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楊太后身后的趙氏宗老,也為之一愣,表情呆滯,一時搞不清楚楊太后的路數(shù)。
太后,難道你這么快就叛變了?說好的,為這大宋朝留下最后一抹氣魄風(fēng)骨,慨然赴死?
前一刻還言猶在耳的約定,下一刻就若垃圾一般,被拋諸腦后。
盡管心中叫囂,滿腹懷疑,但長期養(yǎng)成的習(xí)慣和生活的閱歷,讓僅剩的幾個老人,明智地閉口不言。
他們相信,太后此舉定有深意,會給他們一個滿意答復(fù)。
果然,不出所料,楊太后的話中藏著后手。
只見其對楊康錯愕的表情,滿意不已,不等其反應(yīng),就繼續(xù)說道:“你說的不錯,皇帝確實是被天雷劈死,眾目睽睽之下,難以辯駁,這大宋江山確實到了盡頭,子孫不肖。”
就在眾人越聽越迷糊的時候,楊太后話頭忽然一轉(zhuǎn),“但老趙家的子孫,雖然庸碌、懦弱、貪圖享樂,但絕不是拋棄百姓之人,所以,他們早有自知之明。
當(dāng)初鼎力支持北伐之戰(zhàn),后又全力協(xié)助與草原民族的戰(zhàn)爭,歷經(jīng)兩代帝皇,目的便是為了消除外患,其后便留下一道圣旨,為天下百姓,擇選一名真正為他們做事的明君。
愿以老趙家的無上權(quán)勢,換取百姓安泰,以解內(nèi)憂,以富百姓。”
“所以!”楊太后話音一頓,目視全場,語氣激昂,“不是你楊康為民請命,推翻舊朝,而是我趙家,甘愿為百姓放棄這大好江山。
否則,你又怎能一路順利回到臨安,勢如破竹地攻入皇宮,當(dāng)我大宋的其他兵將,都是軟柿子不成?”
幾位宗老聽得涕淚橫流,百官聽得羞愧難當(dāng),禁軍統(tǒng)領(lǐng)難以置信,楊康和場中兵將為之震動,一時訥訥無言。
隱匿在一旁的李天生,嘖嘖稱奇,對楊太后的這番言語,真心佩服,以退為進,先抑后揚。
既承認(rèn)皇帝被雷劈死的事實,又拋出趙氏知曉江山易主的事實,后又指出趙家皇帝早有準(zhǔn)備,將趙家江山拱手相讓,給為百姓謀福的明君。
這一番,不過是象征性地的抵擋一二。
這話一出,場中這么多人在,定會傳出去,屆時,占據(jù)大義的將是趙氏,在已成定局的事實面前,留下一個好名聲,博一波贊揚和同情。
百姓可不會計較,究竟誰對誰錯。他們只聽與自己有利的言論,只會同情弱者。
到時,與成功上位,執(zhí)掌大權(quán)的楊康相比,強弱顛倒,處于劣勢的趙氏,將更加惹人關(guān)注。
至少在明面上,趙氏宗族子弟的安全,又多了一層保障。楊康作為新君,為天下考慮,不得不放棄、甚至保護趙氏宗族子弟。
最次的也是睜一只看,閉一只眼,任由趙氏子弟生死隨意,不加干涉。
而楊太后的這一反擊,又含有一層引出那份圣旨的意思在內(nèi),他人可能不懂,但楊康和李天生心知肚明。
逼得楊康不得不心里含淚,臉上露笑的“心甘情愿”地接受。
畢竟接受上代皇室的禪讓,是美談,是正統(tǒng),無人再會譏諷,楊康來路不正。
而若是楊康不接受,在這場面中,即使其之前做的再多,暴力上位,終究要受世人詬病。
故而,他需要楊太后“背書”,至少經(jīng)此一幕,表面上,無人敢在明面上置喙,楊康得位不正。
至于文武百官,一些被蒙在鼓里的人,自然不敢多加妄言,另外一些,雖然有所猜測,但明哲保身,即使要出力,也不會得罪死其中一方。
裝傻、附喝,才是明智的生存之道。
而一些手握兵權(quán)的將領(lǐng),一個個都呆在自己府邸,不去摻合,自然不會反駁,待到事情塵埃落定,自然不會多嘴。
此刻,場中
見眾人無從反駁,尤其是楊康一副恭聽教誨的模樣,楊太后心中不得不承認(rèn),眼前這小子,確實比趙氏子弟,更識時務(wù),懂進退,知形勢。
一時有些意興闌珊,只想快些完成此事。
所幸在言語占據(jù)上風(fēng)后,見好就收,懶得多言,直入主題,“故而,先帝和皇帝在世時,曾留下一道圣旨,里面寫有下任帝皇的名選,只是這道旨意,被交予了那位青山仙君,想來,帝都發(fā)生如此大事,那位心懷天下的仙君,肯定不會錯過。”
如果說,楊太后之前的話,在眾人心中掀起波瀾,那么,此刻,她的話,就猶如一塊巨石砸入水中,濺起大片水花。
將眾人澆得全身浸濕。
只是,不知或許是為了報復(fù),膈應(yīng)一下躲在暗中的李天生,這位大宋朝最后的太后,在提及心懷天下四個字時,語氣加重,牙齒緊咬,破有幾分咬牙切齒的味道。
只是因為消息,太過震撼,故而只有李天生、楊康等少數(shù)人,聽出了其中的譏諷。
只不過,如今都不會與其多加計較。
而就在楊太后話音剛落的當(dāng)口,伴隨著一聲清脆的鶴鳴,天邊一人一鶴飄然而至,青衣、白鶴,飄動的衣袂,飛舞的長發(fā),飄渺的云霧。
這一幕盡數(shù)落入皇宮眾人眼中。
白鶴身上,那道清晰的身影,就猶如臨凡的謫仙,乘奔御風(fēng),出塵卓然。
尤其是隨著腳下白鶴獨自飛去,在上空盤旋舞動,李天生虛空踏立,不借任何助力。
就那樣站在哪里,仿佛整個天地的中心,更是引得場中眾人矚目、驚嘆。
望而生畏,一些來不及逃走,躲在一旁的宮女內(nèi)侍和一些意志不堅的禁衛(wèi),更是不由自主,認(rèn)為天仙將世,下意識地跪倒在地。
“神仙下凡!”
