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郎從沒有見過皇家大殯是什么樣子,甚至連聽都沒有聽過,更別說鄭靈和一眾孩子了,好在有禮部官員,從一開始就全程陪同指導,以下是摘自歷史真鑒部分內容,詳細介紹了,宋代皇帝駕崩后的喪葬流程,
皇帝駕崩后,首先由宰臣宣讀遺詔。遺詔又稱“遺制”,是皇帝生前擬定的詔令,用以交代身后事,《宋會要??歷代大行喪禮》和《宋大詔令集》現存太祖至哲宗和孝宗至寧宗,共計十道遺詔。從現存的文獻記載中可得知,每位皇帝的遺詔內容不同,但基本上都遵循著某些規則。
其一,遺詔開頭敘述本人在位時成就,多為掩惡溢美之辭;或稱在位期間竭盡心力,唯恐辜負先皇的囑托;又說明本人患病的原因,理由不外乎是積勞成疾,雖然嘗試過各種可能的醫治方法,但病情始終沒有好轉。
其二,提到繼任人選,形容嗣君的人品,并解釋立嗣原因,其中也不乏溢美之辭,通常稱皇太子的人品極佳,因而選擇他當儲君,“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囑咐新君應尊皇太后為太皇太后、皇后為皇太后、皇妃為皇太妃,并命后妃們不得干涉政事。嗣君“柩前即皇帝位”,表現出皇帝喪禮所具備的意義,不僅只是單純的喪葬禮儀。新君在主持喪禮的過程中,同時也繼承大位,象征政權得以延續。
其三,“諸軍賞給”,遺詔都囑咐嗣君自主辦理,加上現存的相關記載不多,詳細狀況已經不得而知。
其四,關于服喪與陵制,謂“喪服以日易月”、“山陵制度務從儉約”之語見于每道遺詔,其在南宋皇帝的遺制明確規定“無禁祠祀嫁娶”。
最后,在遺詔結尾則訓勉文武大臣,務必輔佐嗣君,使江山社稷得以穩固。
據《宋史》、《宋會要》等相關史料所載,大致可知喪禮過程如下:遺詔宣布后,群臣發哀,之后移班謁見新帝,祝賀新帝即位,并對皇帝和太后表達慰問之意。此后接續一系列的喪禮程序,“臨”是文獻記載中出現最頻繁的字眼。
舉凡皇帝駕崩當日或三日內、大殮成服、小大祥、禫除、朔望、卒哭、啟欑宮、啟奠,群臣都要來,并進名奉慰。從駕崩日算起的二七日或三七日(第十四日或第二十一日)開始,每隔七日,群臣要親往祭拜,四十九日止。
在其他喪禮程序開始之前,由新帝先任命負責喪葬事務的官員若干名,其中最重要的為山陵五使,五使之首的山陵使慣例由宰相擔任,其他有禮儀使、儀仗使、鹵簿使、橋道頓遞使。其次,任命山陵按行使,負責陵地勘察。又,撰陵名、哀冊文、謚冊文和議謚號事,亦各置有大臣負責。
皇帝駕崩后的四至八天“大殮成服”,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大殮”是將亡者的遺體移入棺內,“成服”則是生者按照和死者的親疏、尊卑關系,各依服制穿著喪服,成服后即進入喪期,上自皇帝、下至百姓都必須按照規定穿著不同的喪服。成服日按例舉行祭奠儀式,據載:
有司備祭饌,皇帝就殿上御位、宰臣文武百官就位哭,十五舉音,再拜。皇帝行祭奠之禮,太尉進酒,近臣讀祝文,再拜。太常卿贊導禮畢,皇帝垂帽即御座,群臣奉慰。
皇帝駕崩后的第十二日為小祥日,據載:
所司備祭饌,皇帝就殿上御位,宰臣文武百官就位哭,十五舉音,再拜。皇帝行禮訖,就東間御座。百僚移班奉慰訖,皇帝釋衰服,文武以上并改服布幞頭、布襴衫、腰絰、布袴。
祭奠儀式之后,皇帝和群臣將成服時所穿的喪服換成小祥服。“小祥”本是死者周年祭禮,但宋代皇帝喪禮采“以日易月”之制,即是日數代替月數,故以第十二日為“小祥”。“大祥”是兩周年祭禮,“以日易月”為皇帝崩后的第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大祥日按例也要舉行祭奠,但未見有北宋大祥日祭奠儀式的具體內容。
完成一系列的喪禮儀式和備葬工作之后,待預先選定的葬期來到時,即開始葬禮。“啟欑宮”可視為葬禮的開端,撤除“掩欑宮”時所搭蓋的暫殯之處,啟欑前三日,京城禁音樂。發引日,皇帝服初喪服,于梓宮前行啟奠,升梓宮于龍輴,行祖奠。祖奠結束后,皇帝徒步慟哭,親王、宗室從至城外幄次,梓宮升轝,行遣奠之禮,由宰臣攝中書令讀哀冊。哀冊讀畢,皇帝至大升轝前哭盡哀,稽顙再拜奉辭,退還幕殿。侍中至轝前跪,奏請靈駕進發,山陵使以下進名奉辭皇帝。靈駕發引以后,皇帝釋衰服還宮,群臣出都城外奉辭。大行皇帝梓宮到達陵地后,會先奉安于下宮數日,待司天監選定的吉日掩皇堂。
葬禮結束后,尚有四項重要祭禮,即虞祭、袝祭、祥祭與禫祭。虞祭之禮,乃陵宮掩蔽后,襄事官員奉虞主返京入宮所舉行。分為途中之虞與殿中之虞,共行九次。其間,途中行虞祭的次數,諸帝喪間并不一致。九虞后數日,神主祔廟,行祔饗之祭,為死者與祖先合享之祭禮,時以早先去世皇后升配。
過世滿一周年為“小祥”(此為三年喪的祥祭,以下同),舉行祭奠之禮。通常在小祥日前、后半月禁樂,前、后五日不視事。還有行香、奠酹、至佛寺燒香等儀式。小祥日當天,群臣進名奉慰。“大祥”為兩周年祭禮,細節大致和“小祥”相同。大祥次月行“禫祭”,即除服,次月從吉。禫除和從吉的時間在宋代諸帝喪間并不一致。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