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昶笑道:“我的意見正與妹子,相反,可能才是虛偽的,什么才是現(xiàn)實的呢?難道面對自己內(nèi)心的追求就是虛偽的嗎?誰又和這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樣,隨波逐流,做一個俗氣庸俗又斤斤計較的人,才不是虛偽嗎?”
天歌心想,這孟昶說的也是有幾分道理,這世上其實本沒有什么虛偽,可真是只不過人們拿現(xiàn)有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去評判別人的生活目標(biāo)和追求,才有了虛偽和現(xiàn)實兩個詞,不然的話沒有參照物又哪來的虛偽和現(xiàn)實呢,所以他說的確實是有道理。
還真是不能那世俗的標(biāo)準(zhǔn)去,評判我們內(nèi)心真是存在的追求,只要這個追求這個夢想,不耽誤別人的生活起居,又與他人何干。
天歌笑道:“大叔,說的實在是太有道理了,我甘拜下風(fēng),就是這隱士到底是什么人呢?”
孟昶笑道:“那,“隱士”,就是隱藏起來的“士”。而“士”必須是有知識、有追求的高級知識分子,就是“文化精英”,要是大字不識的文盲住在山林里,那不是隱士,估計不是山民就是土匪。”
天歌說:“大叔,這話我可不愛聽,什么山名就是土匪,難道不識字的人就不可以作為隱士嗎?”
這人還真是有階級層次的思想,也難怪他會有這種階級思想呢,他本人就是一國之君,又是歷史上算得上名字的小皇帝吧,在皇帝眼里沒有階級之風(fēng)又有什么之風(fēng)呢?人都是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吧。
要是這么說話啊,天歌就不認(rèn)同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見得,不認(rèn)識字的人就沒有什么追求和理想了。
小蘭笑道:“隱士文化在中國源遠(yuǎn)流長,據(jù)說最早的隱士是堯舜禹時代的許由和巢父。這是兩個“牛人”,特別是許由,“牛”到堯帝到處找他,要把天下讓給他。許由不僅“牛”,估計還有“潔癖”,聽到堯帝“很庸俗”地讓他當(dāng)?shù)弁醯氖拢X得耳朵被污染了,趕緊去水邊洗耳朵。果然是隱士啊,一般人對領(lǐng)導(dǎo)的話都是洗耳恭聽,許由是洗耳不聽。另一個隱士叫巢父,聽名字就能知道他家在哪里——他是住在樹上的。巢父正牽著牛要到河邊飲水,得知許由洗耳的原因之后,覺得堯帝污染了許由的耳朵,許由的耳朵又污染了小河,他趕緊把牛牽到上游去飲水。”
小蘭笑道:“還有一個故事,“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唐朝詩人賈島去找隱士,一直找不到,問童子,童子也不知道隱士躲在哪個白云縹緲的地方曬太陽呢。”從許由的故事和賈島的詩中,我們可以梳理出隱士的一些特點。
又說:“第一,隱士是身懷“高才”的人,所以又叫“高士”。他們必須是身懷絕技的世外高人。金庸小說中,武功最強(qiáng)的人往往都是隱士。獨孤求敗、風(fēng)清揚(yáng)、一燈大師等隱士,哪個不是江湖絕頂高手。而那些登上武林之巔的一代宗師,最后也告別江湖的刀光劍影。楊過創(chuàng)立了“黯然銷魂掌”,隱居了;張無忌“九陽神功”等四大蓋世武功為一體,隱居了;令狐沖習(xí)得“吸星大法”,誰不服就拿“吸星大法”去吸他,成了武林第一,隱居了。總之,隱士的第一個特點必須是最牛的人。”
第二,隱士是藏起來不見人的。《三國演義》中,劉備三兄弟幾次去找諸葛亮,兩次都沒有見到人,最后一次見到了,還得等他午休結(jié)束才能進(jìn)去見面。這就是隱士的“范兒”,要是一次就找到了,諸葛亮也沒有“矜持”一下就跟劉備出山了,那簡直丟了隱士的面子。隱士一般是生活在山林中,獨享山水田園,要是一大幫人住在一起,那是度假村,而不是隱居處。
第三,真正的隱士不會出去當(dāng)官。他們追求內(nèi)心的和諧,世界如何,天下怎樣,與他無關(guān)。
第四,隱士的行為和常人不一樣,他們總有一些奇特的愛好和脾氣。魏晉時代涌現(xiàn)了一大批隱士,他們大都有相同的愛好——“沒事服藥”和“長嘯當(dāng)歌”。倒不是說他們病了,他們其實是想長生不老坐地飛升,就服用“丹藥”,就像吸毒一樣,整天把自己弄得神神叨叨的。“長嘯”就是沒事躲到樹林里,氣沉丹田鬼哭狼嚎。這是一個很好玩的群體,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讀讀《世說新語》,有你想不到的精彩。
天歌說:“是從故事的角度來說明,飲食這個問題,可是本來是誰最先稱作隱士的呢?”
小蘭笑道:“《辭海》釋“隱士”是“隱居不仕的人”,沒有強(qiáng)調(diào)“士”,實在是不精確。《南史·隱逸》云:隱士“須含貞?zhàn)B素,文以藝業(yè)。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而且一般的“士”隱居怕也不足稱為“隱士”,須是有名的“士”,即“賢者”,《易》曰:“天地閉,賢人隱。”又曰:“遁世無悶。”又曰:“高尚其事。”……是“賢人隱”而不是一般人隱。質(zhì)言之,即有才能、有學(xué)問、能夠做官而不去做官也不作此努力的人,才叫“隱士”。《南史·隱逸》謂其“皆用宇宙而成心,借風(fēng)云以為氣”。因而“隱士”不是一般的人。”
又說:“真隱士的人格特點是尋求詩意的棲居,是人性的一種回歸,是對仕隱情結(jié)的一種解脫。如老子出關(guān)歸隱,孔子周游列國累了,便說沂水春風(fēng)“吾與點”,莊子看慣了大小諸侯爾虞我詐,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遙;陶淵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假隱士的社會角色是官迷、財迷、名譽(yù)迷。安貧樂道,就是隱士高潔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征。例如,東晉大隱士陶淵明在窮困潦倒時,就唱:先師有立訓(xùn),憂道不憂貧,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五成顏。隱士從來都是貧困的,但其精神卻是富有的。有了做人的精神,你便有了做人的骨頭。”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