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節 繩趨尺步張改殉 慧截殉東觀續史
“仁宗駕崩,老身很傷心,他雖沒幫我,截或廢殉。老身仍不愿他死。姓王二妃被救,又被抓回陪葬,老身想幫李副幫主,深表遺憾,鞠躬道歉了!”三清閣客廳是聚會場所,桌椅擺設和上次一樣。客廳坐著截殉幫成員,孫貴妃和貴夫人坐主座,柳絮、弘云、李玉揚、妙音分坐兩邊。譚娟記錄,坐孫貴妃的對面。貴夫人站起地說著,沖李玉揚鞠一躬。
“老大別太自責,太后沒辦法。在發喪朱棣時,太后是太子妃,按你意思,救出了 麗妃。麗妃生活得很好,那天去白坡,和孫主一起,去祭奠了小僧。”為安慰幫主,李玉揚笑說。
“有這等事?老衲謝麗妃和孫主,為小僧祭祀,孫主給的銀,老衲給了小僧家人,家人特感謝孫主。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弘云打坐在椅上,一手數佛珠一手展掌在胸前,一驚問著說。
“咱給韓伊、李正、耿直家人,安撫銀了?”柳絮笑地插話。
“譚娟親自送的,家人罵皇朝非人道。唉!”貴夫人無能為力地說,唉嘆一聲,是對人殉的不滿。
“本觀主聽說,太后救皇妃,是真的?”妙音手拿佛塵,后靠在椅背,說著笑問。
“是的。那天在白坡,柳絮也去著,見了麗妃。麗妃成侯齊老婆。侯齊和麗妃本是同村,小時在一起玩,長大成了戀人。朱棣征北路過那村,強搶麗去當妃。侯齊為追麗妃,參加了征北軍,老身腿風濕病,那年犯得厲害。皇宮御醫束手無策,太子朱高熾,在軍中找郎中。侯齊從他村,領來名郎中,老身吃幾副藥,病大有好轉。朱棣駕崩,侯齊來求我,說麗妃與其關系,想要救出麗妃。我與閨女太子妃,現在的太后說,太后費好大勁,才救出麗妃!”貴夫人想著,環視在場人說。
“朱棣駕崩前,侯齊調進東廠,是老大說話。侯齊這樣,才有更多機會,接近老大,救出了麗妃。”譚娟補充說。
“本人與麗妃,在南京拜姐們,麗妃與我也說,被救出的事。麗妃被救出,是老大費的勁,譚娟說候齊事,一點也不差。”孫貴妃昨夜一說截人殉話,皇帝就打岔,時間很晚,孫貴妃和皇帝也就睡了。今天上午到白云觀三清閣聚會的通知,譚娟前一天派人去孫府告訴的母親,孫貴妃得知后今吃完早飯,辭別一切事宜。為不招人注意,孫貴妃坐車到宮外換上富人小姐裝束,答應換上侍女衣,鄺儀、卜帥,換普通裝束。四人坐兩輛篷車,一早到了三清閣,保鏢在院看著篷車,答應進二樓站在客廳門口。譚娟和幾位副幫主,也都一起到了。幫主總結截殉事。貴夫人和大家如此地說,麗妃被救事,孫貴妃那時聽著模糊,侯齊怎認識皇室家族人。孫貴妃去永城聽姐說了,姐公公去皇宮給人看病事,姐沒說給誰去看病。姐公公給孫貴妃看過生育病,沒提給貴夫人看病事。在白坡那天,貴夫人說了麗妃被救事,郎中是孫貴妃姐公公,侯齊也向貴夫人說了。此事經過幾個環節人一說,孫貴妃才明白麗妃被救過程,于是沖弘云、妙音證實地說。
“弘云和妙音,那天有事,
所以沒去,沒見麗妃。但老大別太自責,太后有苦衷。這樣說來,太后為截殉幫會救人,也出了力。太祖遺留人殉制,還沒被截或廢。仁宗10個老婆:其中包括太后,一位因功勛女免殉,一個自縊愿殉,一個談判要截殉,其余的逃殉了。太后、皇帝,不下大決心,難執行人殉制。不執行人殉,皇朝不好交代:一是向天下人,二是向祖制。太后是不得已,而為之呀!”柳絮給貴夫人,解心寬地說。
“是啊老大,不要太自責。”妙音看著貴夫人,又看眼孫貴妃笑說。
“大家都如此說,老身替閨女太后,多有欣慰。太后與我說,太祖人殉制,截或廢要繩趨尺步,不能一揮而去。太祖打天下,駕崩后有40幾位人殉。朱棣駕崩時,太后是太子妃,想截或廢殉制,太子不接受。定陪葬人數時,皇朝重臣也說,朱棣靖難艱難,陪葬不應少于40人。太后想減少人數,與太子力求,不能破35人,背后救出麗妃。為朱棣陪葬人,共是34名,一人是死囚犯,罪該死頂的麗妃。仁宗駕崩,我閨女想截殉,但對不住丈夫,一直做噩夢。太后那天,去找老身,老身知道閨女心,對不住李副幫主。仁宗陪葬5名妃嬪,沒宮女、侍人,雖沒截或廢殉制,但減少了殉葬人數。皇朝此舉,天上的神靈,也會接受,太后在改殉!”貴夫人在為太后無奈地辯解。
“繩趨尺步,張(太后)改殉!”譚娟說:“老大說的是,太后有苦衷,大家應該理解!”
