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節(jié)忍尤含垢誠出走 誠救娟動心忍性
“報!陳三求見太后!”懷恩進(jìn)來報。
“請進(jìn)!”一一心截人殉制的夢想,既是父親、大媽、弘云、貴夫人等已故人的遺愿,也是萬氏幫和截殉使司及社會上志士等仁人的夙愿。當(dāng)然,這更是匯聚上述組織及個人夙(遺)愿的孫太后,在心中形成的一個終生為之奮斗的最大理想!人殉祖制橫行在大明朝天下庶民中,殺戮多少無辜人寶貴的生命,孫太后在大半生艱苦卓絕的努力下,終于被天順元年的皇帝英宗攔截。似孫太后心中的一塊心病般的東西,噗咚地落了地。活著的人在各地的城鎮(zhèn)村,大街小巷歡呼雀躍地慶賀著,死去的人的在天之靈,也可為自己的后代祝福地安息了!孫太后可去墳上告慰在天之靈的父親、貴夫人、大媽、郭貴妃、李小葉……的先輩,讓他們的在天之靈永遠(yuǎn)地安息!孫太后想著看進(jìn)來報的懷恩,知道何青青告訴了陳三,于是就沖懷恩地說。
“小臣陳三,拜見太后,太后吉祥!”陳三進(jìn)來施禮地說。
“平身。” 孫太后說。
“謝太后!”陳三說。
“何青青,告訴你的?”孫太后笑著問。
“她不去說,小臣也想來,有件事,想與太后說。小臣以前來,總沒來得及說,也是忘了。皇朝攔截人殉制,小臣想了起來。”陳三一臉的誠實笑著說。
“與人殉制有關(guān)?”孫太后笑地問。
“是的。小臣托你福,有一些的信息,愿與您說。”陳三笑地說。
“皇朝的信息,哀家愿了解。”孫太后笑說。
“忍尤含垢,誠出走!”陳三說。
“成語釋義:遭受怨謗恥辱而忍耐著,出處《后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他是鄧家的主人,變成了下人的心態(tài),你說怎回事?”孫太后想著說。
“小臣回老家,在南方一個道觀,碰到的鄧誠。臣給你當(dāng)保鏢,見過鄧誠,他是萬老板(譚娟)丈夫。”陳三說。
“鄧誠失蹤多年,你沒看錯人?”孫太后驚地問。
“小臣與鄧誠聊會,他說了出走緣由。”陳三說。
“你去道觀?”孫太后問。
“小的在回老家,遇到寺院、道觀,進(jìn)去祈禱。祈禱英宗回京,光復(fù)皇朝,小的可回京復(fù)職。”陳三看眼孫太后笑著說。
“你忠誠于英宗,哀家感謝你。”孫太后笑地說。
“小的與匪羅黑虎,有私通關(guān)系,你們不追究。小的怎會忘記?景帝剛上任,就拉幫結(jié)派,調(diào)肖四等當(dāng)保鏢,升肖四的職級。小的不讓肖四說我情況,肖四與景帝說了,景帝要降我的職,說我與匪有關(guān)聯(lián)。景帝說我總在你跟前,與英宗關(guān)系好,不得重用。小的后來有病,才回家養(yǎng)病,不再伺候景帝了。”陳三恨景帝,一臉隨意地說。
“你別說景帝,說鄧誠失蹤多年事。鄧家人總再找,沒有找到,說鄧誠已死了。”陳三與羅黑虎的關(guān)系,宣德與英宗各自在位時都有反感。孫太后一直在二人面前斡旋,才沒理陳三事。陳三是為此事被景帝所排斥,才不愿伺候景帝,若真當(dāng)景帝保鏢,也不會回家去養(yǎng)病。何青青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
