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35、隨份子錢
——————————————
在一家單位,呆的時間久了,遇見同事家婚喪嫁娶的情況,再所難免。
2017年12月19號
同事之間,低頭不見抬頭見,
婚喪嫁娶,隨份子錢,是中國的傳統。
份子錢,亦稱禮金,指的是中國的一種民間習俗和傳統。所謂份子錢即是別人結婚、生孩子、老人歸老、包括單位、個人喬遷之類的,相關的人要去送錢,包括禮金和禮品。古代:在古代并沒有流行送份子錢的習俗,人們習慣送東西給新人。
清末民初:送份子錢成為上流社會舉辦喜事必不可少的項目。尤其是滿族八旗,為了體現身份更講究送份子錢的禮節。老舍先生的小說《正紅旗下》就描述過家里為了湊份子錢發愁作難的情景。
解放初期: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流行送份子錢。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結婚特別簡單。
“文革”時期:不興送份子錢,但是親朋好友會送暖壺、臉盆等生活用品。
改革開放后:人們手上也有了閑錢,隨著商品經濟觀念的深入人心,直接送錢為全社會所接受,送份子錢成為祝福新人的方式。
社會現象
份子:1、集體送禮時各人分攤的錢:湊份子。 2、泛指做禮物的現金:出份子。
份子錢代表了對新人的一份祝福,但是錢永遠不能代替感情,誰份子錢給得多,就代表誰更親近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不能讓錢成為感情的量化標準。份子也寫作分子,是一個老詞,打從明代中葉開始就流行。這種叫法,本身顯示湊份集資、群策群力的風氣。
份子錢
湯顯祖《牡丹亭》第三十三出《秘議》:“便是杜老爺去后,謊了一府州縣士民人等許多份子,起了個生祠”,便是一例,四處募捐修祠堂,頗有古代亂集資、亂攤派的意思。至明末清初之際,份子更加流行,譬如吳敬梓小說《儒林外史》通篇眼花繚亂盡是“湊份子”、“派份子”、“出份子”。例如第二十七回道:“歸姑爺也來行人情,出份子”。全書有十個章回不止一次出現“份子”,有的章回出現四、五次。
通常在圈子里做事,朋友同事一有人結婚,自己心里就發緊。唉,又要破費了,請柬似罰款單。遇著好友辦喜事還心甘情愿,偏偏常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系,諸如沒見過面的親戚、同學的弟弟、單位管鍋爐的臨時工,不勝其煩。但是,請柬本身具有制度強制力,效力不亞于交通警察開的罰單,收到請柬的無一例外趕緊湊份子錢。這規矩打從明朝就開始了,一直傳到現在。
如今的婚禮有多重功效,作江湖樣本效果神奇,涵蓋江湖化社會許多元素,譬如關系、人情、面子,是江湖化社會運作的范例。中國小城市婚禮運作,乃是關系網制度運作之集大成。譬如,前篇“關系網”,曾借用喜筵賓客名單為素材,研究了關系網一般規模大小;后篇“面子季場”,還要分析婚禮大操大辦中的面子訴求。本篇,我們還以婚禮為樣本,分析“份子錢”的人情運作。
所謂份子錢,就是在一個熟人圈中,大家集資向某人送賀禮。原本并不局限于婚事,其他大事譬如做壽、滿月、動土、喪葬等等都可以湊份子,但是湊份子以婚喜事最盛。
份子現象與東亞文化緊密相關,與儒教泛家族主義以及群體取向的社會組織體系有內在聯系,不光中國人湊份子,日本、韓國也有湊份子風俗。
在南方小城,婚禮份子錢的運行程序大抵如此:
主人制定涵蓋所有親戚和熟人朋友的來賓名單。名單的第一順序是所有近親。主人不請親戚,或者親戚不來,按習俗都會被人責怪。第二順序是單位、公司同事,如果單位、公司規模太大,就只請本部門同事,尤其關系要好的同事。再往后是同學,包括小學、中學、大學同學,主要涉及常交往的同學。最后,依個人工作歷程,邀請部分戰友、工友、客戶等等。
其中最要緊,愛面子的家族會盡力邀請當地名流來撐門面。
擬完名單,到酒店定了酒桌,就要開始派帖子送請柬。按照舊禮,送紅帖的同時還要奉上一包糖果糕點,表示喜氣均沾。紅帖和糖果包的形式,是婚禮CI設計的一部分,顯示主人的品位和地位。
客人收到請柬后,開始準備份子錢,包在紅包內并寫上自己名字。這一點很要緊,不寫名字就不能確認禮金屬主,而禮金是雙方人情交易的一部分,大家都很在意。譬如,在福建南方,送紅包時間沒有嚴格限定,但原則上不能遲于喜酒,遲于喜酒會被拒收,不是主人不想收,而是規矩規定不收。送紅包時間一般有三種情形:一在通知下達時,在收帖的同時委托來人捎去;二如果沒有準備不要緊,可以在婚禮前任何時候呈交;三沒有空也不要緊,可以在喜筵當天親手交給主人。按習俗,主人家在酒店門口有專人收受紅包,散席后匯總。
