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夏花,燦若繁星。
仿似有點點細碎的光,織成迷蒙的夜,于那最低處綻放。
一個人觀賞。
一個人知曉。
一個人明朗。
明明剛剛還是面無表情的小臉,此刻,嘴角上揚,卻是止不住的笑意。
弧度不大,然而,怎么也不想放下。
就那樣,傻傻,傻傻,笑了許久。
無理由地笑。
樂呵呵。
美滋滋。
詩 13:10:26
“又看到某些,想著你可能還沒有寫出來,還是一起發(fā)給你吧。”
詩 13:12:33
“
1825年1月10日(談學習外語)
由于對英國人民極感興趣,歌德要我把幾個在魏瑪?shù)挠嗄杲榻B給他。今天下午五點左右,他等候我陪同英國工程官員H先生來見他。前此我曾在歌德面前稱贊過這位H先生。我們準時到了,仆人把我們引進一間舒適溫暖的房子,歌德在午后和晚間照例住在這里。桌上點著三支燭,他本人不在那里,我們聽見他在隔壁沙龍里說話的聲音。
H先生巡視了一番,除畫幅以外,還看到墻上掛著一張山區(qū)大地圖和一個裝滿文件袋的書櫥。我告訴他,袋里裝的是許多出于名畫家之手的素描以及各種畫派杰作的雕版仿制品。這些是長壽的主人畢生逐漸搜藏起來的,他經(jīng)常取出來觀賞。
等了幾分鐘,歌德就來到我們身邊,向我們表示歡迎。他向H先生說,“我用德文和你談話,想來你不見怪,因為聽說你的德文已經(jīng)學得很好了。“H先生說了幾句客氣話,歌德就請我們坐下。
H先生的風度一定給了歌德很好的印象,因為歌德今天在這位外賓面前所表現(xiàn)的慈祥和藹真是很美。他說,“你到我們這里來學德文,做得很對。你在這里不僅會很容易地。很快地學會德文,而且還會認識到德文基礎的一些要素,這就是我們的土地。氣候。生活方式。習俗。社交和政治制度,將來可以把這些認識帶回到英國去。“
H先生回答說,“現(xiàn)在英國對德文都很感興趣,而且日漸普遍起來了,家庭出身好的英國青年沒有一個不學德文。“
歌德很友好地插話說,“我們德國人在這方面比貴國要先進半個世紀哩。五十年來我一直在忙著學英國語文和文學,所以我對你們的作家以及貴國的生活和典章制度很熟悉。如果我到英國去,不會感到陌生。
“但是我已經(jīng)說過,你們年輕人到我們這里來學我們的語文是做得對的。因為不僅我們德國文學本身值得學習,而且不可否認,如果把德文學好,許多其它國家的語文就用不著學了。我說的不是法文,法文是一種社交語言,特別在旅游中少不了它。每個人都懂法文。無論到哪一國去,只要懂得法文,它就可以代替一個很好的譯員。至于希臘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這些國家的優(yōu)秀作品你都可以讀到很好的德文譯本。除非你有某種特殊需要,你用不著花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這幾種語文。德國人按生性就恰如其分地重視一切外國東西,并且能適應外國的特點。這一點連同德文所具有的很大的靈活性,使得德文譯文對原文都很忠實而且完整。不可否認,靠一種很好的譯文一般可以學到很多的東西。弗里德里希大帝不懂拉丁文,可是他根據(jù)法文譯文讀西塞羅(西塞羅(Cicero),公元前一世紀羅馬的政治家和演說家。),并不比我們根據(jù)原文閱讀來得差。“
接著話題轉到戲劇,歌德問H先生是否常去看戲。H先生回答說,“每晚都去看,發(fā)現(xiàn)看戲對了解德文大有幫助。“歌德說,“很可注意的是,聽覺和一般聽懂語言的能力比會說語言的能力要先走一步,所以人們往往很快就學會聽懂,可是不能把所懂得的都說出來。“H先生就說,“我每天都發(fā)現(xiàn)這話是千真萬確的。凡是我聽到和讀到的,我都懂得很清楚,我甚至能感覺到在德文中某句話的表達方式不正確。只是張口說話時就堵住了,不能正確地把想說的說出來。在宮廷里隨便交談,在舞會上閑聊以及和婦女們說笑話之類場合,我還很行。但是每逢想用德文就某個較大的題目發(fā)表一點意見,說出一點獨特的顯出才智的話來,我就不行了,說不下去了。“歌德說,“你不必灰心,因為要表達那類不尋常的意思,即使用本國語言也很難。“
歌德接著問H先生讀過哪些德國文學作品,他回答說,“我讀過《哀格蒙特》,很喜愛這部書,已反復讀過三遍了。《托夸多。塔索》(歌德的一個劇本。)也很使我感到樂趣。現(xiàn)在在讀《浮士德》,但是覺得有點難。“聽到這句話,歌德笑起來了。他說,“當然,我想我還不曾勸過你讀《浮士德》呀。那是一部怪書,超越了一切尋常的情感。不過你既然沒有問過我就自動去讀它,你也許會看出你怎樣能走過這一關。浮士德是個怪人,只有極少數(shù)人才會對他的內心生活感到同情共鳴。靡非斯托夫(靡非斯托夫,即靡非斯托非勒斯,是引誘浮士德的惡魔。)的性格也很難理解,由于他的暗諷態(tài)度,也由于他是廣闊人生經(jīng)驗的生動的結果。不過你且注意看這里有什么光能照亮你。至于《塔索》,卻遠為接近一般人情,它在形式上很鮮明,也較易于了解。“H先生說,“可是在德國,人們認為《塔索》很難,我告訴人家我在讀《塔索》,他們總表示驚訝。“歌德說,“要讀《塔索》,主要的一條就是讀者已不是一個孩子,而是和上等社會有過交往的。一個青年,如果家庭出身好,常和上層社會中有教養(yǎng)的人來往,養(yǎng)成了一種才智和良好的風度儀表,他就不會感到《塔索》難。“
