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州、徐州、揚州鏖戰,中原諸侯,幾乎被攪入戰局。rg??
而其中,冀州袁紹的平靜,實在出人意料。
除了派朱靈部支援曹操,冀州再無動作。
袁紹不是不想有所動作,只是,中原戰亂難理頭緒,冀州眾幕僚,建議難以統一。
袁紹,再次面臨最不擅長的選擇難題。
有人建議,趁劉芒出兵河內、洛陽之機,進攻并州。
有人建議,趁中原亂局,北上攻擊劉虞,一統幽州。
有人建議,趁劉備支援徐州,奪取青州北部。
還有人建議,應出兵河內,以助張邈,擊破劉芒擴張企圖。
進攻并州?
不行!
劉芒兵馬強壯,兩敗于井陘,袁紹心理陰影,揮之不去。
對劉芒,既有痛恨,又有恐懼。
朝廷現在安邑,在劉芒控制之下,進攻并州,難以得到輿論和道義支持,對于最愛名聲的袁紹而言,無法下定決心。
進攻幽州?
袁紹覬覦幽州已久。
但幽州劉虞,有寬仁長者之名。袁紹更愿意等著老邁的劉虞老死,那時,隨便找個理由,便可吞并幽州,而不必背負惡名。
進攻青州?
劉備出兵支援徐州,平原空虛,一舉攻克,不在話下。
可是,劉備和公孫瓚交好,和劉芒走得也很近,這兩人會不會插手此事?
這還不是袁紹猶豫不決的原因所在,袁紹考慮的,是曹操。
曹操,來不像話了。妄自尊大,不服教,對自己這個盟主,來不當回事。敷衍應付,甚至陰奉陽違。
袁紹清楚,曹操早晚會脫離自己的陣營。
如果現在趁機掏了劉備的老窩,曹操在徐州少了牽制。很快就能奪取徐州境。
而一旦曹操坐擁兗、徐二州,就更不可能聽自己的話了。
讓曹操吃點苦頭,他才會更順從,更聽話。
出兵河內。幫助張邈,是袁紹的第一想法。
劉芒出兵河內,給呂布羅列的罪名尚可掩世人耳目,但給張邈編織的罪名,十分牽強。
出兵幫助張邈。理由最為充分。但是,也是最費力不討好。白白折損兵馬,耗費糧草。即便擊退劉芒的并州軍,還是要把河內還給張邈。
艱難的選擇中,錯過一個個戰機……
終于,當并州軍連戰連捷,徹底擊潰呂布之后,袁紹意識到河內形勢的嚴峻。
一如既往,袁紹再次召集眾幕僚,研討出兵河內之利弊。
田豐第一個站起來反對。“袁公。河內大局已定,劉絳天奪取洛陽已成事實。此時出兵河內,甚是不妥!”
逢紀與田豐同是袁紹倚重的幕僚,兩人甚是不和,逢紀當即駁斥道:“袁公,不可聽田元皓之言!并州初用兵之時,他極力鼓動出兵河內。而今,卻又出言反對,反復無常,人行徑也!”
田豐怒道:“袁公。彼一時此一時也。河內戰役之初,并州軍糧調運不濟。且函谷關被呂奉先控制,并州大軍難以長驅直入。而今,洛陽、河內已初定。并州軍馬糧草均已就位。劉絳天迫于壓力,始終未敢對河內治所懷縣用兵。若我冀州出兵,劉絳天為求占據主動,必搶占懷縣。而我軍鞭長莫及。出兵之舉,無疑于逼迫劉絳天奪取河內也!”
逢紀道:“張孟俠義,有八廚之名。劉絳天若強取懷縣。便要背負惡名。”
“惡名?”田豐不屑地冷笑,“那劉絳天,行事不拘節。兵不過萬,將無幾員之時,便強取太原、上黨,豈是懼怕背負惡名之人?而今,天子和朝廷盡在其掌握之中,更可隨意顛倒黑白,區區惡名,奈之若何?”
逢紀辯道:“即便劉絳天不顧名聲,亦有糧草之憂。自其進入并州后,征伐不斷,洛陽河內戰后,其糧草必已告罄。彼無糧,何以為戰?”
袁紹早已習慣幕僚間的明爭暗斗,唇齒交鋒。
他將這種爭斗,視為駕馭眾幕僚的手段之一。有這種爭斗,才會互相揭露**,幕僚們才能忠心無二,才不敢為所欲為。
而袁紹,也習慣了在幕僚的爭辯中,尋找選擇題的答案。
只是,今天郭圖郭公則遲遲沒有開口,袁紹覺得奇怪,知其必話要,卻不便當眾出。
袁紹安安穩穩地坐著,等眾人吵得差不多了,才優雅地揮揮手。
眾人散去,郭圖果然最后起身。
袁紹靜坐不動,郭圖湊了過來。
“公則有話要?”
“袁公,屬下以為,逼迫劉絳天進攻懷縣,對我冀州有利而無弊。”
“哦?”
“袁公,張孟雖有俠名,卻無治世安邦之才。袁公高義,不肯取其河內。而劉絳天,無賴兒出身,哪會顧及名聲。河內,早晚必被其所取。”
袁紹輕輕點頭。
“我冀州現在出兵河內,如田元皓所言,劉絳天為奪先機,必強取懷縣。懷縣一失,張孟無處可退,只有追隨呂奉先而去。而我冀州,可順勢搶占河內東部各地,袁公卻不必背負任何惡名。”
袁紹不動聲色,內心卻十分贊同。
張邈這個盟友,幫不上大忙,反成累贅。助其守河內,的確不如取而代之。
即便不能取河內境,但起碼可割據河內東部各地。
袁紹終于下定決心,出兵河內!
郭圖見已服袁紹,又進一言。“袁公,河內緊要,當派親近之人監軍,方能不折不扣貫徹袁公之戰略。”
親近之人,外甥高干,肩負守衛井陘要務,不便脫身。
袁紹思忖片刻,主意已定。“顯思(袁譚)監軍,鞠義為將,公則、仲治(辛評)隨行參謀軍務。”
郭圖趕緊行禮。“圖,必竭盡力!然,仲治身負要務,怕是難以脫身。”
郭圖如此,乃另有心思。
他和辛評辛仲治關系要好,都曾是原冀州牧韓馥手下。兩人投身袁紹后,又一同力挺袁紹的大公子袁譚。
而逢紀審配等人,是三公子袁尚一派。
兩派為爭奪繼承權一事,明爭暗斗不止。
郭圖早已料定,此番出征河內,不會有大戰,是白撿功勞。
自己必須隨袁譚出征,若辛評同行,沒有自己一派之人留在袁紹身邊,逢紀審配一伙,必在袁紹面前進言詆毀。
因此,郭圖才找了理由,建議辛評留在鄴城袁紹身邊。
“袁公,屬下保舉一人,可佐軍事。”
“何人?”
“冀州望族,韋氏族人,韋正韋昌輝。雄才大略,兼具勇武,可堪大用。”
袁紹用人,先看出身。
冀州韋氏一族,自魯國鄒縣遷來,系西漢大儒韋賢一族。名門之后,最合袁紹用人原則。
當即決定,袁譚監軍,鞠義為將,郭圖韋昌輝隨行參謀軍事,調集馬步兵兩萬,準備出兵河內!(未完待續。)8
</br>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