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節 殉引民義薄云天 同仇敵愾抗殉制
“誰說成語?”孫貴妃問。
“樊忠說的,也說了簡歷。”李豪紅說。
“是么?”孫貴妃問。
“嚴孟衡初念私塾,樊忠教過。樊忠母親是宮女,和嚴孟衡母親一樣地陪葬了太祖。母親死后,父親一氣病故,樊忠剛十幾歲,念私塾掌握了些知識,棄學教書一段時間,沒找到截殉門路,就去當了兵。樊忠當多年兵,有立功表現,一次次地被升職,當上了地方官吏,在永樂18年(1420年)到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是原教書所在地,擢升任左參議從四品官吏。樊忠到任多年后,朱棣駕崩陪葬多人,其中有州刺史戴泰小姨,樊忠背后找戴泰說截殉事,戴泰冷淡截殉。嚴孟衡在此時來探家,知道并來拜訪老師的樊忠,帶來位武功教練也是老師的楊福信大俠。嚴孟衡任山西道監察御史,常與在其家鄉的樊忠、楊福信大俠聯系聚首閑聊。樊忠了解了楊福信大俠姐和嚴孟衡母親被陪葬事,說到截殉的話題很是投機。仨人觀點一致地憤恨人殉祖制。”李豪紅說。
“樊忠和嚴孟衡母親被殉,是建文帝時期!”太祖駕崩,多位宮女被陪葬,樊忠在永城教書時,孫貴妃當時歲數小,沒注意此類事地說。
“是的。楊福信鏢局宗旨,給樊忠以鼓勵。樊忠常與在滕王閣蔵身的楊福信大俠研究搭救要被陪葬妾事地開拓截殉思路。二人在江西救過倆妾,受嚴孟衡在家休假邀請搭救,是嚴孟衡熟悉的大戶大吏死,要被陪葬的妾。仨人默契地對抗殉制!”李豪紅說。
“殉引民,義薄云天!”想著給社會帶來正能量的仨人的義舉,孫貴妃贊成地說。
“何意?”李豪紅問。
“成語釋義:義:正義、情義。薄:接近,迫近。云天:指高空。字面意:情義之至有如天高。形容人非常有情有義。語出:南朝??宋??沈約《宋書??謝靈運傳》。楊福信大俠、嚴孟衡、樊忠對皇朝人殉弊政,是極度不滿,才憤恨地對抗,實屬是受庶民敬仰的仁人志士!”孫貴妃想著說。
“是的!”李豪紅說。
“嚴夢衡是因,其母被殉救妾?”孫貴妃問。
“不僅如此!”李豪紅說。
“何因?”孫貴妃問。
“永樂年間,他表姐為改家境窮困,嫁二品吏當妾。表姐結婚一年沒生孩,吏暴病而死,要陪葬表姐。表姐被殉前,嚴孟衡去看。表姐說:人要活得好,不能依草附木。皇朝人殉制,實在是殘酷。你要學知識考進士,增長本事,為子孫后代截殉。嚴孟衡18歲不僅楊福信大俠給以鼓勁,表姐遺囑對其也有啟迪。嚴孟衡被授山西道監察御史后,與楊福信大俠、樊忠老師,常密切來往。他們在一起探討截殉路。嚴孟衡救妾,是實現其表姐遺愿!”李豪紅說。
“嚴孟衡是好強之人,自強不息,到此程度,真是不簡單。”孫貴妃想著嚴孟衡,有幾分敬佩之意地說。
“是的。嚴孟衡想截殉,與楊福信大俠說個事例,表姐與一位堂妹,關系很好。表姐被陪葬前,堂妹去看過。堂妹靚女,是堂叔嬸雙亡遺孤,被好心人收養。堂妹學武功,想救表姐而卻去晚了一步。堂妹找進大戶幫廚,暗聯合社會會武功二女,竟制造
劫法場大案,一時轟動皇朝。嚴孟衡說此案,更增強了楊福信大俠、樊忠老師,想截殉的士氣。”李豪紅說,
“劫法場大案,發生在永樂年間,靚女劫走倆孩,在朝野影響很壞!”劫法場靚女叫李杏花,被貴夫人招進張府,真組建了截殉幫,孫貴妃想著貴夫人話地說。
“周干童年立誓,上學考進士,結果中途輟學,你給他找進東廠做事。你與周干、年吼一起念過私塾?我姐說的。”李豪紅問。
“你怎說周干?”孫貴妃問。
“周干和嚴夢衡,皆是男人,天壤之別!”李豪紅說。
“你姐夫周干在變,忘恩負義,我不愿說。但他不應娶倆妾,回京不看你姐(妻李豪冶),也不看其父母。周干是不孝之子!”孫貴妃生氣說。
“我姐太老實,干受倆妾氣。”李豪紅氣憤地說。
“樊忠、嚴孟衡和楊福信大俠都恨人殉制。”孫貴妃不想說周干地說。
“是的!我們到江西,住進滕王閣,楊大俠領年吼,去找樊忠。我丈夫年吼很是興奮,安排救在押人事。”李豪紅說。
“是么?”孫貴妃問。
“是的!嚴孟衡請假在家,干救妾事,作為學生、徒弟,他仨想法一致。樊忠協助辦此案!”李豪紅說。
“人質是楊士奇兒楊稷,他們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孫貴妃驚問。
“年吼開始也擔心,樊忠領楊福信大俠、年吼去找的戴泰。”李豪紅說。
“你剛才說,樊忠找冷淡截殉的戴泰?”孫貴妃問。
