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瞇著眼,簡兒用力往床上一靠,長長地嘆了口氣。
其實按這信箋上的法,這事也有可能。畢竟不管中哪朝哪代,不管這刑法制定得多么嚴密,這執行起來的永遠是人,這只要跟人沾上了邊就會有漏洞可鉆,要不然也不會有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句話存在了。特別是這辦起事來的時候,但凡是其實經手的人,但凡是鐵了心一定要拔根毛,縷絲油的,更是石頭縫里也能給你鉆出兩洞洞來。所以真論起來這事還真有那么幾分可能是真的。
撐起了身,一臉復雜地望著箱子里的卷帖,感受到那到些卷帖,乃至于整個箱子都在散發著一股濃濃的靈力。有那股濃濃的靈力為證,哪怕沒有貪貪那個家伙在,簡兒都可以肯定這玩意兒絕對錯不了!最起碼這絕對是件大開門的東西跑不掉。但至于它是不是源自于那焚于大火中的棗木原版,那可就不好了。別忘了,明肅府所拓的時間跟祖那也是差不了多少,所以光從所孕之靈力來分的話還真是不好。
望著那靜靜躺在箱子里的《閣帖》,簡兒既希望這是真正的《閣帖》祖,但又擔心這希望大,失望也就大。在這種患得患失之心下,一直拖到了現在,簡兒還是沒下得了決心去查驗。
“哎~,你可真夠沒用的,遲疑什么呢。”復雜地望了望箱中的卷帖,簡兒忍不住輕敲了敲自己的腦門,自言自語地自嘲了一句。
接著又忍不住苦笑了一下,其實這事放在誰頭上也會跟簡兒現在一樣淡定不起來吧。想想吧,這可能是有法帖之稱《淳化閣帖》呢,而且還是祖,完整的祖!如果是真的,其中的價值簡兒都有些不敢想。良久之后,簡兒才下定了決心伸出了手。
“‘澄心堂紙’、‘李廷珪墨’……”簡兒喃喃地自言自語道。想起傳中《閣帖》最大的兩項特征,慢慢將手落在了卷冊上,一咬牙,拿起了放在最上面的那一。
按記載,雖這祖與明肅府兩者之間時間非常貼近,但是它們卻也是有所區別的。
記載中,《閣帖》的祖使用的是“澄心堂紙”、“李廷珪墨”,這種紙墨可不是一般人能仿得了的,可以是紙墨雙絕。
先這墨吧,這李家造墨向來以松煙輕、膠質好、調料勻、錘搗細面聞名,據其存放五六十年后,仍“其堅如玉,其紋如犀”。所造墨“其堅利可削木”,抄寫《華嚴經》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存放數百年,研磨時尚有“龍腦氣”。古籍《遯齋閑覽》中載宋大中祥符時“李廷珪墨,某貴族偶誤遺一丸于池中,疑為水所壞,因不復取,既踰月,臨池飲,又墜一金器焉,乃令善水者取之,并得其墨,光色不變,表里如新,其人益寶藏之。”宋人稱之為“天下第一品”。南唐皇帝常用李家墨賞賜功臣,宋太祖以后,凡皇帝寫詔書,都用廷珪墨。每年徽州要向朝廷進貢1斤墨。由于統治者的壟斷,市上很難買到李氏父子所造的墨,宣和年間,竟出現“黃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奇缺現象。
這廷珪黑所書作品,簡兒在盧家那些傳承書卷中見過,甚至于她自己都藏有(雖舍不得拿來用),所以這用的是不是廷珪墨,簡兒自認憑著她的眼力還是有幾分把握能認得出來的。
而澄心堂的紙就更好認了。“膚卵如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于一時。“正是澄心堂紙的特。詩人梅堯臣為之作詩,詩曰:“澄心紙出新安郡,觸月敲冰滑有余;潘侯不獨能致紙,羅紋細硯鐫龍尾。”以簡兒的眼力,特征如此鮮明的東西那絕對是一眼貨。
