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已經學會發言舉手,小雨就舉手道:“小姨,我也會燒火。”
李紅巖走過去摸摸她的頭:“不用你燒火,你和大奎、衛東照顧好弟弟妹妹,看著他們畫畫寫字,待會兒小姨過來評價,畫的好的、寫得好的有獎勵哈!”
小雨被委以重任,很興奮地點頭答應。
聶晨和他的同學也湊到孩子們身邊來,看著孩子們作的畫,還有寫的字,都露出些意外之色來。
聶晨笑著抬頭看向李紅巖,道:“你這是辦起了暑期幼兒班嗎?以后再見你是不是要稱呼紅巖老師呢?”
李紅巖對他這種自來熟的態度有些抵觸,卻盡量保持著客氣道:“都是自家孩子,一家人都忙,就我閑著,看孩子罷了。”
聶晨似乎沒感受到李紅巖的冷淡,仍舊掛著微笑,站直身子打量著李家的院子:“你們家收拾的很干凈,沒有像很多農家一樣,進門就是廁所和豬圈,整個院子都臭氣哄哄的。”
李紅巖就笑了:“也有的,不過是放在屋后去了。農村人種地可指著那些肥才能讓莊稼長得壯多打糧食呢,臭點兒怕啥,比起餓肚子來強多了。”
和聶晨一起來的青年叫黃景秋,是蘇省人,他看見號稱省大第一才子的聶晨被李紅巖懟的啞口無言,忍不住撲哧一下笑了,又連忙抬頭看天,來掩飾自己的失態,卻看見房頂上立著一個個捆好的‘柴禾’,不由疑惑道:“你們為什么把柴火堆在房頂上?”
不用李紅巖回答,張檬順著他的手指看向屋頂,隨意道:“哪里是柴禾,那是芝麻,放在屋頂上曬干了,才能打芝麻呢!”
黃景秋仍舊有些不明白,繼續問為什么送到屋頂,農民打糧食不是都在場院里嗎?
李紅巖就道:“芝麻產量小,又是精貴之物,而且,需要半個月甚至二十多天才能把所有芝麻收獲干凈,在場院里不方便管理,還容易糟蹋了。”
黃景秋若有所思地點點頭,終于不再詢問。
李紅巖讓著兩人再次落座,她走去廚房看,就見靳小玲已經把水燒得冒起了濃密的熱氣,眼看著要開了,她進了堂屋端了茶盤出來,沖了一壺茶端上去。
張檬并沒有陪坐招呼聶晨兩人,而是在另一邊的樹底下看著孩子們畫畫寫字,不時地回答一下這個的問題,再指點一下那個的錯誤。
李紅巖倒了兩杯茶示意兩個‘客人’:“聶老鄉,喝口水解解渴。”
茶壺茶碗子一端出來,聶晨就掃了一眼,見一個粗瓷大肚子茶壺,明顯用舊了,茶壺蓋還用線拴著,配了六七個茶碗子,并不是一套,有的已經摔了把兒,有的摔了豁口,卻都刷的干干凈凈的,哪怕豁口處也沒有茶漬污漬。
聶晨毫不猶豫地接過了茶碗,看著茶杯里的淡黃色茶水,吹了吹,抿了一口,笑道:“花茶的味道很香。”
李紅巖對他的觀感略好了一點,微笑道:“莊戶人家沒什么好茶,將就喝點兒解渴吧。”
黃景秋本就對土坯房農家院里端出來的茶不抱希望,看聶晨喝他也品了一口,除了一股子茉莉花味兒,茶底子的味道又澀又苦的,他微微皺了皺眉頭,就把茶碗子又放下了,不肯再喝。一邊驚訝看著,最講究的聶晨居然神色不動地,一口一口把一碗茶喝完。
李紅巖給聶晨添了茶,隨即問他們的來意。
聶晨就說,他們是來采風的,看一看全會之后的農村新面貌,然后回去做一個暑期農村調查報告。不等李紅巖再問,就說他們一路從省城到了鳶城,又從鳶城的丘陵地區,來到了大平原的黃河口,想著看一看不同地區的差異。
黃景秋也在旁邊補充,說一些他們采風途中遇見的事,有一個山村還不知道外頭的時事更迭,還在搞批判和斗爭,還一天三遍的唱歌、宣誓;還有一個村子則死死的限制著社員的家庭副業和自留地;還有一個村繼續搞大食堂……當然,大多數村子都已經感受到了政策的變化,放寬了自留地和家庭副業,甚至有那么一兩個村子,以自留地之名把大部分土地都分了,只留下一小片做樣板田,應付檢查組的。
李紅巖自己捧了一杯茶,默默地喝茶默默地聽著,直到那兩個人說得嘴巴發干,連黃景秋也沒忍住一口氣喝了一杯快放涼的茶水后,聶晨開口詢問:“既然到了你們村,紅巖同學能不能帶我們去看看你們村的特色啊?”
