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03、不要低估人的貪欲
————————————————————
湘妹子元媛,各方面都挺好,身上唯一的毛病就是見錢眼開。
元媛好歹也是個文化人,按理說什么道理不懂呀,可是偏偏遇上錢財,就是腦子犯渾。
劉曉雨認識元媛五年了,對元媛的不良習性了如指掌。
古話說的對,“江山易改,本性難易”。
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很難再改變。
如果不是劉曉雨深愛著元媛,對于元媛貪財的壞習慣,劉曉雨很難接受。
劉曉雨真是希望,在他個人努力下,元媛改邪歸正。
貪欲就像海水,越喝越渴。。
孔子說廉之四:“無禁則淫,無度則失,縱欲則敗。”
孔子說:“中人之情,有余則侈,不足則儉,無禁則淫,無度則失,縱欲則敗。”(《說苑·雜言》)
意謂就一般人的性情而言,手里的錢多了,就會奢侈揮霍,不足就節儉。沒有禁令就放縱,沒有節度就逸樂,放縱欲望就敗亡。
接著孔子說:“飲食有量,衣服有節,宮室有度,畜聚有數,車器有限,以防亂之源也。故夫度量不可不明也,善欲不可不聽也。”意謂飲食要有定量,衣服要有節制,住宅要有限度,聚斂要有常數,車輛器物要有限額,以此來杜絕禍亂的根源。所以法度不能不明確,教育的話不能不聽從。
孔子說的“度量”和“善欲”兩條,體現的是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并重的原則。
這就是說,一方面須設立一定的法律條令給予指導、調節和節制,使人舉足有措而適歸于治;一方面要通過教育,讓人有是非標準和是非之心,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
孔子認為,“凡夫之為奸邪、盜竊、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無度。無度,則小者偷盜,大者侈靡,各不知節。”(《孔子家語·五刑解》)意謂凡是邪惡、偷竊、犯法、恣意妄行的人,是由于不滿足,不滿足是因為沒有限度。沒有限度,往小的說是偷盜懶惰,往大的說是奢侈浪費,都是沒有節制造成的。
人由好變壞,是一個漸進過程,不是一開始就變壞的,是由細微的變化慢慢積累起來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只有注意平時的防微杜漸,才能防止由量到質的變化。
俗話說:“蒼蠅不叮沒縫的雞蛋。”如果雞蛋沒“縫”,蒼蠅即便是有通天的本事,也無奈何于雞蛋的。所以,關鍵還在自己。
有些人變壞,除了個人的原因,也有制度方面的問題。制度不健全,或者雖有制度但監督不到位,這都有可能讓意志不堅定的人走向墮落。因此,制度的完善與落實,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大問題。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都甚為看重為政清廉的品德。
宋代清官包拯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包拯《乞不用贓吏》)
做官貪得無厭,必定會給他帶來禍害的,這種禍害,有時是致命的。
近些年來,報紙上披露的一些倒臺的高級干部,有的甚至走上不歸之路,也是漸漸變壞的。這些人不乏宏圖大志,但中途或晚年倒臺,都是因“無禁、無度、縱欲”由量變引發質變造成的。“吃著碗里,看著鍋里”,貪心過重,失去控制,完蛋是遲早的事。林則徐有副歷來為人們所稱道的對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他在上聯告誡自己,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兼容并蓄,辦好事情;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這種精神,令人欽敬。但其中的下聯值得重新思考與辨析。在此僅就傳統文化現象進行反思。
“無欲則剛”出自《論語·公冶長第五》: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孔子說“我還沒有見過真正剛強不屈的人啊!”有學生回答:“申棖應該當之無愧吧!”孔子反問:“申棖欲望多,怎么可以稱得上剛強呢?”)
就第一層意思,或曰,孔子認為,想成為有崇高理想的君子,就要舍棄各種欲望。就是說,人若沒有私欲,品格自然高潔,不染塵泥。這也是荒謬的。因為人有七情六欲,是自然之理。其實,從孔子“吾未見剛者”的話語也可見,那種理想的人格是根本不存在的。
從第二層意思出發,有人認為,孔子在此表明了,人的欲望過多就做不到“剛”。人有各種各樣的“欲”,但是,凡事總要有個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貪心貪求欲者往往被財欲、物欲、色欲、權勢欲等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這顯然也是錯誤的。因為一些有利于社會的欲望越強,才更利于文明進步。
從第三層去理解,即為“勿存私欲”,似乎正確。但問題是,私欲又是什么?基本的個人需求就是私欲,能“勿存”嗎?或曰是合理的個人需求。那何為合理?不攀比,只是不想比別人差得更多,這是不是合理?