所以就算以自個的能力不敢出言考證這套《閣帖》的真實,但辯證這紙還有墨的能力那總還是有的吧,只要這兩樣被論證了,那么這套《閣帖》不是祖那也有很大可能性是明肅府,或南寧時期的刻(這個可能性最低)。
對了,祖與明肅府這兩個版可能存在的區別是什么來著了?簡兒趴在床上,托著下巴,指尖還很不老實地在那臉蛋上輕輕地彈啊彈。努力回想著自己所看過的資料中關于這兩個版的描述,畢竟按現在的情況看,這兩個版的可能性是最高的了。
最先這早已絕跡的祖吧。“鐫集尤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書法賴以流傳。”是史料中關于它的描述。
不過,《閣帖》起初刻在木板上,因為水份的蒸發,刻板出現裂紋,于是工匠們便用銀綻錘打成鋦子將裂紋鋦合,這樣在拓印時,拓就出現了銀錠紋,其次,就是它的紙與墨了,宋太宗在《閣帖》刻成版后,明確要求拓印時一定要用當時最名貴的澄心堂紙與廷珪墨。所以這兩項是它最大的特征,同時也是最主要的辯證依據。
只是唯一可惜的,這刻為新出土之物,并不屬于傳承有序之,上邊更不可能有收藏者所用的鈴印,哪怕那汪姓吏的印也沒有,否則這辯證起來可就容易多了。
完了這祖刻,咱就再來這明肅府吧。
與祖相同,明肅府版的《閣帖》同為帖1卷完整,宣紙墨拓。其各卷末均刻有“淳化三年壬辰歲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篆行,以及“萬歷四十三年乙卯歲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溫如玉、張應召奉肅藩令旨重摹上石”隸書行。
其實起來這《閣帖》明肅府之緣起,在書林中盛傳一段佳話。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木英為甘肅肅莊王,賜宋《閣帖》一部,以為傳代之寶秘藏內府。萬歷年間,陜西右參政分巡臨鞏張鶴鳴得“李子崇藏閣帖”和“皋蘭縣封官帖”,向肅憲王朱紳堯借藏帖校對。次年,憲王乃令摹刻,聘請姑蘇溫如玉、南唐張應昌主持此事。至半途憲王薨,世子朱識宏繼承之,先后費時七年,用富平銅磬石144塊,于天啟元年始成,并將摹石收藏于肅王府東書院遵訓閣內,視為珍寶。
肅府貼自刻成后,曾多次遭到破壞。?明、清之際,帖石佚失,損壞多塊,清順治11年(即公元1654年),洮岷道陳聘邀陳曼仙、毛香林補摹4余版(處),帖文補,復成完璧。爾后康熙14年又遭兵燹險些毀。
所以光憑著這拓印的冊頁所顯示的效果,簡兒就可以肯定,要么它就是祖,退一步來,哪怕它是明蕭府善的話,那也得是用的早期的原石初拓。至于它會不會是假的,簡兒表示,光憑其上散發出來的濃得可以膩死人的靈氣,就已經完可以斷定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過不管是哪樣,那都是絕對屬于無價之寶的行列啊!即使它不是祖,是明肅府也一樣。畢竟哪怕是明肅府,在書畫界也是同樣的赫赫有名。
清代書家倪蘇門《古今書論》就曾云:“淳化帖在明朝,唯陜西肅王府翻刻石最妙,謂之肅。”他之所以這樣,一是明康府的底同樣出自于皇家內府,并按北宋祖勾勒摹刻。肅府諸跋對其底的出處交代得十分清楚。肅世子朱識鋐在尾跋中,“太祖高皇帝賜之以宋人淳化閣帖,無亦以文德足以柔遠,干羽可以格苗之意”。大學者王鐸也:“淳化初拓諸親王各賜一,非兩府初拓不能得其容。”