“戴泰在過均州,任過州刺史、知州等職,到江西任左布政使是從二品大吏。戴泰在江西,是說了算的人。洪熙年間,仁宗重用批人有戴泰。朱棣美人崔氏,是他小姨,戴泰在永樂年間晉升有此因,但朱棣駕崩陪葬了美人崔氏。”李豪紅說。
“我見過崔氏,住李小葉皇妃東鄰居。李小葉西鄰是麗妃。美人崔氏架子大,不愿與誰說話,我主動與她,聊過幾句。”孫貴妃想起崔氏,頭發總盤梳在頭右斜頂部。女人裝飾與眾不同,才引男人注意,美人崔氏常如此地說。孫貴妃說。
“戴泰受朱棣、朱高熾重用,與崔氏有關。”李豪紅說。
“是么?”孫貴妃問。
“有另層關系,戴泰姨姐譚氏,是姚廣孝外甥女,通過小姨崔氏,介紹給朱高熾(當時是太子)太子,譚當太子妃——恭僖順妃譚氏。姚廣孝是永樂期大功臣,受朱棣器重!”李豪紅說。
“譚氏嫁太子,姚廣孝找朱棣說過,我聽說的。譚氏與戴泰關系,我不詳。”孫貴妃說。
“但朱棣駕崩,美人崔氏要被陪葬,戴泰找太子朱高熾。恭僖順妃譚氏幫找朱高熾求情。但朱高熾沒給情面,陪葬了美人崔氏。恭僖順妃譚氏過后,幫戴泰說好話,朱高熾登基后重用戴泰。戴泰是正四品職,擢升任江西左布政使,是從二品大吏,仁宗是平衡戴泰心態。但戴泰不滿不說,仇視人殉制。”李豪紅說。
“小姨命換取戴擢升,戴泰心難平。”孫貴妃說。
“是的!”李豪紅說。
“樊忠又去找戴泰?”孫貴妃問。
“戴泰心難平事緊接發生,仁宗駕崩要陪葬,恭僖順妃譚氏。戴泰
一聽急趕往京城救姨姐,途中耽擱兩天趕到皇宮,恭僖順妃譚氏自縊身亡。戴泰在姨姐尸體旁,悲痛欲絕,泣不成聲。戴泰很苦惱、郁悶、煩躁地回到江西。姨姐被陪葬的事實,對戴泰打擊太大。常悶悶不樂,悵然若失的戴泰主動找樊忠閑聊人殉事,意尋找截殉路,擯棄異己地斥責皇朝人殉祖制。樊忠領楊福信大俠和嚴孟衡一找戴泰,幾人話很是投機地找到知音般,異口同聲地憤恨人殉祖制。戴泰自此在背后,常讓樊忠與楊福信大俠和嚴孟衡聯系聚首地點,一起研究截殉救妾事。他們想截殉,找不到門路。年吼回來后,與我如此地說。”李豪紅看著孫貴妃地說。
“小姨和姨姐與戴泰間是至親!”皇朝不到兩年,葬送二人性命。孫貴妃看著李豪紅,環視下客廳,心里難受,很同情地叨咕。
“戴泰有六位姨,小姨是老六,恭僖順妃譚氏是戴泰五姨,膝下閨女。”李豪紅說。
“啊!戴泰與年吼、楊福信大俠、嚴孟衡、樊忠,合伙劫持楊士奇兒楊稷,并向皇朝,遞挾持奏折?”孫貴妃想著挾持皇朝事地問。
“是的!人殉制逼得,幾人對抗皇朝!”李豪紅肯定地說。
“他們對抗非是皇朝,而是人殉祖制!”孫貴妃解釋。
“是的!”李豪紅說。
“皇帝讓江西派兵剿匪,戴泰怎辦?”孫貴妃問。
“江西遞兩份奏折:一份是以剿匪名譽,說沒找到人質,仍在追剿。第二份奏折以匪幫名譽說,皇朝若不放人,奏折是最后通牒。皇朝沒好轍,只好先放了在押人,等匪幫的回音!”李豪紅說。
“同仇敵愾,抗殉制!”皇朝死抱人殉祖制不截或廢,孫貴妃聽李豪紅說的過程想著成語解釋,心有不寒而栗感覺地說。
“何意?”李豪紅問。
“官匪合謀,挾持皇朝,解救在押人?”同仇:共同對敵。敵:對抗。愾:憤怒。指全體一致痛恨敵人。語出處:《詩經??秦風??無衣》、《左傳??文公四年》。成語典故:東周春秋時期,有一首流傳于軍中的歌謠,表現士兵慷慨從軍,同心對敵樂觀精神和保衛祖國的英雄氣概。這首歌謠分為三節,可反復詠唱。其中第一節是:“誰說沒有衣服?我的戰袍就是你的。國王興兵打仗,快把刀槍修好。我與你共同對付仇敵。”“同仇”詞就來源于上面歌謠。公元前623年,衛國寧俞出使魯國,魯文王設宴招待。席間,文王讓樂工演唱《湛露》和《彤tong弓》,寧俞一聽就知道。這是周天子對諸侯恩賜、褒獎時宴樂。為此,他在席間不作任何答謝之辭。 文王對寧俞在席間沉默不解。宴飲完畢,命人私下詢問他是何因。寧俞笑地回答:“當年諸侯以周天子對敵人的憤恨為同恨,所以為天子獻上戰功。天子為酬謝諸侯,在酒宴中賜彤弓, 賦《湛露》,是應該的。但如今我們衛國來到魯國表示友好,大王學天子賜諸侯禮節,命樂工演唱《湛露》和《彤弓》。在這種情況下, 我只好沉默不言。“敵愾”詞就來源寧俞的此話。目前戴泰等官吏面對的敵人是人殉祖制,皇朝若堅持不截此制的話,殉制害人太多,引起天下官民同仇敵愾,皇朝會到啥程度?孫貴妃想著看向李豪紅問。
“是的!”李豪紅說。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