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云起看得正在興頭,田老師那爽朗溫悅的慈音,忽然在辦公室里響起。
“云起,老師給你找了點好東西,你可以拿著一起看看,說不定…后面寫出來的觀后感啊,鐵定跟你之前所想,大不相同呢!”
急切而歡快的腳步聲,也逐漸由遠及近。
待田老師走近,云起側(cè)頭看她,才看到田老師獻寶似的遞給她兩張打印出來的A4紙。
云起疑惑地接過,觸感雖不及素錦紙柔軟,卻帶著一絲熱熱的暖意。
“田老師,你不會……是剛剛特意去幫我找來打印的吧?”云起詫異地睜大了眼,她沒想到田老師居然會這樣做,太意外了。
本來不責怪她,讓她繼續(xù)看書,只是“懲罰”她寫觀后感,就已經(jīng)讓她很感動了。
沒想到…沒想到,田老師居然還這么細心地去把有關維特這部作品的主題和藝術特色以及當時下的作品影響,一起打印了出來。
還這么……不聲不響的。
云起不禁鼻頭一酸,看向田老師的眸中,眼眶處幾縷濕潤在齊齊打轉(zhuǎn),握著紙張的手也不自覺用力。
“哎呀,你這孩子……”
“這沒什么啦,老師剛好要去辦公室弄點東西,就順便啦。”
“不要哭呢,你只要好好地寫觀后感,那就是對老師最大的感謝啦,”
“好不好?”田老師用她特有的溫潤嗓音哄著云起,就像對自己的小孫女一樣。
揉了揉她柔順的短發(fā),讓她繼續(xù)看書,等會得上課了呢。
云起努力地吸了吸鼻頭,盡力讓自己克制著這種情緒的顯現(xiàn),因為…她,真怕自己會哭。
她抬眸對上田老師溫和慈祥而隱含期待的目光,慢慢展開一個燦爛的笑容,然后鄭重地點了點頭,說道:“我會的。”
謝謝田老師。
您…真的很好。
見此,田老師唇邊的笑意也漸近擴大,點著頭回以一笑。
輕柔地拍了拍她的肩,讓她加油,便輕步走出辦公室。
云起目送她離去,直至田老師的身影消失在六班的轉(zhuǎn)角處,才轉(zhuǎn)回頭看向自己手里的A4紙。
只見那兩紙上,打印著:
“
1、作品主題
《維特》雖然描述的是一個少年的愛情故事,但是其本質(zhì)體現(xiàn)的是對封建勢力的反抗,這是對歌德所生活的時代的生活本質(zhì)最真實的反映,同時還體現(xiàn)了狂熱突進的時代精神,是德國絕大多數(shù)進步青年的心戀體現(xiàn)。
在維特身上體現(xiàn)了歌德的世界觀、宗教觀、審美觀,以及他對德國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期望。維特所向往和追求的正是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維特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定向了悲劇的結(jié)局。他的悲劇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同時還是階級的悲劇和社會的悲劇。《維特》所描述的絕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悲劇愛情故事,而是深刻地揭露了18世紀德國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對德國普通階級人民的壓迫和摧殘,人們的精神和思想都處于一種壓抑的狀態(tài),苦悶的內(nèi)心渴望獲得解放,但是又由于自身的軟弱性而普遍存在的消極、頹廢情緒的生活狀態(tài)。而維特就是這個時期德國的覺醒青年,他對人生和社會都有著深刻而清醒的認識,對現(xiàn)實的不滿和憎惡讓他充滿了攻擊性,但是斗爭力量的缺乏又使他感覺力不從心,這種矛盾深深的折磨看他,讓他的情緒從激憤、焦慮逐漸轉(zhuǎn)變?yōu)閼n郁和苦惱,直至最后感到絕望,通過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方式與這個丑惡腐朽的社會做了徹底的決裂。他的死不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他對自己和社會的關系沒有認識清楚。《維特》以一種特殊的藝術方式對社會的腐敗現(xiàn)象進行了揭示,并對造成這種社會弊病的根源進行了揭露和抨擊,是整個時代的痛苦和憧憬的縮影體現(xiàn)。