相比之下,只有將“無欲”解釋為“勿存過多損人的私欲”應該更正確。損人的私欲由道德法律評判,道德標準是隨社會變化的。
所以“無欲則剛”的現代意旨是,人因為沒有貪欲,才可能像矗立千丈的石壁,剛強勁健,由此教育人們保持道德人格與操守。“欲”是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是人的生理本能。“無欲則剛”,并非不允許人們有欲,而是要克制損人的私欲。
還需要補充的是,人應該將一己之欲融入他人共有的欲望之中,從而形成“大欲”并為此同登彼岸。這才是人性的普世性要求。
《老子》第九章,告誡我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老子在書中告訴我們:一股腦的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一停,停一停者,喘口氣也。顯露鋒芒,追求尖利,銳勢難保長久啊,銳勢者,極端也。弄得屋子里堆滿了金銀寶玉,是很難妥善收藏守候的。況且,富貴了之后,往往就財大氣粗,牛氣哄哄,傲氣沖天;這就要開始自取禍患了。所以,功業完成之后,應該收斂、淡然、身退,這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啊!
老子并不是不讓你,持盈、揣銳,金玉滿堂,而是要有個度。當今很多人處世沒有了度,無度的事情,都不會有好結果的,人生要緊的是掌握好“度”啊。老子之道:知足常樂,不可貪婪成性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在老子看來,人的最高追求應該是健康長壽,而不是對名利財物的瘋狂占有,過分地追求名利地位和財富只會消耗大量的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過分地耗費精力對生命有百害而無一益,所以追求物質財富和名利本身并沒有錯,但是對財富和名利的追求不知滿足就是錯了,貪欲是一切禍患產生的根源,所以做到適可而止,對我們的人生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如何看待人生追求,最能體現一個人的人格。名利不能和生命相比,財富也不能和生命相比。老子認為:人應該尊重和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待名利和財富要淡然處之,不可無限制地追求,要知足常樂,不可貪婪成性。老子所提倡的重生貴己的觀點,并不是貪生怕死,這是建立在尊重自己生命的基礎上的生,而不是茍且偷生。老子告誡人們,不要貪慕虛華、美名,而要珍惜自身的價值和尊嚴,不可自賤自輕。“甚愛”就是過度地貪愛虛名和地位,其結果必然會耗費大量的精力,付出很大的代價。“多藏”就是對財物的過度追求,有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得到財物和失去人格與自由比起來,實在是得不償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這句話是老子處世觀的精華和最確切的表達。哲學上有“矛盾會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發展極限,一旦超過這一限度,就勢必向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知足是明智的,知足就會少了一些恥辱;知道適可而止也是有大智慧的表現,只有知道停止才能長盛不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做人處世的座右銘。人一旦過度執著于權勢地位,就會磨損生命。看看當今人們那一顆顆貪得無厭的心,簡直就是一口口黑咕隆咚的無底洞!有了十萬想百萬,有了百萬想千萬,有了千萬想幾個億......。馬不停蹄、揮汗如雨地拼命干著,嘴里還在念念有詞:“做大!做強!拼搏!再拼搏!”
看看當今人們那股奮斗不止的勁兒,做得好了想最好,最好了還想最最好;上學的學生要做班級的學習尖子,事業部門的工作人員要做業務尖子,做工的工人要做技術尖子;當了小范圍的尖子,想更大范圍的尖子;尖者,銳也,作“鋒芒”難噢!
看看當今人們人生中求滿求盈的要求,過日子嘛,要豐盈紅火;做人嘛,要圓滿周全;做事情嘛,要善始善終、天衣無縫。嗚呼哉!太累了,活的太累了!見到利益,人人都想得到,而且得到的越多越好,這是世人的共同心理。看到別人賺錢,自己也想發財,這也是正常的現象。但是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又不能貪心不足。人過于貪,則會被他人利用。
貪欲者,眾惡之本。人一旦貪欲過分,就會亂了方寸,計算謀略一亂,欲望就更多。貪欲多,心術就不正,就會被貪欲所困、離開事物本來之理去行事,就會導致把事做壞、做絕,大禍也將臨頭。所以貪欲不忍,什么事物都會辦不好。受貪欲的影響,總是奢望自己能夠多占多得、不勞而獲。只見眼前的利益,有損人格不說,長遠的利益也同樣會失掉。
人有貪心,則有私欲,這樣做事就不能堅持公道,會以私廢公。為官的貪婪,則百姓遭殃。如果一個為商的人過于貪心,那么他恨不能一天就收獲十倍、百倍的利錢,可實際上根本做不到。內心的貪欲不知道忍,則必然會想辦法去滿足,這樣一來只能是采用不正當的手法,或是缺斤少兩,或是以次充好,或是以假當真,欺騙他人,以獲暴利,這實際上是眼光短淺的一種表現。這樣暫時可能會獲得一些利益和收獲,但時間一長,大家識破了你的貪心,也就不會再有人和你合作了。為商不貪,讓利于眾,這才是會經商者的行為。
世界上的一切惡人惡事都起于貪。貪欲不能不忍,貪權則附貴,貪利則忘義。貪不能不戒,戒貪才能清正廉潔,戒貪才能志存高遠。
【未完待續】
—————————————————
聲明:本小說在創作過程中難免出現不足之處或錯誤,若文中有錯誤,請您批評指正;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作家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