李紅巖這時才開口:“我們村沒什么變化,大家伙兒還是跟著生產隊上工、下工,辛辛苦苦、但也安分守己地過自己的日子,實在談不上什么特色呀。”
黃景秋就道:“我看你們村里精神面貌都不錯啊,來的路上,還碰到了有人放羊,羊群白花花一片,可不少,得幾十只吧!”
李紅巖道:“生產隊里的羊啊,有什么問題嗎?”
聶晨隱約察覺到了李紅巖的抵觸和防備,抬手攔住還要說話的黃景秋,呵呵一笑道:“你們村子干凈整,又美麗如畫,這就是特色嘛,咱們隨意轉轉看看吧。”
李紅巖沒辦法推托,只能拿出幾頂斗笠來,黃景秋連連擺手拒絕,倒是聶晨沒有推拒,接過去戴在頭上,還說涼爽多了。靳小玲也接了一頂戴著,跟著李紅巖一起,陪著兩位‘裁縫’出了門。
一邊走她還一邊想,這兩位之前說是紅巖的同學是撒謊嗎?不然,為什么又說自己是裁縫?
李紅巖帶著兩人從小李家出來,往大隊部的方向走,一邊給他們介紹:“我們大隊分七個小隊,我們五小隊和七小隊單獨住,其他五個小隊混住在一起……這個水庫引的黃河水,是飲用水源,不允許飲牲畜、洗衣和下水,我們五小隊和七小隊有水井,吃井水,東屋子幾個小隊都吃水庫的水……那邊是大隊部、小學,隔著條小河的是曾經的知青點……”
黃景秋疑惑地問:“曾經的知青點,你們大隊里已經沒有知青了?都回城了嗎?”
李紅巖瞥了他一眼,淡淡道:“去冬有三名知青考上了大學,其他有回城參加工作的,也有回城備考的,據說,今年夏天又有兩名知青考上了大學。”
黃景秋又問:“你們大隊一共多少知青?”先后考上五個大學生!
李紅巖連看都不看他了,道:“去年春是十二名,其中三名陸續招工回城,剩下的九個人,出了五個大學生,其他四個據說都找到了工作,今年夏天考上大學的兩個,是最后牽走戶口和糧食關系的。”
就連錢云萍也通過嫁人的辦法,找到了工作回了城,其他人家里多少都能幫點兒忙,活動活動,加上政策松動,都順利回城了。
聶晨微微皺了皺眉,擋住黃景秋,微笑著開口:“我注意到,咱們大隊的土壤有很大部分是沙質化的,是黃河故道嗎?”
當年黃河河道不定,滾過來滾過去的,幾經變動,若是說起來,整個黃河三角洲都能稱為黃河故道。聶晨和黃景秋一路采風,也見到了不少沙土地,都是當年黃河泛濫遺留下來的。
“是。”李紅巖點點頭,“我們小隊向南的土質屬于紅壤土,從水庫向北,土壤沙化越來越嚴重,一直到后邊的兩個村子,都是完全的沙土地。比較適合種植花生、地瓜這些作物。”
李紅巖邊走邊給兩人介紹,征詢過意見后,沒去村子里,而是向后邊的田間走去。
王喜林是七小隊的小隊長,他十幾歲上娘就得病去了,老爹王和平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如今,王喜林也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孩子,不用老爹再去小隊上工掙工分,王和平閑不住,就在一片自留地里種起了西瓜。
王家屋子地處一大片沙土地中,土質完全沙化,存不住水肥,但比較適合種植一些耐旱怕澇的作物,比如花生、地瓜,又比如甜瓜、西瓜。王和平祖上就擅長種瓜,種瓜有訣竅的,一樣的種子、一樣的田地,他伺候出來的西瓜就又大又甜,模樣兒也周正。
黃景秋看著地里一個個草窩棚,不解道:“為什么地里堆了那么多樹枝……哈,我知道了,那是柴垛對不對?”