在愛戀綠蒂的過程中,維特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作為人性弱點與自我內(nèi)心不可逾越的糾結(jié)。他醒悟“要是人不那么孜孜不倦地馳騁自己的想象力,追憶以往的不幸,而是漠然地看待眼前的境遇,他們的痛苦就會減少。”發(fā)現(xiàn)了人人固有的與他人比較著尋求幸福最終失落在自己的妒忌之心中的弱點,直到受盡愛的折磨,維特看盡了一個人生的必然:“人生不過是受苦受難,飲盡杯中酒罷了。”這一系列發(fā)現(xiàn)的過程,都是主人公愛中探索自我、探索人性的過程,對自我的重新思考和認識。又一次彰顯了作品對于自我和精神的發(fā)掘這一主題。
維特之死,是主人公實現(xiàn)自我、升華自我的一個最終途徑。維特說“但愿我能夠享受到為你去死,為你犧牲的幸福。”維特之死,是對于自我的堅持,對自然性情以及自我摯愛的終極追求。在理性與節(jié)制的時代,維特的愛情與理性背道而馳;維特之死,是對理性的一句抗議,也是主人公實現(xiàn)自我的唯一途徑。
作品中的“外界”有兩重,一是廣闊的自然,一是自我難以融入的理性社會。關于自我與外界的關系,歌德認為內(nèi)心應當回歸自然,兩者相融合,不是將自我眠滅與違背自然的理性中。在作品的開篇,維特沉浸在村莊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以及人情風物中,怡然自得。然而作為現(xiàn)實中的,文明社會中的人,完全擺脫世俗生活而全然投身于自然懷抱卻不現(xiàn)實,維特面對世俗與理智的沖撞,無論在政治事業(yè)還是感情生活中都難以融入適應。
作品中另外兩個重要人物,阿爾貝特和綠蒂,是理性人的象征,也是不同程度失去自我意識的象征。作者對阿爾貝特內(nèi)心情感的抒發(fā)卻鮮有著墨。讀者看到了他對綠蒂的占有對維特的謙和有禮,卻看不到他的內(nèi)心世界,塑造阿爾貝特這個人物某種程度上講是對時代主流以及失去自我的不完全人性的控訴。而綠蒂,象征了一種精神處于中間狀的人格,在理性的社會中,她無力反抗其實也無心反抗,然而她并沒有完全失去天真,美麗,熱情,這是她之所以吸引維特的重要原因。這里,歌德對于綠蒂的潛意識有一定描寫“她思來想去,覺得哪個女朋友也配不上他,或許她的心里只是想把他留給自己。”綠蒂的內(nèi)心處在一種矛盾的狀態(tài),但是理性在她的頭腦中是占踞上風的。綠蒂的兩種特質(zhì)吸引也傷害著維特。維特普經(jīng)抱有過幻想,但是他最深愛的兩個人卻站在了理性的一方與他隔岸遠對,幻想破滅,讓他再也無法在生活下去。
2、藝術特色
《維特》的一個成功之處在于書信體的運用,作者采用第一人稱的形式進行寫景、抒情、敘事和議論,通過這種書信體的形式,仿佛走進了主人公的內(nèi)心,傾聽他的言談笑語和啼泣悲嘆,甚至能夠窺見他那顆跳動著的、敏感的、柔軟的心。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會讓讀者產(chǎn)生這封信就是寫給自己的錯覺,運用濃郁詩意的多重抒情,給讀者帶來深刻的感受,具有高度的藝術性。抒情主要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形式。
在《維特》這部小說中,大多數(shù)還是采用的直接抒情的方式,主人公通過內(nèi)心的獨白,直抒胸臆,將自己的奔涌出來的喜怒哀樂直接向讀者傾訴、宣泄,如洶涌的洪水一般,讓人不禁為其淋漓盡致而震撼、而感動。《維特》中的直接抒情在小說的情感表達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在維特與作者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達和抒發(fā),揭示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秘密,另一方面在維特和讀者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讓維特能夠直接與讀者進行交流,有利于讀者更加深入的體會維特的思想和情感。
另外,小說中,還有以“編者語”的形式進行直接抒情也是小說抒情手法的一個突出的特點。鑒于日記和信件內(nèi)容的局限性,作者在文中穿插了編者語,以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同時也進行了抒情描寫。編者語以細膩的筆調(diào)對維特的情感進行傳遞,形成維特借助編者進行情感抒發(fā)的真實效果,不僅能夠?qū)S特的內(nèi)心世界的變化進行客觀深入的描寫,還能以外觀者的角度對其心理變化對未來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進行預測和鋪陳。
