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姑翾楚正文卷第七百零章:敬重之心翾楚說:“師父,師爺,你說很多人不信有神,要證明的時候怎么辦?”
呂洞賓笑道:“神是亙古以來永恒存在的,是一個客觀的,不因人的信和不信而發生改變。也就是說你信祂在,你不信他還在!
翾楚說:“那我們要怎么樣去拜神呢?很多人都不信,所以去寺廟都不恭敬,會怎么樣呢?”
鐘離權笑道:“常懷敬重之心……”
翾楚說:“什么才叫敬重之心呢?”
呂洞賓笑道:“我們進入大殿之后,一般不要對著神像拍照,并不是說因為他是文物或者說閃光燈或者過多的二氧化碳會讓這個塑像它的彩色脫落,跟這些沒有關系,跟它的年代也沒有關系,而是出于我們相信有神靈,我們對于神靈的一個基本的恭敬而不得拍照。更不能說,我去跟他合影。一定要懷著一顆畢恭畢敬的心,一顆懺悔的心,一顆謙卑的心來禮拜祖師,禮拜神明!
翾楚說:“確實好多人,去我們靈州高廟,就是使勁拍照……”
鐘離權笑道:“早期的道教沒有塑像,就是一個排位,寫一個天尊圣號,我們存思用的。之后演變成這樣子有形的,可以看得到的,可以瞻仰的塑像。無論他是泥塑的還是玉器做的、木頭雕的,在此時此刻它包含的是人對于神明內心的一種恭敬。也就是說外在的相只是教化工具,為了方便眾生,為了度人用的,是它整個道教的教化方式其中的一個部分!
呂洞賓笑道:“當你心存神明的時候,這個教化就起了作用,心中的神明自然就會和你溝通。能否感應神明,只在一念之間。這一念有感就有應,這一念無感就無應?墒巧癫灰蛉说南嘈呕虿幌嘈哦嬖诨虿淮嬖凇I袷莵児乓詠碛篮愦嬖诘,是一個客觀的,不因人的信和不信而發生改變。也就是說你信祂在,你不信祂還在。信和不信之間所起變化的是感應,當你信的時候,有感就有應,你能得到這個應,無感的時候就無應,但是神的客體它是客觀性的。這是我們在大殿里面不能拍照,不能跟神像合影的一個原因!
翾楚說:“好多人現在車上到處都弄的神像這些,可以嗎?”
呂洞賓笑道:“現在這個塑像比較泛濫,不僅僅是殿堂里面,很多我們的掛件,還有一些工藝品,包括一些雜志、書籍可能都會有神像,通常這些神像、圣像只要看見了,都要起一個恭敬心,不能玷污,不能扔到垃圾筒,不能把它隨意的去折,去踩。在印制這些印刷品的時候,還有做一些工藝品的時候,首先也要考慮的是這一點,我做了這個之后,別人會怎么對待這個神像。盡可能懷著一顆謙卑的心、恭敬的心,既不給自己造業,也不給眾生造業。”
鐘離權笑道:“壇場是一盞明燈,在特殊的情況底下,比如說與天尊合心,為了闡揚大道,得到廟院當家的許可,甚至于是廟院當家的邀請,我們要做一個宣傳的冊子!
翾楚說:“我們要錄一段視頻,我們要把這個廟的歷史,把神像的功德介紹給信眾。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去拍照、攝像。但是之前拍攝的人最好能夠敬個香、磕個頭,把這樣一個來龍去脈給神靈表明清楚。相信神明一定會赦免不敬帶來的罪過!
呂洞賓笑道:“出于弘道的一個需要,為了使周邊的百姓均得利益,把這樣的一個發心說出來。無論是在心里面默默的跟神明說,還是有聲的說出來,神明并不取決于你說的聲音大還是小,有還是無,就在一念之間。你出于自己的方便,你覺得哪一種方式自己更喜歡就選用哪種方式!
鐘離權笑道:“但是一定要尊敬神明,要相信有神,這畢竟是神的家,神靈往來之所,大眾是因為這樣的一個信仰而聚攏,朝來昔往無數的修真之士,在這里堅守著這樣的一個地方,維護著這樣的一個壇場,大家是因為這樣的一個茫茫宇宙中的一盞明燈,用生命相繼來維持它。所以這樣的一種宗教氛圍,它的宗教屬性不能破壞。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翾楚說:“自古道、醫不分家,道教的許多祖師、先賢如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養生方面的大家!
呂洞賓笑道:“道教之養生雖以修道為目的,但養生文化所適用的群體卻不限于道教的修行者,它本身包含許多簡便易行、適合現代人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值得深入挖掘、給現代人的身體調養帶來福音!备匾氖,道教的養生是形神兼顧的,在葆養人身機體的同時又注重精神心理的調養:一方面它以豁達的姿態看待“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另一方面它要求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積德累功,慈心于物”。這樣的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能為人們紓解許多不必要的心理壓力,遠離精神困擾。道教的祖師、先賢們留下的豐富養生智慧,勤勤習之,可以兼養形神,使人們心神安寧,健康長壽!
翾楚笑道:“生死和長壽一直都是對立的……”
鐘離權笑道:“死,本是自然界中最正常的現象,但于個體生命而言卻意味著終結和毀滅。死,以及死后靈魂歸往何方,這是每個宗教都要解釋的問題,道教亦不例外。莊子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其修得長生不死、羽化登仙者自然逍遙帝鄉,與神仙為侶;對于修道未成或者未修道之人,亦可根據其在人世之善行、功德逐步升遷至仙班;其中“至忠至孝之人,命終皆為地下主者,一百四十年乃授下仙之教,授以大道”。”
呂洞賓笑道:“呵呵,仙道貴生,鬼道貴終;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兇!泵鎸ι,以超脫之心態、精進之修行、卓著之善功,使個體生命遵大道而行,是道教的先賢給予我們的啟示。草木一秋,人生似寄,珍惜當下,把握今生,惟愿此生無憾,歲月靜好。”
1秒記住愛尚: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