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pterⅣ登泰山祈福
﹌﹌﹌﹌﹌﹌﹌﹌﹌﹌﹌﹌
劉曉雨和元媛準備在陰歷癸巳蛇年正月初八那天,登山泰山之巔祈福。
劉曉雨和元媛是提前一天跟隨齊魯人壽旅游團大巴車前往泰山的,煙臺到泰山行程大約七個半小時,全程高速,司機考慮乘客途中解決小便問題,中途在濰坊服務區休息了二十分鐘,再次發車時清點了一下人數,恐怕把某個人落在服務區。
大巴車一路馳騁,來到泰山腳下時,已是傍晚時分,劉曉雨、元媛和齊魯人壽績優高手一起入住到泰山賓館,次日大家伙一塊登泰山,并到登山之巔祈福。
經過昨夜的休整,劉曉雨和元媛一行來到泰山腳下,還有專門的導游,隨行講解。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東岳、泰岳,為中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山東省中部,綿亙于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總面積2.42萬公頃。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長”、“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
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泰山宏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余處古建筑群,2200余處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視泰山為“仙山佛國”,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宮觀寺廟。
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
泰山貫穿山東中部,泰安市境內,綿亙于泰安市、濟南市之間,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泰山雄起于華北平原之東,凌駕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東西長約200千米,南北寬約50千米,主脈,支脈,余脈涉及周邊十余縣,盤臥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
地質特點
泰山的地質構造十分復雜,以斷裂為主,其構造特點為斷塊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紀形成的構造,又有中新生代發育的構造。
●泰山風光
泰山的前寒武紀地質構造發育以多期的褶皺、斷裂以及韌性剪切帶為其主要特征。它們彼此疊加相互改造,構成了極其復雜的構造面貌,對它們的成因機制研究是前寒武紀地質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輝綠玢巖發育的國內外罕見的“桶狀構造”,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
從區域構造看,太平洋板塊以近東西方向對歐亞板塊的強烈俯沖,使泰山地區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東東向泰前斷裂發生強烈掀斜活動,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構造運動表現得十分普遍和強烈,它們對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著主導性的控制作用。泰山周圍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紀結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動構造也與新構造運動有密切的關系。
●地形地貌
泰山是山東丘陵中最高大的山脈,地層為華北地臺典型基底和蓋層結構區,南部上升幅度大,蓋層被風化掉了,露出大片基底——泰山雜巖,即太古界泰山群地層,其絕對年齡25億年左右,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臺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臺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峰、凌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新構造運動與泰山的形成