《維特》中作者采用的間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寓情于景,二是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是通過對環(huán)境或者景色的描寫來進行情感抒發(fā)的方式,這種抒情方式中的景物描寫起的是烘托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動,往往充滿詩意。
3、作品影響
《少年維特的煩惱》被視為狂飆突進運動時期最重要的小說。這部小說獲得了那個時代相當高的印數(shù),并且是引發(fā)所謂的“閱讀熱”的因素之一。
為了記錄所謂的“維特熱”,在韋茨拉爾,除了一本珍貴的第一版《少年維特的煩惱》外,被展示的還有它的戲仿作品、模仿作品、爭鳴文獻和多種語言的翻譯本。
這部小說激起了批評家和支持者們極為熱烈的反應。其中的原因在于,歌德以維特作為他小說的中心人物,而這個人物完全違背了市民社會的規(guī)則。市民大眾將維特視為一個和睦婚姻的破壞者,一個反叛者,一個無神論者,他與市民大眾的觀念完全相悖。他們期待的文學,更多的是“實用的東西”和“娛樂的東西”,而歌德的小說在他們看來并不是上述兩者中的任何一種。他們直接在故事中尋找“實用的東西”,他們希望有一個他們能夠認同的人物,并從他的行為中得到學習。特別是小說充滿了優(yōu)美的抒情格調(diào),文字潔凈明快,很值得稱道。但這部小說卻是以自殺告終的——從市民的價值標準來看這不可想象。許多市民批評這部小說僅僅因為它的主要人物不符合他們的觀念,還威脅到他們的價值標準。他們認為《少年維特的煩惱》是一本和傳統(tǒng)文學決裂的書,這種決裂是他們不希望看到的。他們認為這本書頌揚了與他們的利益相悖的價值標準,贊美了自殺的行為。
針對這部小說對自殺的贊美的批評在很大程度上也來自于教會和一些同時代的作家,因為,據(jù)說許多青年模仿了自殺行為。實際上的確有模仿性的自殺行為,但其數(shù)量遠遠低于教會宣稱的數(shù)量。在一些地方(如:萊比錫、哥本哈根、米蘭)這本小說甚至受到了封禁。歌德的反駁大意如下:他以自己的生還給出了最好的例子:人們必須寫出內(nèi)心的痛苦。歌德對指責自己誘惑他人自殺的馮·戴爾比(vonDerby)主教和布里斯托(Bristol)爵士做出了辛辣、諷刺的回應:
現(xiàn)在你卻把一個作家托來盤問,想對一部被某些心地偏狹的人曲解了的作品橫加斥責,而這部作品至多也不過使這個世界甩脫十來個毫無用處的蠢人,他們沒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殘焰。
《維特》一出版,很快譯成英、法、意、西等二十多種文字,有些國家還出版了幾種不同的譯本。在青年中間掀起了一股“維特熱”,他們穿上維特式的藍色燕尾服,黃色背心,講著維特式的話,模仿維特的一舉一動,極少數(shù)人甚至仿照維特的自殺方式,一槍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這股熱浪不但在德國流行一時,還波及到英國、法國、荷蘭和北歐諸國。在各個階層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在中國,郭沫若所譯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在1922年出版后,馬上引起巨大的反響,當時正值“五四運動”之后,參與反封建斗爭的中國青年在《維特》一書中發(fā)現(xiàn)與中國現(xiàn)實有很多雷同之處,產(chǎn)生了共鳴,這本書在國內(nèi)廣泛流傳,僅就抗日戰(zhàn)爭以前的情況而言,到抗戰(zhàn)前夕,由泰東、聯(lián)合、現(xiàn)代和創(chuàng)造社四家書店先后再版重印,共達37版之多。
”
云起眉頭輕蹙,一次性看完……心境,不由有些復雜。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