主人收到份子錢,客人吃完酒,從人情角度說,這一輪互動暫告一段落。但事不算完,喜酒吃完了,人情在加深,債務紀錄要刷新,人情平衡表面臨改寫。晚上,主人把這些份子匯總,列表一一記錄在冊。這本冊子,就等于一本人情賬,是本次人情的一個明細項目,來賓中將來任一方有紅白喜事自己都要如法炮制,湊份子給對方。若時間隔得久了,價碼有變化,還要隨行就市。
人情賬很難徹底算清,陳谷爛糠刨起來不計其數。以前有張三欠李四的,也有李四曾經欠張三的,甚至還有家族中幾輩人欠下來的,來回份子,算不清誰欠誰。更加上兩個家族除婚禮外還有其他人情交易,所以份子錢就與總的人情債攪和一起,難解難分。這個爛賬其實是好事,正是人情體制和關系網系統追求的境界,無形之中加深了相互糾葛和聯系,維系了私人關系。
每份份子價碼與筵席市場行情二者之間,具有一種穩定態博弈均衡,價碼總是隨行就市,水漲船高,與物價水平及民眾生活水平密切相關。以閩南為例,喜宴份子錢的總和,在扣除筵席開支后通常略有盈余,也就是盈頭,調查每家每戶大多如此,屢試不爽。除非主人執意免收紅包,否則很少出現份子錢不夠開席現象。何以出現這種好像精心設計的行情呢?答案是份子錢價碼依喜酒行情推算,自然形成。比方說,按照當地物價及喜宴規格,一桌酒席行情1000元,按每桌10人計,每人份子就是100元,份子行情就是這樣自然產生的。
掏“份子錢”的味道
支持者
感情深!使勁掏!送少了不太好,朋友關系就遠了,錢多少說明個問題,朋友關系怎么樣。
反對者
掏到心都涼了,結婚隨份子這錢是越漲越高,對每個人來說其實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這種隨份子已經由原來的一種表示一種心意現在都變成了一種金錢負擔。本來結婚是好事,那大家都覺的特別開心特別高興,但如果說一個月要是碰上,三次到四次的話,真的覺得受不了。
中立者
掏自己的,讓別人說去吧!上次一個普通同學結婚,我想用200塊隨禮,可媽媽說要么不送,送200還好意思?,最后我沒有去參加婚禮,想想也是的,對于好朋友結婚那是要多送點了,偶準備明年貴點的東西給我好友。朋友間結婚本來就是互送一種祝福,那這錢咱就不能少出點嗎?
份子錢
心態:送者需費腦筋,收者需還人情
隨份子本應你來我往,互不相欠,以達到增進感情的目的。可現在,增進雙方感情的功能大大淡化,當然會出現心理上的不平衡。
[分析]攀比心理在作怪
多少年來,政府不斷提倡婚喪事簡辦,禁止奢靡之風,現實卻是,婚典越辦越大,“份子錢”越隨越多,早已失去了其溝通人與人之間情感的“原汁原味”。
[對策]集體湊份子
既然“隨份子”已經成了一個讓收者和送者都十分尷尬的事情,那么集體湊份子不失為一個皆大歡喜的形式噢!
專家看法:如今的“份子錢”變了味兒
變味的“份子錢”早就讓大家頗有微詞,但人們又身不由己地被其牽著鼻子走。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一些讀者還真有高招,比如以上提到的幾種。但記者總是感覺,這些辦法看似有道理,也許還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實屬無奈之舉。簡辦,如果大家都能這樣想,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只是,這需要每一個人的努力,不計小利,不拘小禮,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讓中國人頭疼的“份子錢”竟始于朱元璋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烏托邦。而中國人追求“天下一家”的歷史尤其源遠流長。從《禮記·禮運篇》到《大同書》,中國人烏托邦之夢中的集體主義、平均主義思想之強烈性與連貫性為世界歷史所僅見。
在鄉村生活中長大的朱元璋的烏托邦夢想尤其執著。自然經濟下農民們的生活狀態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宋朝詩人范成大描繪過一幅耕織圖:“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如果風調雨順,鄉村生活充滿平靜和安詳。但這種一家一戶的小生產是非常脆弱的,一有天災人禍,沒有多少剩余的農民們往往破產。對這一點,朱元璋深有體會。既然中國的政治規律是“有了權力可以造一切”,現在,朱元璋希望能把自己手中巨大的權力和農民的淳樸、善良、互助意識結合起來,使農民們組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過失相規,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人人過上勤奮耕織,生活有余的日子。“如此,貧富何患其不均,詞訟何患其不息,天下何患其不治。太平萬世,理必有然也。”