泰山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演化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泰山形成階段、海陸演化階段和泰山形成階段。
一,在太古代時期,泰山曾經是魯西巨大沉降帶或海槽的一部分,堆積了很厚的泥砂質和基性火山物質。后來經過泰山運動,褶皺隆起成為巨大的山系,同時發生一系列斷裂、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形成了由各種變質雜巖和巖漿巖組成的泰山雜巖。
聳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經過長期風化剝蝕,地勢浙趨平緩。古生代初期,華北廣大地區大幅度下降,古泰山亦隨之沉沒到海平面以下,在古老變質雜巖的基底剝蝕面上,沉積了一套近兩千米厚的寒武—奧陶紀的石灰巖。中奧陶世末,在加里東運動的影響下,華北地區整體上升為陸,經歷了一個相當長期的沉積間斷。至中石炭世初,發生短暫的升降交替,泰山地區處于時陸時海的環境,在中奧陶統的剝蝕面上,沉積了中、晚石炭紀的海陸交互相合煤巖系。而后,泰山地區持續上升,進入大陸發展階段。
在中生代期間,于山的南麓產生一條NEE向的泰前斷裂,處于斷裂北盤的原來古泰山,不斷抬升隆起遭受風化剝蝕。到新生代,泰山繼續大幅度掀斜抬升,在山體的高處,把原來覆蓋在古老變質雜巖上的沉積蓋層全部剝蝕掉,20多億年前形成的變質雜巖,才又得以重新出露于地表。直至新生代中期,即距今三千萬年左右,泰山的總體輪郭才基本形成。后來在各種外力地質作用的不斷侵蝕切割和風化剝蝕下,逐漸塑造成雄偉壯觀的泰山地貌景觀。中生代形成的位于泰山南麓的NEE向泰前斷裂,傾向南東,傾角800—850度,北盤為太古代的泰山雜巖,南盤為寒武紀的灰巖和頁巖,表現為正斷層的形式,斷層帶寬幾十米至上百米,由多條斷層和多個斷片所組成,走向延伸百余千米,具有落差大、延伸遠、力學性質復雜和多期活動的特點,自晚侏羅紀形成以來,其活動一直延續到現代,使北盤的泰山不斷抬升遭受風化剝蝕,南盤的泰萊盆地不斷下降接受沉積。它直接控制泰山和泰萊盆地的形成與演化,是兩者的天然分界線,對泰山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控制作用。泰山作為一個年青的斷塊山系,是泰前斷裂北盤不斷掀斜抬升和新構造運動的結果。
●侵蝕地貌景觀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的侵蝕切割作用十分強烈,廣泛發育不同類型的侵蝕地貌。由于泰山南坡的上升量遠比北坡大,南坡的侵蝕強度相對比較強,侵蝕地貌也相對比較發育。
按形態和成因可將其發育的侵蝕地貌分為以下五種類型:
(1)侵蝕構造中山:集中分布在泰山主峰玉皇頂周圍以及老平臺、黃石崖和黃崖山一帶,海拔高度在1000—1500米左右,組成山體的巖性主要是變質巖和花崗巖,是區域內地勢最高、抬升幅度最大、侵蝕切割最強的山地。這里峰高谷深,地形陡峻,切割的最大深度達500—800米,谷坡陡,跌水多,重力崩塌作用顯著,崩塌后形成的絕壁陡崖和倒石堆隨處可見。
(2)侵蝕構造低山:分布在傲徠峰、中天門及尖頂山一帶,海拔高度在700—10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組成山體的巖性主要是變質巖和花崗巖及閃長巖。侵蝕切割強度較主峰一帶稍弱。但地形仍然十分陡峻,深溝峽谷、尖頂山頭、鋸齒狀山脊、絕壁陡峰,舉目可見。
(3)溶蝕侵蝕構造低山:多分布在主峰東北的雞冠山至青山一帶,海拔高度一般為500—700米,相對高度在200米以上,山體主要由變質巖和古生代寒武紀的石灰巖組成。侵蝕切割強度中等,山脈綿延,如頂部覆蓋有厚層石灰巖,常形成四壁陡峭頂部平緩的“方山”或“桌狀山”,當地稱為“尚”,諸如張夏和尚山一帶的山頭,有時由于石灰巖的溶蝕作用,可形成洞穴和“透明山”一類的溶蝕地貌。
(4)溶蝕侵蝕丘陵:多分布在泰山北部邊緣的寒武紀石灰巖地區,海拔高度在300—500米之間。相對高差小于200米。侵蝕切割程度比較微弱,地形低矮平緩,溝谷不發育,形成一種圓頂脊緩的“豬背山”,溶溝和溶洞等現象比較常見。
(5)錫蝕丘陵:主要分布在山南低山的邊緣,大河至虎山及黃前一線,海拔高度在200米左右,基巖多為變質巖及花崗巖,侵蝕強度十分微弱,以剝蝕風化作用為主,多形成孤丘緩嶺。
