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的煙臺,寒意料峭,市民真正體驗到冬天的到來。
寒潮是指冬半年來自極地或寒帶的寒冷空氣,像潮水一樣大規模地向中、低緯度的侵襲活動。
寒潮襲擊時會造成氣溫急劇下降,并伴有大風和雨雪天氣。對工農業生產、群眾生活和人體健康等都有較為嚴重的影響。
侵入我國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極地帶、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以及蒙古國等地暴發南下的冷高壓。這些地區,大多是分布在北極地帶,冬季長期見不到陽光,到處被冰雪覆蓋著,停留在那些地區的空氣團好像躺在一個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樣,越來越冷、越來越干,當這股冷氣團積累一定的程度,氣壓增大到遠遠較南方高時,就像貯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機會,就向氣壓較低的南方泛濫、傾瀉,這就形成了寒潮。
中文名
寒潮
外文名
coldwave
類別
一種災害性天氣
發生季節
秋末、冬季、初春時節
寒潮關鍵區
(70°~90°E,43°~65°N)
形成原因
寒潮是冬季的一種災害性天氣,群眾習慣把寒潮稱為寒流。所謂寒潮,是指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形勢下迅速加強并向中低緯度地區侵入,造成沿途地區大范圍劇烈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這種冷空氣南侵達到一定標準的就稱為寒潮。
2016年霸王級寒潮
標準:我國氣象部門規定:冷空氣侵入造成的降溫,一天內達到10攝氏度以上,而且最低氣溫在5攝氏度以下,則稱此冷空氣爆發過程為一次寒潮過程。[3]但實際上,這個標準并不適用南方各省。因此,又有一個補充規定: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區,在48小時內降溫10攝氏度以上,長江中下游最低氣溫在4攝氏度以下(春季則改為江淮地區最低氣溫在4攝氏度以下),陸上三大行政區出現5級以上大風,渤海、黃海、東海先后有7級以上大風,作為寒潮警報標準。如果以上地區48小時內降溫大14攝氏度以上,陸地上有3-4個大行政區有5-7級大風,沿海所有海區出現7級以上大風,則為強寒潮標準。
地理因素
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從中國往北去,就是蒙古國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伯利亞是氣候很冷的地方,再往北去,就到了地球最北的地區——北極了。那里比西伯利亞地區更冷,寒冷期更長。影響中國的寒潮就是從那些地方形成的。在北美洲,寒潮主要形成于北極地區以及加拿大的育空地區和哈德遜灣。
中國的寒潮
位于高緯度的北極地區、西伯利亞、蒙古高原、育空高原、哈德遜灣一帶地方,一年到頭受太陽光的斜射,地面接受太陽光的熱量很少。尤其是到了冬天,太陽光線南移,北半球太陽光照射的角度越來越小,因此,地面吸收的太陽光熱量也越來越少,地表面的溫度變得很低。在冬季北冰洋地區,氣溫經常在-20℃以下,最低時可到-60℃——-70℃。1 月份的平均氣溫常在-40℃以下。
在北極地區由于太陽光照弱,地面和大氣獲得熱量少,常年冰天雪地。到了冬天,太陽光的直射位置越過赤道,到達南半球,北極地區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強,范圍擴大,平均氣溫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范圍很大的冷氣團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適宜的高空大氣環流作用下,就會大規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氣。
寒潮橫掃中國大部分地區
由于北極和西伯利亞一帶的氣溫很低,大氣的密度就要大大增加,空氣不斷收縮下沉,使氣壓增高,這樣,便形成一個勢力強大、深厚寬廣的冷高壓氣團。當這個冷性高壓勢力增強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像決了堤的海潮一樣,一瀉千里,洶涌澎湃地向中國襲來,這就是寒潮。
每一次寒潮爆發后,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就要減少一部分,氣壓也隨之降低。但經過一段時間后,冷空氣又重新聚集堆積起來,孕育著一次新的寒潮的爆發。
受冷空氣影響的人群
北半球的大多數冷空氣都是在北冰洋形成,然后在西伯利亞、加拿大等地區得到加強,再進一步南下。
南半球的南極大陸上也有很強的冷高壓,而且南極大陸上積蓄的冷空氣要比北半球的勢力更龐大也更穩定。但是,由于南半球有完整又強勢的西風帶存在,冷空氣都被西風帶封鎖在南極大陸上很難入侵中低緯地區,以及南極洲被廣闊的海洋包圍,海洋會減弱冷空氣的勢力。因此南半球很少發生寒潮,冷空氣的活動范圍和活動頻率都小于北半球。
來源地區
冷空氣的源地:①新地島以西洋面上;②新地島以東洋面上;③冰島以南洋面上。
