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節同欲相助幫救妾 路家人天道好還
“你說的傳說,我想起個記憶;正統年間,建的土城,沈陽中衛,修復城墻,奏折有記載……”孫太后想起奏折,說的是沈陽中衛修建城墻的事:沈陽在7200年前,就有人類在農耕、漁獵、繁衍生息,創造出新樂文化。春秋戰國時期,沈陽是燕國重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沈陽隸屬遼東郡。沈陽在西漢時期,已具有城市的輪廓,稱為“侯城”,唐代改稱“沈州”。公元921年,遼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產隨之發展。金代時期,金太祖攻占沈洲,沿用“沈州”名。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為“沈陽路”,歸遼陽行省管轄。由于沈陽地處沈水(渾河)北,以中國傳統方位論,即“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故改沈洲為沈陽。“沈陽”的名稱從此,正式出現在史料上,明朝在1386年改稱, “沈陽路”為“沈陽中衛”。
“姑說的,我也聽人說。”看眼順丫,李豪紅笑著說。
“我說的,是史料載。”孫太后看眼順丫笑地說。
“奴婢也想起,太后看此奏折時,奴婢正好在你跟前,太后給奴婢奏折,讓我放櫥柜。奴婢在放前,也看一眼,想起奏折的內容。”順丫想著說。
“我還是說,救妾事。”李豪紅看眼孫太后笑著說。
“你說。”孫太后說。
“同欲相助,幫救妾!成語釋義;指志趣、欲望相同人互相幫助出處《淮南子??兵略訓》:‘ “故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同欲相助。’”李豪紅說。
“對!”孫太后說。
“喬幫主在東北,有三個地方,都有駐地:沈陽、長春、哈爾濱。每個地方,有百人,窮哥們組織的,拜喬幫主為老大。喬幫主實施政策,是萬氏幫宗旨:懲罰貪官、除暴安良、不辱良女、攔截人殉。東北三地匪,不聚一地,散居在郊外,小頭目定時,進城議事。幫主有事,一發號令,半天時間,會聚幾百人。沒事了,幫主說散,人們就消失。官府也不好找。”李豪紅說。
“和山寨,他們不同?”孫太后問。
“是的!個人過日子,和家人住一起,官府不好找。所以,路家家丁,一到東北,都傻了眼,他們從長春,找到沈陽。找了一年多,他們沒找到一位妾的蹤影,都有點泄氣,要回了去。路家的七妾,和丈夫小三,繞沈陽街,發現了路家人。小三背后跟蹤,聽他們說的,報告萬氏幫小七。小七與萬年吼說,萬年吼與喬幫主,協商救名妾的同時,與路家人要干一仗。沈陽土財主要死,有話陪葬妾。喬幫主在東北,救妾出明,官吏、土豪的妾,記住了喬幫主。家里老爺死,要妾陪葬的,妾不好逃殉,托人去找喬幫主。喬幫主知道后,就組織人,不管代價大小,極力地搭救。喬答應的事,沒有辦不到的,在東北仨城,萬氏幫名聲很響。在庶民中,萬年吼影響也很大,庶民對萬氏幫,都伸大拇指。”李豪紅看眼順丫地說。
“東北那疙瘩人,都知萬氏幫?”學句東北人話,孫太后笑地插話。
“那疙瘩人,是東北人,愛說的話。”李豪紅笑說。
“好!你繼續說。”孫太后說。
“萬年吼以為,
路家人回,沒成想還再找。萬年吼還聽說路家家丁手有令牌,可調地方巡察。萬年吼立刻派人,去郕王府找吳賢妃,通過吳賢妃,也借來令牌。萬氏幫拿令牌后,派人找到路家人,在白塔堡白塔前,要求會面。”李豪紅說。
“白塔堡?”順丫問。
“是的。白塔堡是一個村,有白塔在村外……”李豪紅說起白塔來源:據說白塔始建于遼代重熙十四年(1032年),高70.49米,為佛舍利無垢凈光塔。據《奉天通志》、《沈陽縣志》等史料載,在明代永樂四年(1406年),高僧德本在白塔堡監修此白塔,命之“白塔彌陀寺”。因“有塔必有寺”,是佛家寺院“規矩”,塔始建于哪年,需要進一步地考證。
“你說打仗事。”孫太后說。
“萬年吼打跑他們,就完事了,還回京城。誰知一碰面,路家柴管家和奇盛幫匪一大幫擺開陣勢,與萬氏幫人對峙。萬年吼和我,在塔里窗口前觀看,他們看不見我們。喬幫主和小三一起帶一幫人數與對方相當,七妾跟著,也都擺開了陣勢。七妾主動上前,與柴管家對話:‘我們已成他人妻,有的已經生孩,你們怎還追捕?’‘妾陪葬是祖制,關系到路家發達,你應陪葬路老爺,逃是逃不掉的!’柴管家高聲地說。‘哼哼!你不怕死,是路家的狗,去為路思陪葬,路家也發達。’七妾冷笑著憤恨說。路家人說:‘別與他們廢話,咱搶一位是一位,把七妾搶來,咱回去交差!’‘上!’柴管家一揮手,一群家丁和奇盛幫匪,就沖了過來。萬氏幫人也不示弱,喬幫主一揮手,也沖了過去,就良莠混雜地打在了一起。”李豪紅說。