二是明肅府的刻工精細,出自名家之手。朱識鋐云:“摹勒之工先后七年,新舊不爽,毫發俱在”。而溫如玉、張應召是當時刻石名家,工真隸篆,尤喜鉤臨法貼,故有“筆勢洞清,妙意盡傳”的佳評。肅府的初拓,就算在當時那也是價格不扉之物,據前清書法家陳奕禧《皋蘭載筆》稱:“初拓用太史紙、程君房墨,人間難得,拓工間有私購出者,值五十千”。
“紙與墨都不相同啊!”想清楚了兩者最大的區別,簡兒這才心地鑒別起來。
咚咚咚……,簡兒感覺她可以聽到自己心臟的跳動聲。而且那聲音來響,讓簡兒有種自己的心臟會從喉嚨低跳出來的感覺。甚至加呼吸都變得有些急促了起來。
“慢,慢,這還只是第一第呢,不知道其他……”簡兒跳了起來,朝那書箱撲了過去,心地針那箱中的書冊一一地捧了出來,不多不少,正是1冊。放在床了,深吸了一口氣,拿起了第二《閣帖》。
**********************************************************************************************************************************************************
等簡兒將1冊子一一翻過后,簡兒有種自己快要麻木了的感覺,呆呆地望著鋪了一床的冊子,不敢相信自己得出的結論。
“呵呵,不定是我看錯了呢。”簡兒扯出了一抹不知是笑還是別的什么表情,“對,沒錯!我想我需要再仔細鑒定一次。”
“我想,或許我該再看一次?!”又是一翻仔細地鑒定。一次又一次,直到簡兒感覺自己的雙眼都有些發花后才像是被抽掉了身氣力一般癱坐在了地上。
“難不成,這,這真的是《淳化閣帖》祖?!法帖居然在我手中現世?!”雖一次又一次,每一次給她的答案都是同一個,所指向的答案也是同一個,但是簡兒卻依舊有些不敢相信。這也是第一次,簡兒對自己如此沒有自信。
“不行,我需要更多的證據……”簡兒咬了咬唇,拿起一旁的手機直接撥了過去。
“嘟、嘟、嘟、嘟……”沒有人接聽,咬了咬牙,再撥!這回終于接通了。
“吵什么吵,你知不知道現在是幾了?!”電話那頭的聲音睡意朦朧,好幾個音都像是含在嘴里,大有馬上再入夢鄉跟周公再大戰三百回合的感覺。
“宋老爺子,是我,簡兒。”簡兒急忙自報家門,生怕這老爺子當真再睡過去。
“簡丫頭?”宋老爺子的聲音變得清醒了不少,“我,丫頭你大半夜的不睡覺打什么電話啊?出什么事了嗎?”
“什么大半夜啊,這太陽都曬屁股……”反映過來不對了,自個昨天挑戰夜戰熬了一個通宵,這專等了天大亮給宋老爺子打的這電話,卻不曾想,她居然犯了一個最最低級的錯誤,她居然忘了時差!這f國跟咱z國可是有著時差的,六、七個時的時差啊!所以這頭是陽光明媚,可在另一頭,那可絕對是大半夜的節奏啊!于是急忙道,“對不起,宋爺爺,我忘了我這跟國內有時差了。”
“哦,沒事就好。”宋老爺子松了一口氣,調侃道,“怎么了?丫頭這大半夜打電話過來不會就是想跟你家宋爺爺你跑國外玩兒去了吧?”宋老爺子這會已經完清醒過來了。
“當然不是啦,我只是有事兒想請您老人家幫忙呢。”簡兒道。
“吧,什么事?反正都被你這丫頭給吵醒了,這會我也睡不著了。”宋老爺子問道。
“嘿嘿。”簡兒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那個,宋爺爺,有認識上海博物館的人嗎?要那種能作主的。”
“你問這個干嘛?”大半夜地打電話吵醒他就是為的問這個?這丫頭這是吃飽了撐得荒嗎?不過還是答道,“不認識。”
“這樣啊……”簡兒有些失望。(未完待續。)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