色,而且一直都沒有什么起色,這次要不是機緣巧合下啊,一下子吃了一只千年人參,恐怕我還飛升不起來呢……”
鐘離權笑道:“為什么練功沒有起色?是修煉的第一步功夫沒有做好!”
翾楚笑道:“那第一步功夫是什么?”
鐘離權笑道:“練功第一步,“明心見性”……”
翾楚說:“什么叫性?”
鐘離權笑道:“性就是先天之心。心性的本體存在形式就是虛無之氣。所以,虛就是心性的唯一特征。人自從有了**的生命以后,通常是被后天氣質所約束,被后天性yu所蒙蔽,被后天恩愛所糾纏,此心不虛的人由來已久了。氣是為心所支配的,精是為神所役使的。心神不能安靜,像烈馬狂馳,像躁猿亂動,精與氣就會消耗殆盡。這就是學習丹功的人下手之初非常重視凝神調息的緣故。”
翾楚疑惑道:“凝神?”
鐘離權笑道:“因為,神不凝就漫散,漫散則游思雜念不斷生發,怎能往一塊團聚并成為煉丹的主帥?所以,只有精神高度集中、團聚到一起,才能達到虛的境界。我們人心的虛,這是本來的天賦之性;我們身外自然太空的虛,那是未生萬物之前的虛無之性。息不能調,就放縱,放縱則導致臟腑、肌膚都由一團由不規則的口鼻呼吸形成的急躁之氣在運行。想讓它凝聚起來,成為制造我們生命的能源和動力,那是很難很難的。只有進行調節,它才能平緩,平緩則中和。”
呂洞賓笑道:“我們人身的中和,是我們人身開始產生以后自然賦予的一種法則。因為它具有指使性,所以稱為命。所謂命,它的形式還是太和一氣。太和一氣與虛無之氣都是一回事。人在未生以前,此虛無之氣懸于天地之間,遍布宇宙,可說是天地萬物的本原之命。對于人來說,也就是真性真命。真性命與天、與地、與人、與物,是合而不分的,是共通的。修煉家要使自己成為神仙,自然離不開這真性真命。要想將生命返歸到本源之處,以達到陰陽不測的神化境界,其實無須尋求別的方法,只要凝神使其安靜,調息使其均勻則可,但不要忘了,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要特別在意,讓它們自自然然,不緊不慢就行。這樣,就會使心神氣息一同進入到最虛最靜的境界。這種虛不是造作的虛。造作的虛只是一種假設空想的虛,真正的虛是自然的虛。”
翾楚說:“虛就虛還有真假?”
呂洞賓笑道:“進入自然之虛,什么天地人物鬼神都能一概貫通。雖說虛,但天地清和之氣自然相投,虛就能實。人之所以能通過修煉成功而參同天地的功能,扶助萬物的化育,其中變化無窮、神妙莫測的原由,就在于這種神之虛得以感清空之氣的投入。這就是所謂虛中有實。如此久久凝聚,自然身心內外會形成剛健中正之象和至純至精的感受。如此去見性,所見真性才能是真性。”
翾楚說:“師爺你怎么說?”
鐘離權笑道:“前面講了見性的功夫,那什么又是明心的功夫呢?心唯虛則靈,心唯靈則明。心能明則一切道理都能兼備,萬事萬物的演化本質也都通曉于其中。這個明徹無瑕的心,不動的時候則浩浩蕩蕩、渾渾沌沌、無知無識、對內無想、對外也無想,感覺上光明洞達、窮極宇宙。但它有一個活活潑潑的命理涵養于其中,可以概括和反映萬象生機。能達此效果,就得了明心之法。明心是為了見性。所以,明心是手段,見性是效果。這手段,用一個口訣,叫做“寂然不動”。然而,性是靈活的,靈活的就有動。所以其效果也有一個口訣,叫做“感而遂通”。感而遂通是心性的靜極生動的自然現象。心性靜極致虛,召感元氣相投。元氣一投,靜極生動,隨感而通。這種通就是真正的神通,遇圓則圓,隨方則方,活潑自由,而不存在任何障礙,好像游龍一樣神妙不測。前人這樣說過,心“靜則為元神,動則為真意”。可見神與意指的是一回事,只是以動靜的關系而分別用神與意來表示罷了。又聽古人這樣說:“心無性無主,性無心無依。”這是說,心是性的表現,性是心的主宰。由此可知,心的作用之所以高明廣大、神妙無窮,全在于性的含量之力。”
呂洞賓笑道:“所以說,明白了人的真心,也就是明白了真性。但性這個東西在人尚未生時,盤旋于宇宙茫茫太空,為元氣。當形成人身之后便是生命的元神,其重要特征是虛而不有。學習者初步下手行功,需要先將這個先天心性放得平平靜靜、活活潑潑,不以有為有,而將它混融托交給虛涵廣大的自然,游蕩于渾莽的太虛之上,這才能夠在體內收伏一身之性火情水,對外釆盜天地的元陽。”
鐘離權笑道:“哈哈哈,乖徒孫你且聽著,久而久之,神自凝定,息自勻調,唯一能感受到的,就是丹田中一點自然天然神息流行于一身內外,人與外部宇宙無一點隔閡,渾然化為一體。”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