寒潮關鍵區:據中央氣象臺統計資料,95%的冷空氣都要經過西伯利亞中部(70°~90°E,43°~65°N)地區并在那里積累加強,這個地區就稱為寒潮關鍵區。
寒潮路徑
入侵中國的寒潮主要有三條路徑:(1)西路:從西伯利亞西部進入中國新疆,經河西走廊向東南推進;(2)中路:從西伯利亞中部和蒙古進入中國后,經河套地區和華中南下;(3)東路:從西伯利亞東部或蒙古東部進入中國東北地區,經華北地區南下;(4)東路加西路:東路冷空氣從河套下游南下,西路冷空氣從青海東南下,兩股冷空氣常在黃土高原東側,黃河、長江之間匯合,匯合時造成大范圍的雨雪天氣,接著兩股冷空氣合并南下,出現大風和明顯降溫。
寒潮災害
組成結構
極渦
西伯利亞的北極極渦被暖流兩面夾擊,被迫南下。
北半球冬季極區對流層中上層500hPa上的繞極區氣旋式渦旋,稱為極渦。它是大規模極寒冷空氣的象征,地面為淺薄冷高壓,700hPa轉為低壓環流。
極地高壓
①500hPa圖上有完整的反氣旋環流,能分析出不少于一根閉合等高線;②有相當范圍的單獨的暖中心與位勢高度場配合;③暖性高壓主體在70°N以北;④高壓維持三天以上。
寒潮地面高壓
2016年霸王級寒潮廣東省發布寒潮紅色預警信號
寒潮全過程中冷鋒后地面高壓,多數屬于熱力不對稱系統,高壓前部有強冷平流;后部則為暖平流,中心區溫度平流趨于零,少數高壓始終為冷性。可表示冷空氣強弱,中心移動路徑可作為冷空氣的移動路徑。
寒潮冷鋒
在寒潮地面高壓的前緣都有一條強度較強的冷鋒作為寒潮的前鋒,它隨高度向冷空氣一側傾斜,在高空等壓面上對應有很強的鋒區,鋒區結構上寬下窄在300hPa及以下各等壓面上均有明顯的冷槽和鋒區。
形成過程
短期
寒潮的短中期天氣過程分為三大類:(1)小槽發展型(2)低槽東移型(3)橫槽(轉豎)型
小槽發展型
實質是通過不穩定小槽、小脊發展,把從大西洋到東西伯利亞的大倒Ω流型演變為東亞倒Ω流型的過程,引導新地島以西冷空氣南下,取西北路徑經西伯利亞、蒙古入侵中國。
低槽東移型
歐洲小槽東移過程中,有來自北方的新鮮冷空氣并入,使小槽發展,導致寒潮過程。低槽東移型寒潮要注意兩股冷空氣合并。
2016年霸王級寒潮
橫槽(轉豎)型
東亞倒Ω流型建立時,極渦向西伸出一個東-西走向槽,槽前后是偏北風(340°-20°)與偏西風(300°-250°)的切變。
中期
中期過程是寒潮爆發前的大的環流背景。包括:a.倒“Ω”流型b.極渦偏心型c.大型槽脊東移型。
倒Ω流演變特征
a.初始階段:兩個大洋北部脊向極地發展,極渦一分為二,分別移到東、西兩半球,(或極渦偏于東半球),則東半球為兩個大洋脊挾持一個大極渦,形成大倒Ω流型
b.醞釀階段:大倒Ω流型向亞洲地區收縮,形成東亞地區倒Ω流型,亞洲極渦加強并南壓,極渦底部鋒區加強,鋒區上常有長波發展或橫槽緩慢南壓,形成強冷空氣醞釀形勢。
c.爆發階段:中緯度長波急速發展,或橫槽轉豎、或橫槽南壓,引導冷空氣侵襲中國。最后東亞大槽加深重建,過程結束。
寒潮襲哈密
中期預報系統
東亞倒Ω流型的建立主要是烏拉爾山和鄂霍次克海兩個地區有高壓脊向極區發展,并在北冰洋形成反氣旋打通而形成。預報員常把烏拉爾山的高壓脊作為預報寒潮和強冷空氣的關鍵系統。綜上所述,寒潮中期預報的關鍵系統應是兩個大洋上的暖性高壓脊。
主要特點
寒潮的爆發在不同的地域環境下具有不同的特點:在西北沙漠和黃土高原,表現為大風少雪,極易引發沙塵暴天氣;在內蒙古草原則為大風、吹雪和低溫天氣;在華北、黃淮地區,寒潮襲來常常風雪交加;在東北表現為更猛烈的大風、大雪,降雪量為全國之冠;在江南常伴隨著寒風苦雨。
9月到次年5月均可發生,集中于3、4月,我國大部分地區受到影響。
基本種類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寒潮年鑒將冷空氣過程分為全國性寒潮、區域性寒潮、強冷空氣、一般冷空氣四級。
全國性寒潮:凡日平均氣溫的過程總降溫>10℃,負距平的絕對值>5℃的站點數,北方至少有32站(占北方站點數的三分之一),南方至少有13站(約占南方站點數的四分之一);或南北方達到上述影響強度的總站數超過40站,同時過程總降溫>7℃,負距平的絕對值>3℃的總站數超過90站(占南北方站點總數的60%),則作為“全國性寒潮”
區域性寒潮:凡日平均氣溫的過程總降溫>10℃,負距平的絕對值>5℃的南北方站點數超過20站,同時過程總降溫>7℃,負距平的絕對值>3℃,南北方站點數超過40站的,則作為“區域性寒潮”。
寒潮來襲
強冷空氣:凡同樣影響強度的站點數達到區域性寒潮標準的一半以上時,則作為“強冷空氣”
一般冷空氣:凡同樣影響強度的站點數達到強冷空氣標準的一半以上時,或日平均氣溫的過程總降溫>7℃,負距平的絕對值>3℃的總站數超過20站;或雖未達上述標準,但造成了一定災害的過程,一律作為“一般冷空氣”。
1.地面圖上冷高壓的強度;
2.高空圖上冷中心的數值;高空鋒區強度;冷區范圍和冷平流強度;3.地面圖上冷鋒強度(溫度水平梯度大小)冷鋒后降溫程度;冷鋒后變壓中心強度;鋒面附近其它氣象要素和天氣現象也可間接說明寒潮強度。
主要危害
寒潮是一種大型天氣過程,會造成沿途大范圍的劇烈降溫、大風和風雪天氣,由寒潮引發的大風、霜凍、雪災、雨凇等災害對農業、交通、電力、航海、以及人們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寒潮和強冷空氣通常帶來的大風、降溫天氣,是中國冬半年主要的災害性天氣。寒潮大風對沿海地區威脅很大。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