話題轉到《哀格蒙特》時,歌德說,“我寫這部作品是在一七七五年,已是五十年前的事了。當時我力求忠于史實,想盡量真實。十年之后,我在羅馬從報紙上看到,這部作品中所寫的關于荷蘭革命的一些情景已絲毫不差地再度出現(xiàn)了。我由此看出世界并沒有變,而我在《哀格蒙特》里的描繪是有一些生命的。“
經(jīng)過這些談話,看戲的時間已經(jīng)到了,我們就站起來,歌德很和善地讓我們走了。
”
詩 13:29:12
“你快來學校了吧?”
詩 13:31:47
“還有一點關于《浮士德》的,你也看看吧,可以借鑒。下次把這本給你看。”
詩 13:33:29
“好像又不好。”
詩 13:33:55
“還是給你看《維特》的吧。”
詩 13:35:01
“
歌德說,“……我在讀《拿破侖征埃及記》,這是天天隨從他的布里安(布里安(Bourrienne),法國傳記作家,寫過從拿破侖執(zhí)政到復辟時期的《回憶錄》十卷,一八二八至一八三〇年出版。)寫的……可以看出,拿破侖之所以進行這次遠征,是因為這段時期他在法國沒有什么能使自己成為統(tǒng)治者的事可干。他起初還拿不定主意,曾到大西洋法國海港檢閱軍艦,看看可不可以去征英格蘭。他看出這不行,于是決定去征埃及。“
我說,“我感到驚贊的是拿破侖當時那樣年輕,卻能那樣輕易地。穩(wěn)當?shù)卦谑澜绱笫轮邪缪菀牵路鹚缬卸嗄陮嵺`經(jīng)驗似的。“
歌德說,“親愛的孩子,那是偉大能人的天生資稟。拿破侖擺布世界,就象洪默爾(洪默爾(Hummel),德國音樂家,莫扎特的徒弟,魏瑪宮廷樂隊指揮。)擺布他的鋼琴一樣。這兩人的成就都使我們驚奇,我們不懂其中奧妙,可是事實擺在眼前,確實如此。拿破侖尤其偉大,因為他在任何時候都是一樣。無論在戰(zhàn)役前還是在戰(zhàn)役中,也無論是戰(zhàn)勝還是戰(zhàn)敗,他都一樣堅定地站著,對于他要做的事既能看得很清楚,又能當機立斷。在任何時候他都胸有成竹,應付裕如,就象洪默爾那樣,無論演奏的是慢板還是快板,是低調還是高調。凡是真正的才能都顯出這種伶巧,無論在和平時期的藝術中還是在軍事藝術中,無論是面對鋼琴還是站在大炮后面。“
……
歌德接著很高興地說,“可是你得向我致敬。拿破侖在行軍時攜帶的書籍中有什么書?有我的《少年維特》!“
我說,“從他在埃爾富特那次接見中可以看出,他對《少年維特》是仔細研究過的。“
歌德說,“他就象刑事法官研究證據(jù)那樣仔細研究過。他和我談到《少年維特》時也顯出這種認真精神。布里安在他的著作里把拿破侖帶到埃及的書開列了一個目錄,其中就有《少年維特》。這個目錄有一點值得注意,所帶的書用不同的標簽分了類。例如在政治類里有《舊約》。《新約》和《古蘭經(jīng)》,由此可知拿破侖是怎樣看待宗教的。“
”
詩 13:35:25
“這是一點點他說道的,對維特的重視。”
詩 13:35:59
“還是給你看看《浮士德》的簡介吧。
我最近在讀。”
詩 13:36:09
“《浮士德》是一部長達12111行的詩劇,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場,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場,分五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jié),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發(fā)展變化為線索,以德國民間傳說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寫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不滿現(xiàn)實,竭力探索人生意義和社會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得十分完好的詩劇。
《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畢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結晶。《浮士德》的構思和寫作,貫串了歌德的一生,1768年開始創(chuàng)作,直到1832年——前后一共64年,即歌德逝世前一年才最后完成。