“七妾呢?”順丫驚問。
“小三保護七妾,離開兩撥人混戰的荒蕪之地。刀槍劍戟嘭啪山響。時間不是很長,一隊巡察跑來圍住了他們。一位巡察高聲地喊,大家停住打斗,萬年吼知道,路家人用令牌,找來的巡察。一位巡察高聲地說:‘你們聚眾斗毆,擾亂社會秩序,都押進大牢,聽候審查!’兩幫人一看傻眼,一片肅靜地對峙。話音剛落,一隊中衛軍跑來圍住了這些人,包括巡察在內。一位衛官說:‘為防御兀良哈、韃靼、察哈爾等蒙古患匪,騷擾邊境,你們都得受中衛審查,排除國防安全的匪患嫌疑。’”李豪紅說。
“他們跟誰去?”順丫問。
“路家人,天道好還!”李豪紅說。
“成語解釋:舊指惡有惡報。成語出處先秦 李耳《老子》:“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誰說成語?”孫太后想著問。
“梁軍師說。”李豪紅說。
“奴婢聽說路府家丁,被判刑,豪紅說,怎回事?”順丫問。
“中衛是駐軍,保衛國家安危,巡察管地方治安,得聽駐軍的。帶走了兩撥人,中衛軍進了中衛所,押著兩撥人,進兩個空房。”李豪紅說。
“中衛軍職責?”順丫問。
“中衛軍是邊防軍,御防外敵……”孫太后想起沈陽中衛所制事,也是那次修復土城奏折上內容,順丫說。皇朝到明代,在沈陽建立衛所制,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沈陽設置“沈陽中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遼陽)所轄25衛之一。《遼東志》載,“沈陽中衛”指
揮閔忠,曾大規模重修沈陽城,首次用磚包城墻外壁,開辟4座城門,預防在明代,北方兀良哈三衛蒙古、韃靼、女真等不斷地騷擾。“沈陽中衛”城功能偏重于軍事,城內居民主要是守邊軍人及其家屬。他們守邊之余,還要屯田種地。在明代前期曾一度活躍的遼沈地區經濟,由于受到邊防日益緊張的影響,發展受到極大阻礙。 正統年間,皇朝為防御兀良哈、韃靼、察哈爾等蒙古部落匪騷擾,修建山海關至開原段的遼東“邊墻”。“邊墻”從沈陽西側自南向北通過,沈陽多次發生過戰事,中衛軍隨時在邊境城內巡視。
“中衛軍巡視碰到他們?”看眼孫太后,順丫看向李豪紅問。
“不是!”李豪紅說。
“怎回事?”順丫問。
“萬年吼拿令牌求馳援,太后說,年吼碰到誰?”李豪紅問。
“誰?”孫太后問。
“王可實!”李豪紅說。
“王可實是誰?”孫太后笑問。
“王翱兒,朱育丈夫,在中衛所做事。”順丫說。
“朱育與我說過,哀家忘記,萬年吼,認識王可實?”孫太后問。
“萬年吼在東廠,與王翱打交道,常去王翱家,與王可實混熟。”李豪紅說。
“你說”孫太后說。
“知事正八品,王可實管巡視、巡察,追捕患匪等事。年吼辭職出東廠,王可實是個孩子,但明白一些事。王可實和王翱一樣,實誠、厚道,也知道年吼的事。年吼不滿人殉制,才放走四位縣令,辭職當匪,找過王翱。王翱同情年吼,但反對年吼辭職,年吼放縣令事,王翱知道。王翱組織人,會抓住年吼,但沒有抓,故意讓走的。年吼在宣德五年,專門去感謝王翱,王可實也在家。王可實那時,已到沈陽中衛所,是未如流職務倉大使 。”李豪紅說。
“他不借令牌,也可找?”孫太后笑問。
“年吼一進中衛所,想起王可實,與門衛問,王可實值班,叫年吼為叔。年吼沒露令牌,說明情況,王可實立刻派人。此些人斗毆,與外來匪患,本無關系。在朱育影響下,王可實為搭救妾,也恨人殉,沒審問萬氏幫人,就給釋放了。王審路家和奇盛幫匪時,奇盛幫催訛手下,小頭目叫崔山,沒經審訊,嚇得說出當匪事。仨匪是瓦刺人,來皇朝進貢,站在北京,當路家家丁。家丁沒戶籍,衛軍確定為間諜。匪與瓦刺人私通,由北京到沈陽,與當地盲流斗毆,疑引外患擾民嫌,衛所扣押路家人和奇盛幫匪,追究此些人罪責。衛所逐級上報,奏折到皇宮,英宗非常重視地御批,引外患者重懲,絕不手軟,以肅邊境之危。路家家丁,奇盛幫一般匪,被判流放五年罪,不得錢贖。柴管家和小頭目,定勾結外患犯進境,危害皇朝安全罪,被判十年徒刑。”李豪紅興奮地說。
“事處理得很是好?”孫太后想著說。
“我們在遼東,關注此事,路家多人被判刑,我們放了心。讓我先回來,年吼回去又快回了。”李豪紅笑著說。
“如此地說,路家殉妾事,竟管很猖狂,卻損失慘重!”路家家丁和奇盛幫匪,被判了刑,萬氏幫做得漂亮。孫太后想著的心理,很是舒暢笑地說。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