在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下,泰山不僅發育各種侵蝕地貌類型,而且也形成了很多小型或微型的地貌景觀。如大直溝、大溝巷、窯子溝、三岔溝的峽谷地貌,百丈崖、扇子崖的峭壁地貌。龍角山、歪頭山、傲徠峰的奇峽地貌。以及壺夭閣的谷中谷等險峻而奇特的地貌景觀,此外泰山還發育有眾多的三級型的微型地貌,他們是新構造運動間歇性抬升的有力證據。
(1)三級夷平面
第一級夷平面:分布在泰山南麓的虎門、紅門、金山及黃山公路四周。海拔高度為50—200米,形成波狀起伏的丘陵,相當于華北臨城期的夷平面。
第二級夷平面:分布在扇子崖及摩天嶺一帶的平緩山脊上,海拔高度為600—800米,相當于華北唐縣期夷平面。
第三級夷平面:分布在岱頂及其周圍寬廣的山頂,海拔高度為1000—1500米,構成一個向北微傾斜的封頂面,相當于華北魯中期夷平面。
(2)三折谷坡
在岱頂南北兩側常可看到峽谷的谷坡發生三次轉折,根據其變化情況,峽谷發育過程大致劃分為峽谷上段、峽谷下段和嶂谷形成的三個時期。此外,在有些溝谷的縱剖面上也可看到其溪流線發生轉折的現象,這種情況亦可說明泰山新構造運動及其地貌發育的階段性。
(3)三級溶洞
泰山北部的小婁峪,出露有寒武系張夏組的厚層石灰巖,在灰巖中溶蝕作用比較顯著,發育有眾多的大小溶洞,分別分布在海拔510米到560米之間的不同高度上。分級現象十分明顯。一級溶洞位于海拔510—515米之間,二級溶洞位于海拔540—545米之間,三級溶洞位于海拔560米的高處。三級溶洞的自然排列構成了該處的奇特景觀,也是泰山新構造運動的間接性和階段性的理想例證。
(4)三級階地
泰山周圍河流的三級階地發育,其中第一、二級階地保存較好,第三級階地多被后期剝蝕破壞常殘留于山前地帶。如青楊村附近的小沙河,其一級階地高出河床6米左右,二級階地高出河床20米,三級階地高出河床30米,各級階地的相對高差不同,反映了地殼上升幅度的差異。
(5)三迭瀑布
泰山溝谷中的瀑布很多,造就了泰山飛瀑流鳴的景色。在黑龍潭百丈崖下方,分別在30米和50米處有兩個小潭,共同組成了三迭式的瀑布。在斗母宮東側溝澗內,由三個小跌水組成的三潭迭瀑,每級落差約3米,潭瀑相連頗具特色,有“小三潭印月”之稱。
●氣候條件
泰山上下的氣候呈垂直變化的特征十分明顯。山腳1月均溫—3℃,山頂為—9℃,山下7月均溫26℃,山頂為18℃;年降水量隨高度而增加,山頂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頂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霧凇晶瑩如玉,為重要景觀之一。春季風沙較大。泰山冬季較長,結冰期達150天,極頂最低氣溫-27.5°C,形成霧凇雨凇奇觀。
●水文特征
泰山山泉密布,河溪縱橫,水資源較為豐富,總儲量達30.43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4.97億立方米,地表水15.4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26.08億立方米。
泰山河溪以玉皇頂為分水嶺。北有玉符河、大沙河注入黃河,東面的石汶河、馮家莊河、南面的梳洗河、西溪,西面的泮汶河,均注入大汶河。
由于泰山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蝕力強,河道受斷層控制,因而多跌水、瀑布,谷底基巖被流水侵蝕多呈穴狀,積水成潭,容易形成潭瀑交替的景觀。泰山的瀑布主要有黑龍潭瀑布、三潭迭瀑和云步橋瀑布。
泰山因裂隙構造發育,所以裂隙泉分布極廣,從岱頂至山麓,泉溪爭流,山高水長,有名的泉水數十處,如王母泉、月亮泉、玉液泉、龍泉、黃花泉、玉女池等。泉水甘冽,無色透明,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系優質礦泉水,被譽為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之一。
上面導游介紹完了泰山的形成,接下來介紹“泰山老奶奶”的故事。