《浮士德》構思宏偉,內容復雜,結構龐大,風格多變,融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于一爐,將真實的描寫與奔放的想象、當代的生活與古代的神話傳說雜糅一處,善于運用矛盾對比之法安排場面、配置人物、時莊時諧、有諷有頌、形式多樣、色彩斑駁,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
詩 13:36:22
“我還在看第二遍。
第一遍沒太看明白。”
詩 13:36:48
“
《浮士德》是用詩劇形式寫成的,全書共有12111行,題材采自十六世紀的關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間傳說。浮士德原是個真實人物,生活在十五世紀(198”年是他誕生五百周年,西德為他樹立了紀念碑)。他博學多才,在傳說中人們添枝加葉,說有魔鬼幫助,才使他創(chuàng)造出那么多奇跡。這些傳說后來成為文學家們經(jīng)常利用的創(chuàng)作素材。
剛出場的浮士德滿腹經(jīng)綸,久負盛名,但是卻對長期的生活狀態(tài)感到迷茫和不滿,不知道應該向什么地方去。學術上的成就不能使他收獲內心的滿足,理性和感性在這里發(fā)生了極大的沖突,在這時理性占據(jù)上風,壓制了他的感性需要。極端的迷茫和苦惱狀態(tài)下浮士德想到的第一中解決方案竟然是自殺。當然事情并沒有真的這樣發(fā)展,否則劇情就沒法往下寫了。隨著耳邊傳來的復活節(jié)的音樂,浮士德少年時期的美好生活記憶被喚醒,熙熙攘攘的復活節(jié)人群幫助他完成了思想上的轉變。
魔鬼和上帝之間打了一個賭,作為賭注的浮士德自己卻尚未知曉這件事。魔鬼引誘浮士德與他簽署了一份協(xié)議:魔鬼將滿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將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靈魂作為交換。體現(xiàn)出了文藝復興之后的人們所追求的精神狀態(tài)得到了最真實的展現(xiàn):我生前當及時享樂,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當摩非斯特與他簽約時,他說“思想的線索已經(jīng)斷頭,知識久已使我作嘔”。借助摩非斯特的幫助,久居書齋的浮士德開始了世俗生活,進入愛情生活階段,嘗試與體驗另一種生活。浮士德到達的第一個的地方是“酒吧”,返老還童后的浮士德在大街上追逐少女瑪甘蕾。一開始見到瑪甘蕾,他就對摩非斯特表示:“你給我把那個小姑娘弄來”,“如果我今夜不能摟抱她,我們在午夜就分道揚鑣。”對此,甚至連魔鬼摩非斯特也無法看下去:“你開口象登徒子之流”。
可是甚至連瑪甘蕾也無法滿足浮士德對享受塵世生活的渴望,他又開始了新的追逐。通過魔鬼摩非斯特與酒室小伙的飲酒作樂,歌德肯定了人類自身的現(xiàn)世享受。然而又通過瑪甘蕾肯定了愛情的無私與純潔。浮士德之所以既不滿足于書齋生活,又不滿足于享受,正好是精神需求和肉體需求之間的沖突造成的。浮士德有兩種沖動。他感嘆“我們精神的翅膀真不容易,獲得一種肉體翅膀的合作,可是,這是人人的生性”。浮士德的痛苦,來自這兩種需求無法達到完美的平衡狀態(tài)的痛苦。之后,他又經(jīng)歷了
政治生活階段與對古典美追求的階段。隨著與瑪甘蕾的愛情生活以悲劇結束,浮士德逃離現(xiàn)實,返回到以追求人性完美為目的的古典美,回歸希臘。作為一種受到羨慕的古典美的典范,18世紀德國古典美學家希望讓人性重新回歸到古希臘“和諧”與“靜穆”的境界,以克服人性分裂、克服困難。人們認為人應該在嬰兒時就回到古希臘,接受古典美的熏陶,形成完善的人格,成年以后將這種人格帶回以完善自己的民族。
主人公與海倫之間的結合生產出了歐福良,表現(xiàn)出歌德希望18世紀的人們能夠找回古代那種完美的人格。歌德飽學的形象代表著近代社會科學的極大發(fā)展給人們帶來的理性思維追求。而海倫則代表著歷史中那種無法通過理性邏輯推理了解的部分,無法征服。然而歐福良很快就夭折,以及海倫的離去表明了近代科學并非萬能,理性強行超越自己的應用領域將無可避免的遭到失敗。最后通過“填海造陸”,浮士德,或者說歌德感受到了理性的力量,或者說彌補了理性無法觸及某些領域的遺憾。至于與魔鬼的協(xié)議,歌德讓天使用愛火把魔鬼打敗,上天將浮士德解救,最終結束全篇。
”
詩 13:36:58
“加油!”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