悅己者容”典故,不適合陳三情況,景帝不理陳三,陳三才想到了英宗。孫太后聽出來陳三話的意思,是陳三無意中流露,能反映出當(dāng)時心里真實想法。陳三已當(dāng)英宗保鏢主管,孫太后不想揭露有此因素真實內(nèi)心,以免影響陳三做事積極性。孫太后裝出沒聽出啥因素,想起譚娟話地說。
“ 鄧誠出走,成了乞丐,周游全國道觀,乞求天神寬恕。父親死后,他安排人殉,11名妾是他小娘,死在人殉中。他既恨自己,也恨人殉制。他每到一地進(jìn)觀祈禱,為實施人殉,害小娘陪葬在懺悔!他總是說:‘是他害死的,幾位小娘’。”陳三臉有同情地說。
“你說的,不對吧?鄧誠失蹤,是在發(fā)喪中,還沒人殉,就已失蹤。他家人都以為,他被綁架,時間一長,說被人害死。人殉發(fā)喪,他沒在場,鄧建、鄧紅實施,與他沒關(guān)系?”孫太后想起聽人說的情況,驚訝地問。
“鄧誠走前安排,然后出走的,后來幾天,躲在暗中。他背后看了,家發(fā)喪過程,11名小娘,死后埋在墳?zāi)埂K吹搅耍澈笠恢蓖纯嗟赝纯蓿藕瑴I而走,痛不欲絕,悲憤至極。他想念小娘。鄧誠自出生,柔膚弱體,母親生他后,得病癱瘓。第九前小娘,均看護(hù)過他,和親兒子般地慈愛、撫育、關(guān)照、呵護(hù)。所以,鄧誠不忍陪葬小娘,又怕對父親不敬,人言可畏,只好出走,人殉制真害人!”陳三同情地說,有痛恨人殉制表情。
“人殉制的罪過,鄧誠沒辦法。”鄧誠不知妾被埋后又被救出事。孫太后聽著知了鄧誠出走原因,也很同情有此行為的鄧誠,借機(jī)鞭笞人殉制,就肯定地說。
“鄧誠不忍小娘死,又怕說他不孝。在說此話時,他講成語典故:眾口爍金、積毀銷骨……”陳三說。
“你說說典故。”孫太后知道幾個類似典故,也想聽地笑說。
“眾口鑠金……”陳三說起鄧誠說的典故:春秋時期,曾子離開家鄉(xiāng)到齊國不久。齊國有位和他同名同姓的人,打架斗毆殺死了人,被官軍抓了起來。曾子的一個同鄉(xiāng),聽到這個消息,也沒問清楚成因,就跑去告訴曾子的母親,說曾子殺人了。曾子的母親聽著一點也不相信。過不大會,又有位鄰居跑來說:“曾子殺人啦。”曾子的母親認(rèn)為,這是不可能的事。這時門外又來一人,他還沒近門口,就大呼小叫地嚷:“曾子殺人了,你老人家快躲躲吧!”曾子母親見一連三個人,都來報告這可怕的消息,真的有些沉不住氣了。她想:“三個人都這么說,曾子定是真殺人了。”他越想越害怕地于是,就從后院逃跑了。這就是此成語典故。
“是啊!社會有此類現(xiàn)象!”孫太后想著說。
“鄧誠因此出走的!”陳三說。
“你與譚娟說了么?”想起譚娟,孫太后笑地問。
“沒有!譚娟在截殉司,從三品大吏?”陳三有點吃驚,沒想到疑惑地問。
“是的。譚娟是皇妃,你不清楚,她在永樂年間,為養(yǎng)父母逃殉。譚娟逃出時,鄧誠冒死幫忙,譚娟改了姓名,后才嫁給鄧誠。鄧誠那時,大概不滿人殉,才幫譚娟。所以,其父親去世,要陪葬小娘,鄧誠才有不忍,大概仍有此種的心態(tài)。”皇朝已攔截人殉,孫太后不怕陳三知道此事,想著譚娟與鄧誠事,毫不保留地說。
“你去永城,幫駱紅打官司,譚娟(萬老板),也去了。小臣沒問過譚,為啥叫萬老板,怎更的姓名?她原來是如此!”陳頓悟地說。
“譚娟是孝女。鄧誠對截人殉,也有貢獻(xiàn),皇朝應(yīng)找回,恢復(fù)鄧誠原職。”陳三說。