碧霞元君是以中國大陸華北地區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稱為“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其道場是在中國五岳之尊的東岳泰山,位于山東省的泰安市。碧霞元君的影響力由山東省泰安市傳播開來,歷經上千年,特別是在明清時期以后,對于中國北方地區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碧霞元君全稱為“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經稱“天仙玉女碧霞護世弘濟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因坐鎮泰山,尊稱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萬山奶奶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中國民間的“北元君南媽祖”的說法,指得是泰山奶奶和媽祖娘娘之間,雖然有地域之差和山神、海神之別,但同樣都普度眾生、舍己為人,成為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聞名于世的保護女神,“碧霞”意指東方的日光之霞,“元君”則帶有濃重的道教色彩,是對道教女神的尊稱。
中文名
碧霞元君
外文名
bixiayuanjun
別名
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萬山奶奶,泰山奶奶,泰山圣母。
碧霞元君,全稱“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至于碧霞元君的來歷,一說為黃帝所遣之玉女。據《玉女考》和《瑤池記》記載:“黃帝建岱岳觀時,曾經預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一說為華山玉女。但一般作為泰山女神,為泰山神之女。據明王之綱《玉女傳》稱:“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黃帝時始見,漢明帝時再見焉。”
●碧霞元君
一說為漢代民女石玉葉,憑靈泰岱。據《玉女卷》稱:漢明帝時,西牛國孫寧府奉符縣善士石守道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四月十八日子時生女,名玉葉。貌端而生性聰穎,三歲解人倫,七歲輒聞法,嘗禮西王母。十四歲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長指,入天空山黃花洞修焉。天空蓋泰山,洞即石屋處也。山頂故有池,名玉女池;旁為玉女石像。可見漢晉時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漢代人還在泰山頂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極頂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時殿堂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渙剝蝕,玉女也淪落于泰山岳頂玉女池內。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民眾對碧霞元君的信仰極盛,信徒以之為奉神,禱之即應。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宣揚敘述泰山娘娘靈跡的《泰山娘娘寶卷》,道教也奉為教門經籍,納入道書之列。碧霞元君的稱號,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獨有,南方的天妃順懿夫人也有此號,《封神演義》又說余化龍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為泰山娘娘所專有。
●信仰體系
碧霞元君信仰體系的核心是主生思想。碧霞元君的道場是在北方地區的泰安市的泰山,泰山是五岳之尊的“東岳”,是著名的道教名山。泰山之“泰”,《周易·泰卦》云:“天地交而萬物通也”。《風俗通義》言:“泰山一曰岱宗,岱,始也;宗,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交代,故為五岳長。”五岳之中泰山為“東岳”,東方是太陽初升的地方,按五行屬木,一四時為春,五常為仁,八卦屬震,二十八宿為蒼龍。“東”字從“木”,“日”在其中,甲骨文中“木”與“桑”通,故有日出扶桑之說;“春之為言蠢也,產萬物者也”《禮記·鄉飲酒》;“仁”乃天地大德;“震”與“蒼龍”則是帝王出生騰飛之地。于是東方主生的思想就具體到泰山,泰山還成了“天地大德”、“帝王騰飛之地”。碧霞元者出于泰山信仰,很自然地繼承了東方主生的思想,故《岱史》有云:“泰山位東土,察木德,而玉女坤質為水,助生成之功。”元君主生思想與婦女問題聯系在一起,人們便認為元君主宰生兒育女。
●史料記載:
宋真宗東封泰山,還次御帳,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該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為“昭真祠”,遣使致祭,號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時,將昭真祠又更名為“靈應宮”,后又擴建,增大規模,為碧霞宮。賜號“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認為碧霞元君乃應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證位天仙,統攝岳府之神兵天將,并照察人間一切善惡之事。
傳統說法以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五為代表:泰山頂碧霞元君,宋真宗所封,世人多以為泰山之女,后之文人知其說之不經,而撰為黃帝遣玉女之事以附會之;不知當日所以褒封,固真以為泰山之女也。今考封號雖自宋時,而泰山女之說則晉時已有之。張華《博物志》稱:“文王以大公為灌壇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見有一婦人當道而哭,問其故,曰:‘我東海泰山神女,嫁為西海婦。欲東歸,灌壇令當吾道。太公有德,吾不敢以暴風疾雨過也。’文王夢覺,明曰,召太公。三日三夕,果有疾風驟雨自西來也,文王乃拜太公為大司馬。”此一事也。干主《搜神記》記載:“后漢胡母班嘗至泰山側,為泰山府君所召,令致書于女婿河伯。云:‘至河中流,扣舟呼青衣,當自有取書者。’果得達,復為河伯致書府君。”此二事也。《列異傳》記蔡支事,又以天帝為泰山神之外孫。自漢以來,不明乎天神地只人鬼之別,一以人道事之。于是封岳神為王,則立寢殿,為王夫人,有夫人則有女,而女有婿,又有外孫矣,唐宋之時,但言靈應,即加封號,不如今之君子必求其人以實之也。而據今人周郢考證:,“碧霞元君”之名的出現應不早于明初。明代之前,泰山女神的稱號是“玉女”(或作“玉仙”)。據考泰山玉女之名始見于漢末曹操詩。東漢山川崇拜與神仙家、道家思想交錯影響,道教吸收山川信仰,認為名山必有仙人在焉。與道教有密切關系的曹操,于所作游仙詩《氣出唱》中寫下“東到泰山,仙人玉女,下來翱翔”之辭。自此“玉女”形象開始于泰山落地生根。如三國曹植《遠游篇》、唐李白《游泰山》等詩作中,皆出現泰山玉女形象。泰山之玉女池及池畔之玉女石像,亦是基于此一信仰而設置。宋真宗封禪,據此“新玉女之像”,立龕以祀,并御制《玉女像記》,推動了這一信仰的傳播。至元佑之時,岱頂已有玉女之祠,并有官員進謁祈雪的記錄(岱頂劉袞題刻)。但宋代之泰山玉女,仍不脫游仙詩中之浪漫女仙色彩,如嘉佑時人王山所撰《盈盈傳》(收入《云齋廣錄》卷九)中,述東山妓吳盈盈“夢玉女命掌奏牘”而卒,后其情人王山吊之于玉女池畔,玉女與王山宴飲賦詩后,又召盈盈與山同寢。其情致宛若高唐之神女,而與后世之元君大異其趣。入金元后,泰山玉女崇信進一步擴大,且影響至女真皇室。岱頂大觀峰有明昌間濮國公主題名云:“敬詣岱岳,焚香致禮畢,明日遂登頂,拜于玉仙祠下。”公主仍稱女神為“玉仙”(元秦子晉《新編連相搜神廣記》也稱玉女為“岱岳太平頂玉仙娘娘”),說明當時尚無“碧霞元君”之名號。
至元代,玉女信仰出現一重要變革,即開始明確將玉女崇祀納入道教范疇。元杜仁杰《泰安阜上張氏先塋碑》中記泰山道士張志純于金貞佑之亂后重葺泰山祠宇,“自絕頂大新玉女祠,倍于故殿三之二;取東海白玉石,為像如人然,一稱殿之廣裒”(收入《重輯杜善夫集》)。這是玉女祠自創建以來首次大規模拓建,其工由道士主持,其祠宇也自然歸屬道門管理。重修后玉女祠改額為昭真觀,中統五年(1264)《天門銘》摩崖后有“昭真觀主翟慶真同立”一行可證。昭意為昭示、彰明,真則為道徒對仙人的稱呼,道籍稱老子為真老,化生真妙玉女,觀名取意于此。改額“昭真”,意在強化玉女的道神色彩。
至明,泰山玉女才開始被稱為“碧霞元君”。較早的文獻見于明許彬天順五年(1461)所撰《重修玉女祠記》:“予自永樂九年(1411)發解山東,還登此山,距今五十有一年。為天順辛巳(1461),又得陪巡按山東監察御史康驥德良、按察使王鉞世昌同一登覽,瞻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之神……。”是碧霞神名明代前期業已出現。另明初宋濂《登岱》詩中也有“靈光長繞碧霞宮”之句(見《岱史》卷十六),堪作旁證(另《水滸傳》第七十四回亦有“萬民朝拜碧霞君”之語,因其成書年代說法不一,暫不作為證據)。又《元始天尊說東岳化身濟生度死拔罪解冤保命玄范浩咒妙經》。經文中歷數岳帝駕下神祇,有一段寶誥專述碧霞元君,寶誥云:“至心皈命禮,泰山頂上,東岳內宮,曩時現玉女之身,根本即帝真之相。