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節深仇大恨山殺山,兩幫要立盹行眠
誰打死王山?”孫太后看瞪大眼的娘倆,也一驚地問。
“王山殺死李小山母親,是李家的,深仇大恨!李小山,早已恨之入骨!我背后聽說。”譚娟一臉同情地說。
“深仇大恨,(李小山)山殺山(王山)!”孫太后聽著問。
“李小山狠勁的一腳下去,踹在王山的胸部,王山一蹬腿,就死了。我們原想拉王山,到朝堂上,交群臣懲處。侯齊一看立刻擬奏折,彈劾王振八大罪狀,遞給了陳循,誅王振九族,上呈交給景帝御批。奏折其中含誅殺馬順。”鄧英豪說。
“英豪與候齊,一起辦的。”譚娟說。
“景帝沒費事,就批了,交陳循主辦,臣們很是高興。”英豪說。
“你們這樣,殺了王山,是合理合法。”孫太后想著說。
“這為啥?”譚娟不解問。
“皇朝沒截或廢殉制,你和李小山,誅殺王山,都不合法。沒王振罪過,王山被你們打死,皇朝若追查,你們得負刑責。”孫太后笑分析。
“母親!是的。候齊我叔,一看王山死,背后與我,也如此地說。所以,候齊叔,立刻寫奏折,連在朝堂,馬順等人被打死,符合了處死程序。”鄧英豪看著孫太后地說。
“我腦筋,是太簡單,太后想得周全!”譚娟歉意地說。
“你與李小山,曾接觸過?”孫太后問。
“我買酒樓,是李小山家。再說李小山感謝我收養李玉揚,且給其母治瘋病,與我就熟悉了,平時來往不多。但李玉揚被押后,在被追殺中,被打死的。李小山一直調查。侯齊說過,李玉揚逃跑中,被王山給打死。李小山曾背后問過,讓我暗地幫他查兇手。審完此事,侯齊讓鄧英豪,去找李小山審問王山。王山殺李玉揚,侯齊親眼見,王山只好承認,求李小山饒命!”譚娟說。
“李小山說啥?”孫太后問。
“李小山,上去一腳!”鄧英豪說。
“王山為提職,追殺李玉揚,包括易敏追殺倆妃,向太皇太后請賞。徐恭當指揮使,有氣殺人的王山、易敏,傾向職位高的侯齊。候齊是領頭,徐恭讓侯齊請賞。侯齊拒請賞沒被提職。皇朝沒提王山、易敏職級,一頂兩家黃。”譚娟一轉話題說。
“誰與你說?”孫太后問。
“侯齊。”譚娟說。
“此事我清楚。婆與我說,要提拔王山、易敏。我聽王山、易敏的想法及行為,和徐恭一樣地有氣二人打擊截殉幫。我與皇帝說好,不能提拔王山、易敏。徐恭也與皇帝說,求皇帝擋住。過一段時間,太皇太后又說,我仍拖著。”孫太后想著此事解恨地說。
“王山怎當副指揮使?”譚娟問。
“我知道,是皇帝批的!”鄧英豪嘴快笑地說。
“皇帝不批,誰有權利?”譚娟瞪眼鄧英豪,嗔怪地說。
“是!”鄧英豪說話冒失,向譚娟一伸舌頭地說。
“他是孩子,你不要管太嚴,束縛大腦思維。”孫太后笑說。
“皇帝為啥,提拔王山?”譚娟轉移話題問。
“皇帝聽王振話,王振鼓搗馬順,馬順找皇帝,當王振面。正常情況下,皇帝
升吏官職,事先與我說。王山升完職,皇帝才與我說。皇帝原來干事,很不自信,我為培養他自信,有意留權給他。曹鼎當首輔后,我讓他與曹鼎,多征求內閣意見。我那幾年微懶,過問皇朝事少。所以,皇帝堅持親征,我沒強阻攔,輕信皇帝自信,高估王振能力。土木堡之變原因:王振的縱踴,皇帝的自信,我微懶和輕信,多因素促成。唉!”總結土木堡之變教訓,孫太后心想著幾多哀傷地說。
“正統十三年春,王山升職。外甥從南京回,就聽說的。”鄧英豪說。
“是的!我一微懶,皇朝成此樣。”孫太后想起看書看程咬金的故事,心真是愧疚和惋惜,管理皇朝大事,一步失誤不得了。程咬金是唐朝開國名將,以“三板斧”武藝著稱:第一斧劈腦袋:用斧頭從上往下砍,無論對方攻不攻擊。程因只會此三斧子,是拼命招術,想打亂對方方寸。第二斧鬼剔牙: 在對方橫武器招架,程咬金收斧頭、獻斧纂,攻擊對方面部。由于速度快,對方一般都使用鐵板橋躲避。第三斧掏耳朵:在二馬錯蹬時,程咬金回身橫掃,對方前招為鐵板橋,剛起身很難躲閃。所以,此三斧子很厲害。后來在秦瓊的指點下,程又自創了半招,后人也有管程的招數,叫三斧半說法。從宣德元年開始到正統七年的十七年間,張太皇太后也就是婆是皇朝掌握方向人,沒有出現啥原則性差錯。婆剛離開人世七年的時間,皇朝凈出現如此的大禍事,孫太后真是自愧不如婆能力!孫太后連程咬金三斧半能力也沒?孫太后想著愧疚地說。
“太后別太自責。太監王振,瞎指揮,軍心不穩,導致皇帝被俘。皇帝無恙,我聽說的,定會有轉機,你要穩住皇朝。英宗會回來。”譚娟說,
“是的!我和侯齊叔,向陳循稟報,陳循很高興,說王山該死。”鄧英豪一臉解氣地說。
“王山早就該死……”王山曾被李玉揚幫助過的事,孫太后想起來說給了譚娘倆聽,娘倆恨得咬牙切齒,說王山死有余辜。