他生在江南長在江南,本就對北方的風土民情不了解,加上南陳大隊這邊搭的草窩棚比較有特色,把地面挖低一塊上面用樹枝干草搭成尖頂,地面部分比較矮,不了解的人看了,還真想不到是能住人的小房子。
靳小玲卻是知道的,一直沒能搭上話的她,這時笑著主動帶著黃景秋去看:“我帶你到跟前看看就知道了。”
李紅巖和聶晨落在后邊,她微笑著招呼一聲,也一起跟了上去。
遠處看著就是一些樹枝子搭在一起,到了近前,就能看到有一面留著‘門’,上邊用樹枝搭了門楣,但只有一米二三的樣子,人要進去,需要彎腰低頭,而且,進去還有用磚磊的兩道臺階,下去后,整個草窩棚底下,也就兩三平方的樣子,底下鋪著干草、蒲草苫子,再上邊一般還會鋪一層褥子,蒲草苫子隔潮效果極好,有了它,加上沙質土壤極好的排水性,窩棚里并不會太潮濕,反而因為接了地氣,窩棚里會比外邊涼爽不少,即便三伏天在這里睡,也不出汗。
靳小玲帶著黃景秋進去參觀了一遭,李紅巖讓著聶晨也進去看了一遍,她卻等在外邊,聽著黃景秋在下邊連連贊嘆好涼快,好舒服,好奇思妙想……
李紅巖有些無趣轉回頭,看著眼前這一片西瓜,因為到了夏末,其他很多瓜園都摘的差不多了,瓜蔓兒很多都收拾了,準備種秋菜,眼前這一片瓜地里,卻仍舊枝葉綠瑩瑩鮮靈靈的,綠色的葉片下邊,隱約能夠看到一顆顆大西瓜,像隱在葉子底下的大珍珠,渾圓飽滿,個頂個長得漂亮整齊。
“是紅巖丫頭吧?”一個老漢笑呵呵地打招呼。
李紅巖回頭看,笑著叫人:“原來是王伯伯的種的瓜,我剛剛還在想,誰種的瓜這么好,看著比王伯伯的也不差了……”
“小丫頭上了大學,這小嘴是更甜了。”老漢笑得臉上的皺紋像盛開的菊花,黝黑的臉滿是慈愛,他朝李紅巖招招手,“紅巖丫頭,來,讓我看看,我教你的挑瓜竅門兒還記得不。”
李紅巖笑嘻嘻地走過去,一邊走,一邊看著一顆顆西瓜,瞅著花紋顏色比較淺的,才會俯身拍一拍,看一看,片刻,她指著其中一顆瓜道:“伯伯留的瓜種我就不看了,這一顆,我覺得也算不錯了。”
不知何時,聶晨和黃景秋、靳小玲也從草窩棚里走出來,看見李紅巖就那么走著掃一眼,居然就說挑好了西瓜,別說聶晨和黃景秋不敢置信,連靳小玲也覺得她托大了。
“紅巖,你都沒怎么看,更沒上手敲敲,咋就能確定這顆瓜是好的?”靳小玲邊說,一邊也俯身輕輕拍了拍李紅巖挑好的瓜,聽得砰砰響,卻沒聽出什么來。
李紅巖看她一眼,低聲道:“信我。”
王和平老漢看著李紅巖一臉信心滿滿,都沒用再看,就哈哈地笑起來:“小丫頭還算沒學熊瞎子,掰一個丟一個!”
話未說完,老漢彎腰,手一動,就把西瓜摘在了手中,單手捧起來,輕輕掂了一下,然后大步朝著窩棚走過來:“走,這么說也看不出好歹來,咱們切開嘗嘗就知道啦!”
李紅巖嘿嘿一笑:“王伯伯的瓜我可是念了將近一年了,這回終于能解饞了。”
王和平笑著道:“你放假晚,第一茬早摘完了,這是第二茬頭一個瓜,這個若是熟透了,第二茬瓜也就可以摘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