應九炁而垂慈示相,冠百靈而智慧圓融。行滿十方,恩周億劫。位正天仙之號,冊顯碧霞之封。掌岳府之神兵,管人間之善惡。尋聲赴感,擁國安民。大圣大慈,愿至仁至孝天仙玉女廣靈慈惠恭順普濟保生真人護國庇民宏德碧霞元君。”此下又云:“是時天尊說是偈,已各各稽首皈依頂禮……東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藏分類題解》據本經中泰山神號用元代所封“東岳大生天齊仁圣帝”,認為經書“當出于元”,任繼愈《道藏提要》則認為系明代所作。筆者傾向于后一種意見。泰山玉女于明代易名為碧霞元君,我以為實有以下社會變化的深層原因:
明初朝廷施行祀典復古,詔去泰山神帝號,同時強化其神之官方色彩,嚴禁民間“非禮之瀆”,使泰山神信仰由民間祀典向官方祀典回歸。民間對于泰山的崇祀活動,只得另尋其它對象,亦即清人孔貞瑄《泰山紀勝》所云:“東岳非小民所得祀,故假借碧霞云爾。”另一方面,道徒大力將泰山女神的形象進行轉化,將“泰山玉女”打造成“碧霞元君”,并杜撰出宋真宗加封的“故實”。其意在于:一、玉女作為興起于泰山的民間神,從未列入朝廷祀典,嚴格說來,屬于淫祀,如正德朝工科給事中石天柱等言:“祀典唯東岳泰山之神,無所謂碧霞元君者,淫祀非禮,可更崇重之乎?”道徒打出宋真宗的旗號,有助于使淫祀合法化。二、碧霞元君較之玉女之名,更具有道教色彩,進一步明確了其神的宗教歸屬性(玉女雖早見于道籍,但其名不專屬于道教,如世俗稱美女為玉女;而元君則為道教專名,絕無歧義)。三、將女神形象從“年可二十四五”(《盈盈傳》中所記玉女年齡)的青春女性向中老年女性轉換,并賦予其主司生育的功能。
從中天門坐索道上山的,看來是沒累著,一個個生龍活虎。從天街到碧霞祠的西神門,一路狂奔。一會兒就三三兩兩掉隊了,幾個胖子癱坐在臺階上。美女老師熱情地鼓勵他們,一鼓作氣登上西神門,伙伴們齊聲喊道,臣妾做不到啊!笑翻眾人。
●碧霞祠
碧霞祠位于泰山之巔,背靠玉皇頂,西臨天街、南天門,這里山勢高入云端,碧霞祠常隱藏在云霧之中,遠看如天上宮殿,光芒四射,是我國古代高山宮殿建筑代表作。
●碧霞祠
碧霞祠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位于泰山極頂南側,初建于1009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原名昭真祠,1488--1505年(明弘治年間)改名碧霞靈應宮,又稱碧霞靈佑宮,1770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稱碧霞祠沿用至今。泰山圣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萬山奶奶等。
●碧霞祠
殿內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東西配殿供奉的分別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據說,這碧霞元君、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是姊妹仨。傳說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送子娘娘掌管人類生兒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紅布包一個石膏娃娃帶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賜子,稱為“拴娃娃”。
●碧霞祠
祠院中碧霞元君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飛檐畫棟,宏偉壯麗,正中供奉碧霞元君鎏金大銅像,殿內懸有清雍正、乾隆御書“福綏海宇”、“贊化東皇”巨型匾額。
●金藏庫
南神門外是金藏庫,俗稱火池,專供香客焚燒紙香。火池有照壁,大書“萬代瞻仰”。
步出東神門
東神門的前方是瞻魯臺
泰山碧霞祠之聲望遠播于海內外,香火極旺,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尤以每年春夏為最盛。出了東神門,前面就是瞻魯臺和仙人橋。
〔未完待續〕
—————————————————
聲明:本小說在創作過程中難免出現不足之處或錯誤,若文中有錯誤,請您批評指正;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作家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