“神仙下凡了!”
……
朝中文武百官,在場的太后、宗老,兵將武士,雖然不及前者愚昧,但也震驚異常,目瞪口呆。
這一幕活生生地就出現(xiàn)在眼前,無有任何摻假的嫌疑,更是令他們心頭震動。
越是養(yǎng)尊處優(yōu)的人物,越是希望自己活得更久。
這些人雖不至于一下子昏了頭腦,但心中的震撼,不比普通人來的少,反而更加強烈。
想到的更多,想得到的也更多。
他們當(dāng)中,有些人聽說過李天生的名頭,有些還曾在北伐軍中混跡,對于這位青山仙君的大名如雷貫耳,一些上了年紀(jì)的人,還曾與其有所一面之緣。
但如今看到李天生青春依舊的面孔,心中的震撼,前所未有的強烈。
認(rèn)定這位仙君,得了長生,懷疑其是真正的仙君轉(zhuǎn)世。
在眾人當(dāng)中,楊康和洪七公等人,心中的震驚最為強烈。
他們都是武林高手,尤其是后者,更是蓋壓當(dāng)世的高手,一身武功爐火純青,登峰造極。
尤其是在最突飛猛進的年紀(jì),提前修習(xí)了《九陰真經(jīng)》,資質(zhì)進一步改善,武學(xué)見識拓寬,經(jīng)過二十余年的潛修,又經(jīng)白駝山那一戰(zhàn)中,禽蛇相斗,師法自然的機緣啟示。
一身武功相較起原著,更是高明數(shù)倍,已是當(dāng)世的絕世高手。
因此,對于李天生踏空而立的舉動,才越發(fā)吃驚,他們比場中任何人都知曉其中的難度。
“仙君!是仙君!”
“可是那位曾經(jīng)助力北伐的仙君?”
“沒錯!就是此人!”
“踏空而行,虛空凌度,當(dāng)真是不可思議。”
……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場中百官、楊太后等人面色復(fù)雜,楊康、洪七公等人心情激動的時候,李天生的聲音,悠悠在眾人耳邊響起。
空間雖大,然而聽在諸人耳中,卻異常清晰。
“宋寧宗和皇帝在世時,曾與本座立下約定,待外敵平定,皇帝崩逝,為百姓計,將禪讓皇位于有德之人,并與本座做個見證。”
說著,李天生自袖袍中,掏出一張折疊整齊的明黃色綢緞,將其攤開,繼續(xù)說道:“楊康,抵御外敵,屢建奇功,護百姓安危,于苦寒邊關(guān),苦熬六年,勞苦功高,心懷百姓,為天下蒼生計,是擔(dān)當(dāng)重任的不二人選。
為此,本座在皇帝崩逝之前,曾特意入宮,與皇帝商議,特地完善了這道禪位旨意,如今特交予你,望你能承繼大統(tǒng),建立新朝,開辟出一個明朗乾坤的繁榮盛世。”
話畢,李天生運轉(zhuǎn)真元,托舉這錦帛,將其平穩(wěn)地送到楊康手中。
一旁,聽得此言的楊太后,面色一黑,看著面不改色的李天生,對他這冠冕堂皇,睜眼說瞎話的本事,也是欽佩不已。
這道禪位旨意,早就寫好,名字也早就被對方填上,這五年,他更沒有出入皇宮,與皇帝交談。
但如今說出,加上李天生這身神鬼莫測的功夫,即使沒有,也不得不讓人懷疑,畢竟,這樣一個人,要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皇宮,再瞞過眾人,發(fā)生點什么實在太過簡單。
尤其是圣旨的出現(xiàn),場中的文武百官除了為首的幾個宰輔,象征性地快速看過意外,就恭敬地交還楊康,再無言語。
對方對楊康的態(tài)度,也讓場中眾人看得明白,這圣旨貨真價實,不存在捏造的可能。
不過,為首幾個位高權(quán)重的重臣,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速度,也令眾人稱奇。
“太后……這……?”
大宗正和禁軍統(tǒng)領(lǐng)見此一幕,紛紛看向楊太后,希望她能表態(tài)。
不過,前者是心中不忍,抱著最后一線希望,希望能在臨死前,再膈應(yīng)對方一番。后者是心有不甘,不愿臣服在楊康腳下,將楊太后當(dāng)作最后一根稻草。
渴望其能壓過楊康一頭。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