“英豪去做事,我跟你姨,多聊會。”譚娟想起啥事,沖英豪笑說。
“姨與我母親聊,外甥先走。”鄧英豪站起看眼母親,沖孫太后笑說。
“英豪有時間來玩。”孫太后也看眼譚娟,沖英豪笑說。
“嗻!”鄧英豪應著走了。
“截殉幫會,今后怎活動?”譚娟笑問。
“婆去世后,兩幫(截殉幫、萬氏幫)救不少妾,沒出啥亂子,為截殉制,造出了一些的氛圍。英宗對截殉,有了一定認識,想打跑瓦刺,下圣旨截殉。哀家一直地想,讓英宗主張截殉,對以后相關事,會更好干些。”孫太后想著自己想法,與譚談知心話般地說。
“太后說得對。英宗是皇帝,應有自己主見,英豪歲數不大,脾氣賊擰。就一件小事,英豪不想干,或想不明白,堅決不干。我說破嘴皮,他也不干,擰得我心痛。他得弄明白,心甘情愿,干出的事,才能順我心。”譚娟想著鄧英豪笑著說。
“英豪有主見,是有個性的孩。英宗起小沒主見,我說啥就聽,就因如此,我培養他,學自信。人得有自信,才能干事,且干成事,干成大事。話是我父親說,很有道理,是對人生的總結。英宗起小懂事,接觸老師,第一位是王振。王振在皇朝
,是紙上談兵,沒帶兵打過仗,無敗績可借鑒。所以,王振話,在英宗腦海,沒實現過,也沒出啥錯。英宗聽王振話,有此部分因素,起小不自信,導致此結果。”孫太后聽譚娟話,又想起祁鎮的英宗,有點悲戚地說。
“人得有自信。太后聽說過,《卞和與和氏璧》故事?”譚娟想著說,還故意笑地問。
“在這些日子,哀家大腦很亂,學過東西,都忘記了。咱是閑聊,你說說吧。”孫太后想休息會,有人陪說話,孫太后心里輕松些地說。
“我看書看的,《卞和與和氏璧》故事…… ”譚娟說起此故事: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鑒定,結果說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厲王不久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玉璞結果同樣說是一塊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三天三夜,眼淚哭干,最后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后,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啥哭得,如此地悲傷?”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我相信我是對的!”文王就派人對此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塊罕見的寶玉,于是就把此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 寶玉由于來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而價值連城。如果不是卞和執著與自信,和氏璧可能還依然被丟棄在深山之中,無法光照史冊。
“卞和的自信,失去了雙腳,得到和氏璧,和千古的美名。你如不自信,逃出皇宮,早命喪于黃泉。唉!咱不說這!”孫太后說著想起英宗,不愿往下說地說。
“好!”譚娟說。
“兩幫要,立盹行眠!”孫太后笑說。
“成語釋義:站立、行走時都在睡覺,形容十分疲倦,出處元??楊顯之《瀟湘雨》為何?”譚娟疑惑看著孫太后地問。
“截殉幫、萬氏幫,不是疲倦,不能活動,都要‘冬眠’! 動物冬眠,你不知道?冬眠也叫‘冬蟄’。某種動物,在冬季時,生命活動降低,處于休眠狀態……”孫太后想著說。
“我知道:熊、蝙蝠、刺猬、極地松鼠、青蛙、蛇等,都有冬眠習慣。它們對冬季環境,有點不適應,隱藏于地下,或是某一處!你讓截殉幫、萬氏幫,都要冬眠?”譚娟打斷孫太后話笑著說。
“是的。哀家與鞏順丫,已經說了,讓她通知下去,沒告訴你?”孫太后說著問。
“我沒碰見她。我也聽說,景帝上任后,不聽你話。”譚娟說。
“他上臺后,一直沒來過,啥事沒說過。皇朝的啥事,景帝說了算,不與哀家說,和沒我一樣。哀家處于冬眠,你們也要如此,不能自我找麻煩。哀家此狀態,你們出禍事,哀家幫不了忙。”孫太后一下生出幾多哀傷、凄涼和悲憤地看眼譚娟萬般無奈地笑說。笑是無助苦澀的笑!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