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節違天悖人是景帝 哀家想順天應人
“你怎說?”孫太后問。
“能!但陛下要考慮。太子朱見浚,其父原是皇帝、現在是太上皇,在眼前,南宮待著。父子尊祖制,當時定的,陛下應征其父親的意思,或詢問太后。否則,群臣有不服,皇朝會不穩!”陳循笑地說。
“違天悖人,是景帝!孫太后聽著有氣地說。
“是的!”成語解釋:違背天理人情。出處宋??羅大經《鶴林玉露》。陳循想著說。
“景帝怎說?”孫太后無奈地追問。
“景帝沒言語,來回地踱步。臣繼續地說,傷害根本的倫理,是違背祖制,就是違背……”陳循說起封建倫理道德制度禮教的一些內容:處于封建社會的明朝, 專制中央集權得到了空前的強化,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機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皇權得到了高度的集中,很大一部分是尊崇儒家封建倫理道德禮教的結果。不僅如此,皇朝對下的防范上也更加地規范和嚴格。特別在皇位繼承制的規定上,皇朝為防止朱家內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殘殺局面的發生,穩定皇室內部統緒的承襲,繼承了封建社會長期沿襲的嫡長子皇位繼承制。皇朝規定:“國家建儲,禮以長嫡,天下之本在焉。居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以封王爵。”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從制度上承繼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的傳統體制,且把它錄入神圣不可侵犯、且世世必須遵守的皇明祖訓中,誰敢違背,按奸臣論罪。此種賦予法紀保證的制度,使嫡長子皇位繼承制比任何朝代更具有強制性。
“首輔對此制,知道得如此地清楚?”孫太后聽著的心里,有點佩服陳循。陳循是明代第十二名狀元,也是在北京錄取的第一名狀元,明朝前期十一名狀元,均是南京考取。孫太后想著插話。
“啊!臣略知一二,繼續地說?”陳循笑地說。
“好!你繼續。”孫太后說。
“皇朝為使明初……”陳循繼續說內容:皇朝為使明初各項封建制度,包括傳統皇位繼承制深入人心,樹立人們的精神信仰,極力推崇程朱理學,使人們對封建制度倫理道德由被動服從變為主動接受,躬行實踐。其思想主旨是:“理在氣先,理外無物。”天理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萬古長存的神,是各種專制制度及封建的三綱五常,宣揚父慈子孝、君敬臣忠、兄友弟恭、夫唱婦隨、朋友有信、長幼有序的倫理道德,且把它抬高到宇宙本體的地位。誰不守天理,便大逆不道。因其思想利于統治庶民,天理故從南宋末年開始,歷朝統治者極力推崇。特別是到明代,理學受到最高統治者扶持,地位日漸尊崇,以周、張、二程朱等大師崇祀孔子廟庭,且使其成為官方學術。理學創立八股科舉考試制度,規定:“士子考試不能隨意地發揮,一切以朱熹的《四書集注》和宋元人注的《五經》為依據,進行闡發。并在學校置熙牌刻上禁規:嚴禁生員議論政事,只準背誦四書五經,作八股文。由于最高統治者對程朱理學的倡導和扶持,程朱理學到明朝逐漸成為官僚集團以至封建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在明代皇位繼承制度
中的實際運用,是由明太祖朱元璋開始嚴格實行的嫡長子皇位繼承的制度。太祖帶頭垂范、身體力行,戰勝情感與制度的沖突,維護著嫡長子皇位繼承制。
“程朱理是誰?”孫太后聽說過理論,也聽夏原吉大學士提到程朱理學,當時想問,宣德帝一打岔孫太后給忘了。時間過了這多年,陳循說起此人,孫太后忍不住地問。
“程朱理是程朱理學,亦稱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主要派別之一。理學各派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學派,程朱理學是其中之一。其由北宋河南人,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其間,學派經過弟子楊時,再傳羅從彥,三傳李侗的傳承,到南宋朱熹集為大成。”陳循說。
“啊!你繼續說!”孫太后聽著,明白了地說。
“嗻!1393年……”陳循應聲地繼續說: ( 洪武二十五年)夏四月,皇太子朱標卒,朱元璋曾欲立皇四子燕王朱棣,詔問群臣時,學士劉三吾進言:“皇孫年富,世嫡之子,子歿。孫承嫡統禮也。即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于何地? 帝大哭而罷。然以三吾言,立孫之意遂決。”此事反映出朱元璋,為維護傳統的皇位繼承制,從思想和制度上進行倡導和規范,但反過來自己也被理學所束縛,舍愛求全。靠“靖難之役”起家的明成祖朱棣,在立皇儲時,并未打破傳統思想樊籬,以德才取儲。朱棣仍然以實際行動弘揚祖訓,在皇長子朱高熾與次子高煦間,愛次子有似已雄風,欲立為儲,但在飽讀四書五經群臣勸說下,復如乃父,立朱高熾為皇太子,再次維護傳統嫡長子皇位繼承制。其它皇朝不用說。大明朝在封建倫理道德制度的約束下,開國元老的太祖和靖難奪位的朱棣都不愿碰禮制,景帝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打破“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的傳統體制?