“(鄧誠)誠救娟(譚娟),動心忍性!成語解釋:動心,使內(nèi)心驚動;忍性,使性格堅韌,指不顧外界阻力,堅持下去,出處《孟子??告子下》。鄧誠在永樂初期,頓生善心是救逃殉皇妃(譚娟)第一人,但也是暗助反對派擠孫若薇到嫡妻位之一人。”孫太后想著說。
“鄧誠不算善人?”陳三問。
“是的!譚娟既是逃殉妃,對截人殉,有過大貢獻(xiàn),也理應(yīng)受重用。截殉司人,對截人殉,都有過大貢獻(xiàn),都理當(dāng)任此要職!”孫太后聽陳三話,陳三有輕視截殉司意,孫太后立刻肯定地說。孫太后只有如此宣傳截殉司,才會提高截殉司在臣民心中的地位。對陳三說鄧誠不算善人,孫太后心也算認(rèn)可地說。
“鄧誠沒護(hù)住小娘,深感愧疚,說他害死小娘!鄧誠愿小娘,下輩還做他小娘,他定要,盡忠盡孝!”陳三聽孫太后話,有釋然表情,一轉(zhuǎn)話題地說。
“鄧誠在哪里?”孫太后問。
“小的不知。皇朝攔截人殉制,鄧誠再回京城,是如此說的。皇朝已下旨,鄧誠許回來。”陳三說。
“鄧誠說的,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值得注意!保持一個人心態(tài),人言可畏!你不傳言,他不傳言,我不傳言,事皆無有!然而,社會非如此。有些人,習(xí)慣捕風(fēng)捉影,以傳言為悅。所以,勿人云亦云,要謹(jǐn)慎對事,甄別傳言,三思而后行……”孫太后想起看《佛經(jīng)》時,得來個故事;就與陳三說起來:惠能在講經(jīng)期間,偶然有一陣風(fēng)吹過,旗幡隨風(fēng)飄動。這引起僧人的議論。一位僧人說:“這是風(fēng)在動。”另一位說:“不是風(fēng)動,而是旗幡在動”。兩人意見不統(tǒng)一,爭論不休。惠能聽到議論,走上前去說:“既不是風(fēng)在動,也不是旗幡在動,諸位的心在動。”內(nèi)心空明、不被外界所擾,既是禪者應(yīng)達(dá)到的基本境界,也是俗世中人行事處世的快樂之本。
“是啊,人應(yīng)有此心態(tài),不會出此類事,鄧誠救,譚娟逃殉的?”陳三說著問。
“是的。”孫太后說。
“永樂哪年,朱棣沒駕崩?”陳三問。
“永樂年初,譚娟當(dāng)皇妃不長,怕人殉制,才出逃的!”孫太后說。
“現(xiàn)在誰是指揮使?“陳三看眼孫太后笑問。
“逯杲。”孫太后說。
小的沒見過!”陳三笑說。
“逯杲……”杲劾奏繼宗兄弟侵官田,反映到孫太后耳朵,孫太后督兄弟還田于官,對逯杲倏地印象很深。孫太后想著說逯杲簡況:是安平人,以錦衣衛(wèi)校尉為達(dá)及指揮劉敬腹心,侍奉“奪門”。英宗大治景帝奸黨,杲縛錦衣百戶楊瑛,指為張永親屬,又執(zhí)千戶劉勤于朝,奏其訕上,兩人并坐誅。用楊善薦,授本衛(wèi)百戶;以捕妖賊功,進(jìn)副千戶;又用曹吉祥薦,擢指揮僉事。英宗以杲強(qiáng)鷙,委任之,杲乃摭群臣細(xì)故以稱帝旨。英國公張懋、太平侯張瑾、外戚會昌侯孫懋等皆服罪乃已。
【精彩東方文學(xué)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jié)首發(fā),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