“是的!成語解釋:繩、尺: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伸為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毫不隨便。出 處《宋史??朱熹傳》:“方是時,士之繩趨尺步,稍以儒名者,無所容其身。”幫主說朱棣人殉,比原定少六人,是張太后努力改殉,外人無力斡旋。”貴夫人說出,皇族秘密,一般人不知道。皇朝商議為朱棣陪葬人數事,孫貴妃當時是皇孫嬪,就沒聽說。貴夫人說出皇氏家族秘密,張太子妃是現在的皇太后,救出至少6條人命?太后現在有權應截或廢,而怎還實施人殉?孫貴妃反過來一想,為安慰貴夫人,言不由衷附和。
“譚娟說得對!”大家一起地稱贊。
“是呀,太后在改殉!”妙音說著問:“大家可知,強調人是主宰力量,由何年何朝提出?”
“商亡周立,周人提。阿彌陀佛!”弘云說。
“約公元前1046年2月底,商亡周立。那時離現在,過去有那多年,我們還談殉人數,不是實在可笑么!皇朝早應截或廢殉。公元前641年,宋襄公與曹國、邾國的國君會盟,讓邾文公殺鄫國的國君(子爵)祭祀社神,司馬子魚反對說:用大牲口來小祭祀,尚且不可(小事不用大牲),哪里敢用人(而況敢用人乎)?祭祀,本是為人(祭祀以為人也)。人,是神的主人,神,是人的客人(民,神之主也)。人做犧牲品,誰能享用(用人,其誰饗之)?他們倒行逆施,怕沒好結果。將來能夠善終,就是萬幸(得死為幸)!那朝代人,就知人殉,是倒行逆施,沒好報的。周人為啥會提此?武王滅紂,非常之快。聯軍子月(周歷正月)底出發,丑
月(周歷二月)底,攻進了殷都朝歌。殷紂王自殺,一個強大政權,說亡就亡了?直接原因,殷紂王派出部隊,到前線掉轉矛頭,變成武王的先鋒。紂王的軍隊,為啥反戈一擊?根本原因:殷商政權,不把人當人。具體表現二:一是活人殉葬,二是活人獻祭。”妙音環視在場人,最后看向貴夫人鄭重笑分析。
“是啊!妙音觀主,說得對,大家那樣說,是在安慰老身。”貴夫人聽妙音說的事例,臉立刻出現從未有過的郁悶和茫然,看眼孫貴妃地說。
“姥別太郁悶。社會的進步,是一代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明朝人殉復古,與宋元朝有關,特別是元代。如何去截或廢殉,我們要面對現狀。”孫貴妃安慰貴夫人笑解釋。
“老大!你別太在意。我是說明朝人,要學周人優點,周人時代,把人當人看。他們重新給人定位,總結出了三點:一是人與天的關系,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意:上帝并不一定,認準保佑某個民族、某個政權,誰有德,就保佑誰。二是人與神的關系,‘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意:鬼神明察秋毫,人做好事,他們就賜福,人做壞事,他們就降災。三是人與命的關系,‘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意:命運本身,無所謂好壞,全看人們,自己的選擇。人選擇好,就是福;人選擇壞,就是禍。是福是禍,自己看著辦!明朝人殉制,建文帝、朱棣和仁宗,都不應繼承,既然延續下來,太后應截或廢除!”妙音為緩解貴夫人的郁悶,又環視并沖大家故意笑著解釋。
“人要做好事,別做壞,才會有好運。周人給人定位,能適應明朝人,乃至后人!妙音觀主,說得挺好,但這是,你姐的觀點!”貴夫人一聽的臉,似乎散去了一些的郁悶,也就想著啥事般故意笑著說。
“老大怎知道,是我姐的觀點?”妙音驚訝問。
“慧截殉,東觀續史!靚女幫組建后,首次出擊救九妾,一下轟動了皇朝,皇朝下了通緝令。我看到通緝令,派人到處打探,在雞鳴寺,碰到了弘云,弘云告訴我的。我赴弘云約去雞鳴寺進香,見到了你姐妙慧。我閨女已是太子妃,你姐怕走漏消息,只見我那一面。‘東觀續史’是一個成語。成語釋義東觀,漢代官家藏書地方。原指漢代女史學家班昭,奉詔東觀續成其兄班固,沒完成的《漢書》。后用以指女子才學高深,出處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曹世叔妻傳》。她說出成語解釋,人殉曾被截斷過,妙慧學班超,要截殉續史為后人截或廢殉奠定一下基礎。她才說了周代人生觀。我后來想見,你姐不見不說,稍信薦我建布藝廠。靚女幫救妾,妾無生活來源,流落在社會,增加社會負擔。我從那時,建起了布藝廠,妾被救后無處去,可進廠就業。京師搬進北京,我一直住北京,直到妙慧圓寂,我沒再見到。”貴夫人環視在場人,想著妙慧的行為哀傷著說。
“周代人生觀,是妙慧說的?”孫貴妃聽著妙慧事,敬佩有遠見卓識的妙慧驚地問。
“是的!布藝廠,非她指點,我也想不到!”貴夫人敬佩說。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