“你說完后,景帝怎說?”孫太后仍笑問。
“景帝沒言語,始終在踱步,在思考著啥。臣覺得此兩件事,景帝做得過分!”陳循說。
“哀家想,順天應人!”孫太后想著說。
“成語釋義:應,適應,適合。順應天命,合乎人心。舊時時常用于頌揚,建立新的朝代,來自《周易??革》。太后此想法?”陳循琢磨著問。
”是的!”孫太后想起,二人起小時玩彈球事:祁鎮和祁鈺哥倆那天玩彈球,一人10個琉璃球,輸一個球給對方一兩銀子。祁鎮那一次輸光10個球,要給朱祁鈺十兩銀子,侍人一共帶九兩,都給祁鈺差一兩。祁鈺與祁鎮要那一兩銀,說事先講輸就得給,孫太后作為大媽講情,沒給大媽情面。祁鎮叫侍人去取一兩銀,給祁鈺才算了事。這是孩提玩兒戲,就和孫太后起小求周小妞抓蟋蟀事般,周干幫抓只蟋蟀,要去孫太后個破硯臺。事雖說不大,可能反映出人的品行。祁鈺脾氣有點像,已故周干,一種無法抗拒的私利,在大腦中作怪。聽陳循宣傳一套太祖訓,景帝不會有改變,孫太后想著在心里地叨咕,不是給陳聽的話地說。
“太后同意?”陳循臉有點興奮笑問。
“景帝沒來問,哀家不同意,景帝會聽?”陳循是來說景帝過分事,還是探
孫太后口風?孫太后看有興奮臉的陳循,模糊陳循的來意,故意想個模糊含義話,不給人留下同意話把柄。孫太后說笑問。
“換太子話,景帝不應說。”陳循大概覺得問有點不妥,收斂點興奮,埋怨口氣地說。
“栗太子被廢,時間不長自殺,首輔清楚?”陳循沒按孫太后話題說,孫太后也就不想再說此話題,想起景帝與陳循說的例子。孫太后早知栗太子被廢事例說著問。
“知道!漢景帝,中元二年……”陳循環視下客廳說起栗太子自殺事: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劉榮因侵占宗廟地修建宮室犯罪,被傳到中尉府受審。郅都責訊甚嚴,劉榮恐懼,請求給他刀筆,欲寫信直接向景帝謝罪,郅都不許。竇太后堂侄魏其侯竇嬰派人悄悄送給劉榮刀筆,劉榮向景帝寫信謝罪后,在中尉府自殺。竇太后聞訊大怒,深恨郅都不肯寬容,責景帝將他免官還家。
“景帝打破祖制,換了太子,朱見浚不會自殺。他幾歲孩子,知吃飽不餓,哪知皇朝,更不知太子事。景帝真做,群臣和天神看著,后人有評說,歷史會有記載。”陳循作為景帝首輔,來到孫若薇的太后面前,不會不與景帝說。景帝先軟禁英宗、又要換太子,自己不來說,還讓首輔來試探?孫太后不滿意景帝,愿把自己的話,由陳循傳給景帝。于是,孫太后就想著話里有話地說,讓陳循聽著自己去理解。
“是啊!臣是首輔,左右不了局勢,太后的話,臣轉告景帝。”陳循有點恭維的口氣地說。
“好!”孫太后說。
“歷史有記載,臣想起來。景帝不說話,臣給講《宋太祖怕史官》故事。太后愿聽?”陳循看著一臉平靜的孫太后說著問。
“你說吧!”孫太后看眼陳循,坐著也是無聊,就無意地說。
“《宋太祖怕史官》……”陳循想著說起故事:原文(宋)太祖嘗彈雀于后園,有群臣稱有急事請見。太祖亟見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詰其故,對曰:“臣以尚急于彈雀。”上愈怒,舉柱斧柄撞其口,墮兩齒,其人徐俯拾齒置懷中,上罵曰:“汝懷齒欲訟我耶!”對曰:“臣不能訟陛下,自當有史官書之。”上悅,賜金帛慰勞之。(選自《涑水紀聞》)。譯文:太祖經常在皇宮的后園打鳥玩。有幾位臣一次,稱有急事求見。宋太祖于是召見了。但召見之后,他們上奏的都是寫很普通的事。宋太祖很不高興,問為什么。一位臣答:“臣以為這些事,比打鳥更緊急。”宋太祖更加生氣了,順手抄起邊上擺的斧子,用斧子柄打那個人的嘴,打掉了兩顆牙齒。那人慢慢彎下腰,把牙齒撿起,放在懷里。太祖罵他說:“你揣個牙齒,怎還想保留證據,告我還是怎著?!”那臣答:“臣是不會去狀告陛下,但負責記載歷史官吏,會把這件事寫進史書中。”宋太祖轉而明白,高興起來,賜那臣一些黃金,以帛安慰他。
“景帝怎說?”聽完陳循說的故事,孫太后笑問。
“景帝看看我,仍沒言語!”陳循說。
“你就出來,到我這?”孫太后送走陳循,心里一時真是亂七八糟地想著,只有順其自然地走。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