中國的政治傳統為朱元璋進行烏托邦實驗提供了可能的平臺。因為規劃設計全國人民的生活是專制君主應有的權利。《周禮》反復說:“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每一代偉大的政治家,面對自己刀劍征服來的天下,都有一種要在上面畫最新最美的圖畫的沖動。他們把自己當成天才的藝術家,殫精竭慮在這片被他刪成白紙的土地上進行美輪美奐的藝術創作。用黃仁宇的話來說,這就是“先造成理想上的數學公式,以自然法規的至善至美,向犬牙交錯的疆域及熙熙攘攘的百萬千萬的眾生頭上籠罩下去。……行不通的地方,只好打折扣,上面冠冕堂皇,下面有名無實”。
明初才子解縉曾經給他提供了一份鄉村烏托邦的完美畫圖。在《獻太平十策》中,他根據《周禮》的記載提出,以每二百家編為一“里”,住在一起,“過失相規,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每“里”在村子當中建一個鄉村會所,推選年高有德的老人坐在會所里管理大家庭的事務。會所兩邊設立學校,八歲以上的兒童都在這里學習灑掃應對、日常勞作及禮、樂、射、御(駕車)書、數,十五歲以上學習《詩》《書》等儒家經典。成年男子早晨都出工耕作私田或公田,晚間飯后都去學校學習道德和禮儀。學校后面設婦女活動室,婦女們相聚在這里從事紡織縫紉女工。
這幅藍圖過于完美,幾乎與《太陽城》一樣浪漫動人。朱元璋當然不會這么書生氣,他吸取了解縉藍圖的精神,把這幅藍圖加以修改,在實際生活中加以推行。
在理想社會里,全國人民的社會生活也應該在皇帝的指揮下整齊劃一。
人民公社時期,社員們上工都是聽隊長的統一號令。每天清晨,當村頭老樹上吊著的那半截鐵軌被敲響時,全村的勞動力都從各家各戶里走出來,在隊長的帶領下下地勞動。很少有人知道,這并不是人民公社的發明。六百年前,為了督促人民生產,朱元璋就已經想出了與今天春耕生產動員會類似的非同凡響的主意。“今出號令,止是各里老人勸督,每村置鼓一面,凡遇農種時月,五更擂鼓,眾人聞鼓下田。老人點閘,不下田者責決,務要嚴督,見丁著業,毋容惰夫游食。若老人不肯督勸,農人窮窘為非,各治其罪。”(《教民榜文》)即命令所有的村莊皆置大鼓一面,到耕種時節,清晨鼓聲一響,全村人丁都要會集田野,及時耕作。如有怠惰者,由里老督責。里老放縱不管、未加勸督的,則嚴加懲罰。他還規定,民有不奉天時、負地利者,“皆論如律”。
理想社會里,每個集體都應該充滿互助精神。朱元璋發布鄉里之間互助互濟的文告。說:“鄉里人民,貧富不等。婚姻死傷吉兇等事,誰家無之。今后本里人戶,凡遇此等,互相周給。且如某家子弟婚姻,某家貧窘,一時難辦,一里人戶,每戶或出鈔一貫,每里百戶,便是百貫,每戶五貫,便是五百貫。如此資助,豈不成就。日后某家婚姻亦依此***流周給。又如某家或父母死傷在地,各家或出鈔若干,或出米若干資助,本家或棺槨,或僧道修設善緣等事,皆可了濟。日后某家倘有此事,亦如前法互相周給。雖是貧家,些小錢米亦可措辦。如此則眾擎易舉,行之日久,鄉里自然親愛。”
我一直懷疑,今天讓人家頭痛不已的“隨禮風”起源于朱元璋。
基于對淳樸的鄉村生活的記憶,朱元璋還吸取傳統文化中的有益營養,建立了“鄉飲酒禮”制度。這可以說是朱元璋對《周禮》有關記載的一項創造性運用。每年春秋,各地鄉村要以每一百戶人家為單位,聚在一起,大會飲酒,由鄉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率眾鄉民宣讀誓詞:“凡我同里之人,各遵守禮法,毋得恃力凌弱,違者先共治之,然后經官;或貧無所贍,周給其家,三年不立,不使與會。其婚姻喪葬有乏,隨力相助。如不從眾,及犯奸盜詐偽一切非為之人,不許入會。”通過這樣的集會宣誓,培養民眾的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而拒絕那些做過壞事的人入會,則是為了讓他們產生羞惡之心,以利改過。
朱元璋思想中的社會主義因素還不止于此,他甚至進行了互助社的探索。洪武二十八年他采納應天府上元縣典史隋吉的建議,命令鄉里小民或二十家,或四五十家,組成一社,遇到農忙季節,誰家有病,則全社通力合作,協助其耕耘。至于這一制度執行到什么程度,探索的結果如何,史書上沒有下文。
【未完待續】
—————————————————
聲明:本小說在創作過程中難免出現不足之處或錯誤,若文中有錯誤,請您批評指正;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作家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