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給黃一刀的軍令寫的非常明白,“劉將軍恐生變,速遣軍士前往馳援,若有異動,可便宜行事;原線但求陣地無失。”
話的不直不行,因為剛才黃一刀是連“列宗列宗”都抬出來了,還打下來之后要“負荊請罪任憑軍法處置”,要是根不解釋或者解釋得太委婉,一般人絕對會覺得是削權。
黃一刀的回報是,“劉將軍公忠體國,念不會有異,望青大人明察。”
是這么,但他還是拉了手下8多人去“支援”去了。
8人不多,確實不多,但他手下也就是萬出頭,之前還有些傷亡,這一下子去了將近分之一,戰力勢必大損。
如果他真的不信,最多就是拉1人過去做做樣子而已,哪兒會投這么大錢?
至于陸明身邊那位參將,人家是沒有諫言,臉上也看不出表情,直接拿著陸明的兵符去側翼調了1萬5人,調人是不服跟著一起去的,為的是要盡量隨機,因為要是這參將也反,他調人絕對會故意調親兵,到時候不但牽制劉伯庸成了一句空話,甚至還會放虎歸山,并且在他們兩邊夾擊之下,黃一刀的8人面對這5萬大軍肯定也是白白葬進去,那人家就真是是“無言面見列祖列宗”了。
這樣隨機一調動呢,最壞的情況是1萬5人里面5%-6%是反賊,那也得有至少4%是忠臣啊。
加上黃一刀的8人,差不多1萬5左右,對上這參將和劉伯庸加起來的將近4萬,戰斗力不能是非常懸殊。
孫子言:用兵之法,十則國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如果是8對5萬,那想也知道,絕對瞬間就會被打崩。
但現在這兩倍出頭的人數差距,除非指揮官水平相差太大,否則肯定能相持一會兒,完有時間堅持到陸明和黃一刀拉其他人過來救。
并且就算是真的人家np指揮的智商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好了,當初白起長平吊打趙括、坑殺趙兵4萬的時候,秦一樣是“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打完之后“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一個是震古爍今的戰國四名將之首的千古“殺神”,一個是淪為笑柄和后世反面教材典范的“紙上談兵”,雙方指揮差距那么大,但人家一樣從七月打到了九月,秦國一樣動用了舉國國力才贏下來。
兵士調動還算是比較快的,沒過多久就浩浩蕩蕩拉了萬多人到了劉伯庸強攻的那條棧道下面,人確實擠在下面上不去。
一開始的時候,陸明來還想留下來看看情況,雖然游俠職業天生會根據射程能吃到系統的視野加成,但他的橙弓畢竟不帶射程屬性,而且現在畢竟是攻山,這地圖上雖然沒有什么花花草草,但光是這長長的棧道就足夠擋視野了;
人家交戰還已經推到了七十米的高度,就算傻不拉唧得拉長了脖子往上去看,也一樣看不清什么情況,陸明也只能再交待了幾句軍情,跟著不服一起去黃一刀那邊支援了,一來是過去安撫一下他那邊軍心,二來……萬一黃一刀真的弱雞到抽了8人就被土匪打得屁滾尿流,陸明這好歹還能想辦法從其他敵方調人來幫。
來到這邊一看……跟匪兵一對比,官軍的屬性還是有挺大的優勢的,但相對來玩家打起來就很吃力了,看上去,基上大家都是組的5人隊,緊緊報團的情況下半分鐘左右能殺一只。
這應該還是系統根據現在城里活躍玩家的平均等級設定的難度,要不然這山上土匪從4級到8級都有,要是拉8級的怪下來,別5v1了,5v1都萬難,像青梅那樣級怪玩一樣的重甲確實真沒幾個,不住,再高的輸出也白瞎。
在玩家群里,紅塵算是屬于能1個能當5個使的人物,雖他一棍子一棍子敲不動,但一套下來卻是相當穩得可以把身邊這一圈圈怪控得死去活來半步都走不動。
不過這終究是澄裝衣服的能力,雖他玩了有一個月了,但手上操作還是顯得有些慢。
實際上,連招順序應該還算是比較正確,起手先嘲諷,然后后退一定身,看實際補減速,不到不得已不開心經;這樣的連招是可以保證技能效率最大化的,打怪主要控制當然是嘲諷,嘲諷時間結束之后怪開始往后跑再接定身和減速,一來是這樣怪這段時間會停止砍他可以少吃一傷害,二是這段時間足夠他靠普攻和其他單體技能補上仇恨,并且也能安等到下一次嘲諷的d。
但他的技能時間卡得不是很準,陸明就光是目測就敢,他一套下來至少有%的技能控制是被自己技能覆蓋的,無形中浪費掉了這至少%的控制時間。
不過沒事,真要起來,操作不如紅塵的重甲有的是,并且重甲身也不吃操作,只要裝備好了能住,有藍就往前沖就行了,見一個怪敲兩下,技能得勁甩,漏一兩個怪回去沒事兒,這弱雞怪難道還能打得后面隊友團滅啊?
紅塵這任務積分漲的確實很快,不過陸明是看不到的,也只能聽幫里其他人,紅塵這傷害加成確實不是蓋的,只要疊到滿層%的傷害加成,那就算他之后啥都不干在旁邊看戲,那這只怪的至少167%的貢獻是歸他的。
這條棧道上,他一個人直接包辦了整體至少4分之一的貢獻,其他玩家就算輸出再高,畢竟也只能打一部分,跟在前面能摸到所有怪的紅塵當然是沒辦法比的。
并且因為現在劉伯庸那邊是人滿為患,其他玩家們就算沒有得到內線消息,現在一樣也只能老老實實跑到這邊來搶怪,人一多、傷害再一分攤,那句實在話,其他人就真的只有喝湯的份兒了。
【精彩東方文學 www.nuodawy.com】 提供武動乾坤等作品手打文字版最新章節首發,txt電子書格式免費下載歡迎注冊收藏。