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簪笑道:“在講述鐘離權、呂洞賓二師,點化轉世白鶴韓湘的故事時,也有關于“試”的內容。”
翾楚說:“哦?韓湘子還轉世化白鶴了?”
碧玉簪笑道:“嗯,“棄家緣湘子修行,化美女初試湘子”,就是鐘、呂二仙令山神、土地化美女相誘,試韓湘是否尚存色心;
“虎蛇攔路試韓湘,妖魔遁形避真火”,則是以蛇虎鬼判等妖魔來試湘子有無“懼心”。通過種種考驗,韓湘被證明已具道心,擺脫了世俗束縛,方得見鐘、呂二仙,被授丹道。”
鐘離權笑道:“道教倫理作為一種宗教道德,具有較濃的“出世主義”色彩。所以它雖然以世俗道德為基本內容,但必然又要在許多方面表現出超越世俗道德的宗教特性來,甚至與世俗道德觀念形成沖突和矛盾。《東游記》第二十四回“云房十試洞賓”中,“試”的內容除了前面提到的《飛劍記》中“七試”外,還加入了“見家人病死,不悲不怨”(第一試),“篤信道師,以死試丹”(第八試)等內容,這些明顯是超越世俗道德觀念的宗教倫理內容。”
翾楚說:“明代文學作品中呂洞賓的形象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展示了一種積極的“入世”精神,體現了一種對現實社會的強烈關注和主動介入的態度;另一方面,他的形象中又有強烈的“出世”色彩,認為人只有去世離情才能修仙證真。“黃粱夢”的故事實質上反映的就是“修仙”與“入世”間的強烈沖突和不協調。而明代通俗文學的作者將這個故事大量引入其作品就是在宣傳一種對現實的失望和放棄態度。
其實,呂洞賓文學形象的二重性正是道教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基本沖突的反映:以個人修仙為目標的道教應該如何與世俗社會中民眾對道教和道教神仙的實際祈求相適應和協調。也就是說,個人的“成仙”目標與民眾渴望“得救”的社會心理如何協調。”
鐘離權笑道:“宋元時期的道教由于重視“內丹”修煉,因此對修道者“去欲制情”要求尤甚。這使道教,特別是全真教具有較濃的“禁y主義”色彩。
實際上,道教“內丹”修煉及“心性”修煉皆以“去欲守靜”為基本目標。全真道就認為,人只有摒絕欲望才能“明心見性”,也才能成仙正真。全真教經典《重陽全真集》卷二《唐公求修行》就說:“修行切忌人情,順著人情道不成”,并認為修行者只有“五情六欲都消散”,“脫人之殼,與天為徒”,才能得道。王重陽的《金關玉鎖訣》也稱:“唯一靈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張伯端的《悟真篇后序》也說:人“皆緣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則有患,若無其身,患從何來?”因此,全真道的“內丹”修煉就是要把人的“骨肉耗盡”,認為只有損凡形才能成仙質。顯然,這些反映了全真道濃厚的出世主張和禁欲色彩,要教徒割斷與世俗社會的各種聯系。”
碧玉簪說:“但這樣的主張自然會遇到來自世俗社會的強大壓力。實質上,早在東晉時代,道教的一些“出世”主張就使世俗統治者不滿。道理很簡單,如果人們皆避世而居,入山隱匿,統治者就無人可治了。葛洪就曾經對“隱遁之士,則為不臣”的指責進行過辯解,說:“何謂其然乎!……‘率土之濱,莫匪王臣'可知也。在朝者陳力以秉庶事,山林者修道以厲貪濁,殊途同歸,俱人臣也。王者無外,天下為家,日月所照,雨露所及,皆其境也。”這種辯解顯然是力圖協調仙道與人道的矛盾。但“金丹派”在教義及修煉方法上皆有出世主義和自行修煉特征,所以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種矛盾。
那種隱遁山林,不問塵世是非善惡的修道思想受到廣泛批評。這種由出世到入世修煉方法的改變,實際上是對修仙者盡“人道”,為世俗中人作出道德表率提出了要求。”
翾楚說:“原來是這樣,我覺得這個思想就挺好,大家都不問世事,那神仙都不管,誰來做榜樣呢!”
鐘離權笑道:“宋元以后,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市民意識逐漸在社會中形成巨大的影響力。此時民眾對道教的需求是一種實際的需求,即希望他們信仰的神靈能夠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解憂排難的作用。這種信仰心理不僅促生了許多與民眾日常生活休戚相關的“新”偶像,同時也對道教信仰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道教必須將傳統的“修仙”觀念與廣大民眾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
因此,南宋以后崛起的以全真派為代表的各種道教派別,大都在修道觀念中強調“內修”與“外用”的統一,竭力在“澄心去欲”的“出世”要求與“外積功德”的“入世”精神間獲得一種平衡。”
翾楚說:“那,那些畫符的道士不入世也無法生存呀?”
碧玉簪笑道:“符箓派道士本來就混于市塵,與世俗社會聯系較為密切。就是那些以單修獨煉為特征,有較嚴格的出家制度的“內丹”道派,如全真道,也面臨宗教內部強大的“入世”壓力及各種社會壓力,最后適應于“潮流”。”
鐘離權笑道:“全真道本來有濃厚的出世主張和禁欲色彩,要教徒割斷與世俗社會的各種聯系。但另一方面,全真道又以“真行”來促使教徒外向社會,實踐世俗道德。《晉真人語錄》在解釋“真行”時稱:“若要真行者,須要修仁蘊德,濟貧拔苦,見人患難,常懷拯救之心,或化善人入道修行。”顯然,在全真道的“出世”思想中,也有一定的“入世”色彩。
這種“入世”思想在別的內丹派理論家的言論中得到進一步強調。如被稱為“內丹之祖”的張伯端,就明確反對不理塵務的修煉方法,提倡“大隱”塵世。在《悟真篇》中,他稱:“志士若能修煉,何妨在市居朝”。他本人就是非出家道士。”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